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没有读过书,我可以找别的活做,可我偏偏又读过书。”
2023年3月,随着年初各地春招工作的展开,“孔乙己文学”再次在网络掀起风浪。
疫情三年,企业倒闭,就业岗位缩水,大把的有志青年找不到工作已然成为当下社会常态,不少年轻人陷入焦虑状态。
那么,这样的社会现象只是今天才出现吗?实则不然,早在二十年前便发生在一位理科状元身上,而他甚至成为了离家十二年的流浪汉。
这位理科状元到底经历了什么?又是怎样的原因令其抛却一身知识过上乞讨生活?后来的他又是如何被家人找到的?如今的他又怎样了?
父母口中别家的孩子1971年湖北的一村落的姚姓人家出生了一男娃,家里人谁都无法预料到他竟然在多年以后能够成为理科状元。
这个孩子便是姚远。
姚远虽是家里的男娃,但是家里并未因为姚远的到来欢乐几时,因为家中贫困的缘故,姚远可以说是吃了上顿没下顿。
但是姚远并未因此觉得生活苦楚,心态极好的姚远自小便是村民口中那个懂事的小孩。
姚远虽然家中贫困,但是父母却是在尽自己最大的努力给到姚远最好的生活,这也是令姚远自小便很懂事的原因之一。
每天从学堂放学回家,姚远便会自觉的跟着父母下地干活,别看他个头小小,干起活来手脚却很是麻利。
用姚远父母的话来说,这孩子就没让人操过心。
因为姚远的上进,虽然家中贫困,但姚家生活过得也是开心。
随着年龄的增长,姚远心中可是放下了不少大梦想,上小学的姚远便告诉父母,自己以后一定要赚大钱给父母买房子买汽车。
听着姚远的承诺,姚母也很开心自己的孩子有志气,也是告诉姚远,只要姚远好好学习,好好读书,这些以后一定会有的,千万不要像父母一样一辈子只能做苦力。
姚远自是很争气,从小学开始,姚远的成绩便在班级里名列前茅,这让姚远在村子里很是出名,谁都知道姚家有个小学霸。
姚远也变成了其他家长口中别人家的孩子。
上了初中,姚远依旧保持着努力学习的习惯,别看每日还需要上早晚自习,姚远是从未迟到过。
认真读书,努力出人头地,便是姚远的最大目标。
即使学业繁忙,姚远也是从未落下帮父母做庄稼活,村子里不少人都调侃姚母:“你看你怎么生的孩子,学习又好,人又孝顺,还知道帮父母干活,学习还不落下,多好一个孩子。”
村民的赞美也是令姚家父母很受用,每次听人夸起自家孩子,父母也总是谦虚表示都是孩子自己争气。
就这样,姚远的年龄一天天增长,很快就到了分秒必争的高中。
因为高中离家远,所以姚远鲜少回家,可以说大部分的时间都扎根在做题背书的知识循环里,但姚远从不觉得枯燥,甚至觉得眼前充满了希望。
而姚家父母也很是体谅姚远,即使家里没有多少积蓄也会在姚远准备回家前买些肉给姚远补营养。
一家人坐在昏暗摇曳的灯光下,吃着不算丰富却饱含父母对自己之爱的佳肴,就是支撑姚远回家的那根筋。
随着课业的积累,姚远告诉父母自己决定减少回家的次数,这样自己能够在学校多做几套题。
姚远的坚持让父母很感动,也在尽自己最大努力帮助着孩子成长。
时间很快便来到高三,五点起床十二点入睡成了高三学生的常态,姚远也不例外。在全校师生一起宣誓考上好大学的誓言里藏着姚远大大的梦想。
姚远越发努力,他本来底子就好,自小的学习优异外加自身的要求严格,姚远的成绩很稳定,即使如此姚远也不满足,他认为只有自己做到更好,去到好大学更有希望。
从高考倒计时三个月开始,姚远便一直要求自己早上五点起床背书,有时候甚至学习到深夜一点,但姚远不觉得苦。
