华大发布新型纳米孔基因测序仪,长短读长牵手捅破市场天花板

永思看商业 2024-09-13 02:21:06

在沉默中探索良久后,国内纳米孔测序市场的成长,终于被按下加速键。

9月9日,在深圳盐田区梧桐山脚下的华大时空中心,华大集团正式向全球发布了基于最新的CycloneSEQ测序技术开发的两款基因测序仪,即纳米孔测序仪CycloneSEQ-WT02(中文名“梧桐”)和CycloneSEQ-WY01(中文名“五岳”),并与国内多家基因测序服务厂商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其中,WT02具备全球领先的测序性能,已经实现规模化量产,在多个客户场景中进行商业化应用,或者测试运行;WY01则计划在2025年上半年正式上市,将搭载目前全球最大通量的纳米孔测序芯片。

华大研究院院长徐讯在现场介绍CycloneSEQ-WT02(梧桐)

此前,华大智造在6月末取得华大纳米孔测序仪的全球市场经销权,并借此形成了覆盖长短读长的完整测序解决方案,和基因测序的一站式工具。这项集团资源共享合作的达成,给华大智造提供了一个颇值得期待的业绩增长点,更为华大的纳米孔测序仪搭建了便捷的商业化渠道。

近年来,纳米孔测序技术逐步在司法鉴定、感染病防控等多个终端应用场景中普及开来,国内的纳米孔测序仪开启企业经过多年探索,也正进入商业化的关键冲刺期。背靠中国头部的基因测序仪和基因测序服务集团,华大的纳米孔测序仪几乎是含着金汤匙出身,也为这个市场打开了新的想象空间。

纳米孔测序仪的自研之路

在外界看来,华大做纳米孔测序这件事,一直是个谜。以至于当CycloneSEQ技术首次在bioRxiv上挂网披露时,海外研究者都十分震惊。起初,华大只是想用一种全新的技术,来解决二代测序暂不能触及的地带,而纳米孔测序正好提供了一种理想的解决方案。“绝对不能亦步亦趋,要走出一个新的路子,换一种交通方式。”在CycloneSEQ的发布会上,华大集团董事长汪建这样形容当时的初心。

在华大集团内部,纳米孔测序技术的开发由研究院组建专门团队来完成,即后来的华大序风。基于纳米孔技术的长读长测序,与以二代测序技术之名被熟知的短读长测序,有着完全不同的原理和工艺。对于华大序风团队而言,一切都是新的挑战。

简单来讲,二代测序是将长的DNA碎片化,然后固定在不同材质表面做DNA扩增,从而放大信号强度,并使用不同荧光基团标记4种碱基,通过荧光信号来确定碱基序列。而纳米孔测序仪的工作原理,是由马达蛋白牵引单链DNA通过纳米尺寸的孔,记录不同碱基通过监测电流信号的变化,就可以确定过孔碱基的序列。

在二代测序技术的开发中,掌握与DNA片段化、扩增、标记等相关的化学反应,是最核心的基础。而纳米孔测序的开发则完全不同,这个过程的关键,是找到合适的马达蛋白、纳米孔蛋白,把它们装置在生物膜上,并设计能够稳定、持续的反应环境。其中,马达蛋白和纳米孔蛋白是纳米孔测序仪开发者最重要的技术壁垒。直到CycloneSEQ技术正式发布前,即便在华大序风的实验室中,研究者们都还用长读长测序来指代这一技术。

据介绍,华大序风所采用的纳米孔蛋白和马达蛋白,均在深海的微生物群落中找到。其中,他们发现的纳米孔蛋白是一种孔直径1.2nm的聚合物,结构致密、刚性极强,在生物膜上的电流开孔信号噪音非常小,是十分理想的纳米孔测序蛋白。而马达蛋白则是一种双链DNA解旋酶,不用经过修饰,就能够以远超现有水平的速度,解开DNA的双螺旋结构,并且热稳定性强,为纳米孔测序提供动力源泉。这两种蛋白的结合,可以带来极稳定的测序信号。

当然,从马达蛋白、纳米孔蛋白到纳米孔测序仪,中间还涉及复杂的电流检测、芯片设计、电化学反应、信号转化、数据分析技术等。在纳米孔信号产生、捕捉到解析的每个环节,华大序风都在现有策略的基础上,通过工艺创新,实现了大幅度的性能提升。因此,作为基于CycloneSEQ技术开发的首款商业化纳米孔测序仪,WT02在单芯片孔道蛋白数量、测序速度、测序读长和准确率等各个关键指标上都实现了突破。

具体而言,WT02的特点首先是读长长,WT02的测序读长最长能够达到Mbp级别,基因组测序平均可以做到30Kbp—50Kbp的N50基因长度,相对二代测序而言,覆盖长度的范围比较全面。其次是快,用户可根据实验需求,在10分钟至72小时内完成测序,测序速度为350 - 420 nt/s,每分钟可以产生10Mb的数据。在CycloneSEQ发布会上,华大研究院院长徐讯现场演示了WT02的微生物鉴定功能,仅10分钟内就得到检测分析结果。此外,WT02的外观小巧灵活,可以放在手掌心大小,对于实验室空间要求非常低。

