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联合国安理会的权力中心,五常(中国、美国、俄罗斯、英国、法国)代表着二战后国际秩序的核心格局。然而,随着印度、德国、日本等国的崛起,“扩常”呼声愈演愈烈。若五常真要添一把椅子,谁能成为“第六常”?中方的两条红线,又为这场博弈划定了怎样的边界?
印度:7次碰壁的“倔强选手”自2005年起,印度连续7次申请入常,每次都被五常中的一国“精准否决”。尽管俄方近期表态支持印度入常,但实则是以换取印度在经贸合作上的让步。
印度的优势在于人口红利、地缘战略价值(扼守印度洋)及军事实力(全球第五),但其“万国牌”武器依赖和与巴基斯坦的敌对关系,始终是致命短板。
德国与日本:历史包袱下的“争议选手”德国经济实力雄厚,日本是第三大经济体,两国均被美国力挺。但中俄明确反对:德国是一战、二战的挑起者,日本则因未彻底反省二战罪行、参拜靖国神社而备受争议。
俄罗斯更直言:“二战战败国入常,是对联合国宪章的亵渎。”要知道,五常国可都是二战战胜国,对二战取胜贡献和牺牲极大。
巴西与南非:发展中国家的“潜力股”巴西代表拉美,南非象征非洲,两国符合中方“增加发展中国家话语权”的诉求。但巴西遭阿根廷反对,南非则面临非洲内部意见分裂。
中方的两条红线:改革不可逾越的边界
面对扩常呼声,中国明确表态支持改革,但划出两条红线:一是真正提升包括非洲国家在内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权益,让更多外交政策独立的中小国家参与安理会决策;现有五常中,美英法为发达国家,中俄代表发展中国家,但亚非拉地区长期被边缘化。中方强调,新增席位应向非洲、拉美倾斜,以平衡西方主导的格局。
二是绝不能让安理会成为富国和大国俱乐部,更不能成为地缘对抗、集团政治的角斗场。
这两条红线,直接封死了因西方阵营的扩张倾向威胁发展中国家利益。
权力博弈:五常的“默契游戏”
五常虽表面支持改革,实则各怀心思:
美国:力推德日印入常,意在制衡中俄,但拒绝赋予否决权,避免权力稀释。
俄罗斯:支持印度、巴西,反对德日,既为牵制西方,也为维护自身在亚非拉的影响力。
中国:坚持发展中国家优先,警惕任何可能强化西方霸权的方案。
英法:表面附和美国,实则担忧德国入常削弱自身在欧盟的话语权。
这种博弈导致扩常沦为“死循环”:任何候选国都至少遭到一个五常的反对,而修改《联合国宪章》需五常全票通过,几乎不可能实现。
结语:第六把椅子,或许永远虚位以待
安理会改革如同一场“权力的饥饿游戏”,各方看似积极,实则难破僵局。中方的两条红线,既是对公平正义的坚守,也是对西方扩张野心的制衡。在这场博弈中,印度或许是最接近成功的候选者,但其“大国梦”仍卡在中美俄的三方角力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