有句话总说,当你努力到极致时,连老天都会心疼你会为你开辟一条阳光大道。
姚远做到了。
他成了湖北理科状元,顺利拿到北京理工大学的录取通知书。
太多的荣誉突然砸向这个从村落走出来的高材生,姚家父母的喜极而泣,村民到处的恭喜声。
姚远成为了村子里闻名的未来可造之材。
寒窗苦读十二年,姚远知道自己终于要走出大山去见到更繁华的世界了,而去到北京开始学习的姚远不知道的是,北京的学习生活对自己的人生来说是开始也是结束。
我只是想活出自我来到北京的姚远见识到了与在山村里不同的一切,也是来到这里姚远发现,自己的优秀和努力实际上很平常。
准确的说他自恃擅长的优秀在这个到处才华横溢的环境里显得是那么的不值一提。
但姚远并不气馁,他依旧保持着自己努力学习的习惯,在大学四年里,姚远增长的不止是见闻,开拓的不止是思想,还有悄然种下的梦想的种子。
大学四年的姚远过得很充实,可以说,脚踏实地、认真只是姚远身上最不显眼的标签罢了。
按部就班的姚远转眼来到了毕业季,一如家长所期盼的一样,找一个稳定的工作成了姚远的首选。
中国兵器工业集团。放在二十多年后的今天也是令不少人艳羡的工作,但姚远在此工作了九年,还是在一片诧异的声音中选择了离开。
这是第一次,姚家父母斥责了自己的儿子!
他们不理解姚远为何放着稳定的工作不做,明明说着是极好的科研人员头衔,过着的是按部就班的精英人生,他们不理解姚远为何说放弃就放弃!
可不管别人怎么说怎么看,辞职的事情已经是板上钉钉,孤身一人的姚远毅然决然的来到了上海,为了那个潜藏在心中多年的梦想!
他想给父母买大房子,想给父母买车,虽然毕业成为科研员工资稳定但姚远觉得自己还是想换个环境。
上海的繁华同样令姚远很痴迷,姚远知道这里不比北京差也更看重背景,但姚远不害怕,他觉得只要自己继续保持爱学习的劲头以及不服输的个性,自己依旧可以闯出一番天地。
然而在这物欲横流的社会工序里,学历只是敲门砖。
2004年,姚远顺利入职一家公司,薪水也很满意,但姚远想的太简单,大城市之所以是大城市固然是拥有着令人望尘莫及的资源。
姚远的努力在这里再次显示出“不值一提”的状态来,到处的人中龙凤,到处多才多艺的人才,如激流不断的优质学生,姚远在这里更显没落。
姚远
但姚远觉得只要自己努力,加上自己这些年的学识一定会拥有更广阔的的天地,然而现实就是现实。
找关系成为自己的主管、因为旁人家中有钱所以自己更加不值一提,学识、自己接受的教育在现实面前终是成为了不值一提。加上到处涌现的人才,姚远不知道自己的人生路到底在哪里。
这一次,姚远是彻底迷茫了。
都说进入职场后,人的眼睛是变化最大的,从最初的清澈到后来的浑浊到最终的死寂入水,这便是姚远的历程。
然而这些并不是压倒姚远的最后一根稻草,2008年的一场危机以及到处碰壁才是彻底压垮了姚远的精神防线。
2008年金融危机,姚远被裁,即使手握北京理工大学的学历以及理科状元的身份,加上多年的经验,姚远在就职场上显得逐渐没落,甚至开始有些找不到身影。
大龄、学历光鲜没人要,这让姚远更加怀疑自己的寒窗苦读,上海的压力,精神难以得到慰藉,姚远疯了。
来自四面八方重改价值观的冲击令这个昔日状元开始无法融入社会,流浪生活成了姚远之后十二年的常态。
姚远的父母也是着急找不到自己的儿子,到处的寻找,到处的询问,但姚远的样子已不是那个穿着光鲜亮丽、手握旁人艳羡学历的姚远了。
整整十二年,姚远在上海街头流浪,那么姚远又是如何被人发现并且接回家的呢?