准确率方面,由于纳米孔测序采用的是单个分子的原始信号,缺少了二代测序过程中多拷贝分子的数学优化过程,相对较低的准确率一直制约着这项技术的广泛应用。不过,通过蛋白和算法优化,WT02的单次准确率达到97%的同行业最高水平,在更深的测序深度下可实现99.99%的一致性准确率。

值得注意的是,作为快速迭代的新产品,华大即将推出的第二款纳米孔测序仪WY01,将填补国内高通量纳米测序的空白。WY01所搭载的测序芯片,将提供8倍数量的孔蛋白,达到惊人的3万个蛋白孔,单芯片数据产量将提升到8倍(此前WT02的单芯片实验室最大通量为50Gb)。伴随WY01的上市,纳米孔测序仪也将拓展大基因组、人基因组重测序、全长转录组测序和表观遗传学检测等数据通量需求更高的应用场景,从而加速疾病研究和诊断,促进跨学科研究合作,支持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学研究。

华大自主研发的CycloneSEQ-WY01(五岳)

据了解,由于在极端GC含量基因组中也能实现环状基因组的完整组装,CycloneSEQ正作为深海测序仪系统之一,在深海的极端环境下运行,对海洋水体环境微生物进行了原位鉴定。这种发迹于深海的技术,在深海中又完成了应用的闭环。

让基因测序更可及

让每个人都掌握自己的全基因组序列,是华大的愿景之一。

如今,随着CycloneSEQ技术的加入,华大成为全球唯一拥有长+短测序工具,提供超高通量、超低成本、超长读长测序技术解决方案的主体。作为国内最早接触基因测序的专业团队,华大选择用尽可能全面的技术平台,去推动基因测序的普及,而不是依赖任何单一的技术去完成。据华大智造COO蒋慧介绍,现阶段,DNBSEQ(华大智造的二代测序技术)和CycloneSEQ的结合,最大程度实现了“1+1>2”的效果,进一步实现生命可测的目标。

以往,纳米孔测序作为一种新的基因测序技术,在应用探索中,长期与二代测序的场景保持相对割裂,更多是在一些二代测序尚未覆盖,或者难以产出增量价值的领域寻找落地的可能。无论是在科研服务还是临床诊疗中,纳米孔测序的应用都没能真正铺开,产品生态也远没有繁荣。

实践中,纳米孔测序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可作为二代测序的补充。这主要体现在纳米孔测序所提供的长读长测序能力,可以提供二代测序的DNA片段化过程可能丢失的基因信息。比如,基因组上仍然有8%的‘暗物质’区域,无法检测到。再如,前面提到的许多海洋微生物基因组GC含量异常,常规测序无法完成组装。在临床上,现有二代测序面对复杂结构变异造成的遗传疾病很难解析,也无法实现实时、快速的测序,解决ICU里感染的快速检测需求。而这些正是纳米孔测序所擅长的。

以CycloneSEQ为例,在科研领域,CycloneSEQ已经成功完成上千个物种的单菌组装图,并实现了多个动植物染色体级别参考基因组图谱的构建,其中包括首次完成鬃狮蜥Z染色体的完整解析,发现大量的转座单元和频繁重组区域,提示了这个物种潜在的性别决定机制。而在临床上,CycloneSEQ在感染疾病诊断中能迅速识别各种病原体,如呼吸道百种病原,同时也能在遗传病诊断中精确检测复杂的遗传变异,如地中海贫血等疾病。

不过,正如华大集团CEO尹烨所讲,测序从不分代,只是技术路线不同,就像不同辅助生殖技术之间的差别在于,所面对的临床需求不一样,“能解决问题的,就是好技术。”蒋慧也指出,在不同的应用场景下,可能需要不同的数据组合才能产出最优化的结果。在华大的基因测序探索中,用多维度的基因数据去弥补单一方法学的不足,一直是重要的解题思路。华大序风在纳米孔测序仪的商业化阶段选择与华大智造合作,也正是这种思路的延伸。

华大集团CEO尹烨在发表现场演讲

在CycloneSEQ发布会上,华大智造组织了大规模的签约活动,与国内一众从事二代测序服务、纳米孔测序服务的专业基因测序机构建立战略合作。“合作伙伴都有非常强的采购意向,一些采购陆续在进行。“蒋慧告诉动脉网。对于纳米孔测序行业而言,这种跨平台的测序解决方案的出现,甚至可能会颠覆原有的竞争格局。但CycloneSEQ面世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基因测序基因更快变得可及、普及的可能性。

CycloneSEQ首批合作伙伴签约仪式

而在更早前,华大智造在6月份已经拿到CycloneSEQ的相关合作许可后,就已经开始推动外部使用,加上早期测试用机,目前用户端装机量已经接近50~60台。此外,已有4台仪器设备通过公开招投标中标,用户包括高校、科研机构、疾控中心和医院,覆盖了未来纳米孔测序可能应用的各个方向。在发布会上,华大还提供了19.9万元的WT02限期早鸟订购价,显示了推动基因测序普及的决心。

未来,只有当基因测序仪可以在大多数生命科学实验室落地,基因测序的市场才可能真正繁荣,基因科技也才能切实造富人类。

1 阅读:11

永思看商业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