我只是个普通人2020年的疫情席卷中华大地,到处的恐慌令上海人心惶惶,姚远也不例外,破旧的拆迁房,单薄的外衣,长长的头发,瑟缩在上海街头的姚远很快受到了警察的关注。
若不是对全上海人员进行安全保障的检查,姚远怕是还要继续流浪几年。
2020年5月,警察将姚远带回警察局,彼时的姚远已经难以说出完整的句子,只是说自己叫姚远、状元、湖北人。
姚远
断断续续的几个字,姚远说的很是困难。上海警方在与湖北警方联系上后,终是明了姚远的真实身份。
这就是姚远父母寻找了丢失十二年的儿子,湖北省曾经的理科状元。
看着姚远如今的模样,谁能想到这是那个人人夸奖的未来高材生,谁又能想到他到底是经历了什么才有如今的模样。
姚远被接回去了。时隔十二年的相见,姚远终是落下了泪水,看着眼前脏兮兮的孩子,姚家父母心里不复辞职时的斥责和愤恨,取而代之的只有快要溢出来的后悔!
姚远
2021年6月,已经回家一年的姚远已经可以基本表达自己的想法,曾经学识的底子,虽然封存了十二年但终归是内化在姚远的知识库里。
再次对姚远回访的记者也是一阵唏嘘。曾经的理科状元、北京理工大学的高材生,虽说人生是场修行,可人生路的尽头又在哪里?
“学历不仅是敲门砖,也是我下不来的高台,是孔乙己脱不下的长衫。”
2023年3月,鲁迅先生著写的孔乙己再度引爆网络热评。也许有人会说你都上大学了,怎么还找不到工作啊。你都找不到工作了别那么矫情去工厂打螺丝吧。
甚至不少媒体也对孔乙己文学发出思考,认为学生应该放下孔乙己的长衫,可以去送外卖,可以去工厂打螺丝钉。
媒体的发言不对吗?实则不然,准确的说放在当下社会进程当中,即使有不然但也属情理之中。
因为学历与工作不匹配,而这已经成为常态。
3月22日,北京某报社发出最新数据研究,北京市首次博士研究生以及硕士研究生人数超过本科生。
这样的新闻看来只剩下令人唏嘘,从侧面反应学历倒挂现象已然出现,纵观当下市场,硕士生博士生送外卖做着一个月三千块工作的人比比皆是。
“大学把你的思想抬到了一定的高度,但现实却没有给到你与之相配的工作岗位。”
诸如此类评论的发言不在少数甚至依然在这增加。
985、211硕士毕业找不到工作一抓一大把,可这并不是孔乙己不愿意脱下长衫!
就拿姚远后来流浪来说,家中贫困,而姚远作为农村家庭出头的第一代大学生,努力读书为了好就业便是唯一的课题。
寒窗苦读十二年,父母真金白银花费十二年,十几年的钱财换来的是与学历并不相比肩的工作岗位,这种落差感是大部分人接受不了的。
正是这种作为孩子心生的愧疚、无力才是打压姚远精神的最大防线。
而在当下,类似姚远的问题依旧存在。
有数据显示,今年的毕业生人数达到一千三百多万,而在此之前的毕业生,灵活就业的比例达到了将近50%。考公务员、考研究生成为大多数学生揪住救命稻草的最后“赌博”。
而那个从小被教育只要好好读书便可以找到好工作的理念开始与当下社会的发展逐步瓦解。
犹如姚远所考虑的那般,人生路到底在哪里?我的书真的白读了吗?
可其实,人生的路没有白走的。
在人生的这场修行中,考研、考公在冥冥之中好像成了必经之路,是每个大学生的必然选择,好像有了这层身份,人生履历真的会优越很多。
正是因为这样,才有了网络上热火的“孔乙己长衫”一说。
但所有人好像忘了,生而为人,最宝贵的是经历,是经验,是不可取代,而不是将自己的人生活成上了发条的闹钟,只知道自己往前走,或者所谓的“卷”,而不知道自己想要的到底是什么。
总有人说未来有着无限可能,可这句话的内在涵义,难懂不是“我不知道我能做什么,我对未来没有清晰的目标”吗?
人生是场修行,只是在这场修行中,最重要的不是那心底滋生无畏的优越感,而是找寻精神自我与现实生活的平衡!
就像大学生看不起工厂流水线的螺丝工,可浑然不知所为、只有学历文凭而并不清晰自己在职场可为和热爱的他们中的一部分人,岂不也早已成了流水线上包装如一的“商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