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拒绝出售,到后悔莫及,俄对中国求购苏33态度坚决

影子的独舞 2022-12-26 16:11:05

在2005年瓦良格号来华有一段时间之后,中国海军的航空母舰发展历程终于步入正轨,这艘已经被拆的只剩壳子的航空母舰被拉进干船坞进行改装研究与建造工作,与此同时中国海军便开始着手考虑获得一种能够在应对2020-2035年时技术环境的舰载战斗机。

最初海军看上的目标是俄罗斯的苏-33,因为空军方面有了成功引进苏-27的案例,而海军这边可以选择的方案其实也不多,当时有服役的舰载战斗机全世界就那么几款,美国的F-14与F/A-18,俄罗斯的苏-33与米格-29K,法国的阵风。

虽然当时中美关系还不错,但其实双方都非常清楚两国关系存在内生性的矛盾是一种可能难以长期稳定的双边关系,中国绝不可能从美国成功引进较为先进的军工产品。

而法国的阵风是当时非常出色的舰载机,而法国一直其实很乐意向中国出口武器装备,只不过他们要价会比较高一些且服务周到协议上也不会刻意卖坑。

但很可惜该机分类上属于“中型战斗机”,空重与歼-10A相似,载弹量不错但航程一般,且阵风的雷达孔径比较小,无法搭载大阵列的高性能机载火控雷达因此海军也没有怎么考虑阵风。

而在米格-29K与苏-33之间,一向还是胃口比较大的解放军最终看上了苏-33。

前苏联时期研制苏-33的时候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希望这款战机能够与美军的F-14正面对抗,但很可惜实际上他们并没有实现这个目标,苏俄电子工业极其落后。

而苏-33脱胎于早期的苏-27,后者的机体结构存在很大的优化与减重的空间,比如说苏-27的空重是16.8吨,进行了舰上起降必要改进的苏-33空重达到了18.4吨,差不多已经接近美军的F-22了,飞行性能其实下降比较明显。

但这些细节技术问题并没有打消海军方面对一款重型舰载机的热情,在2005年瓦良格号进入干船坞后不久中国代表团就访问了俄罗斯苏霍伊集团就采购苏-33的项目接洽俄方。

当时海军预期要采购48-50架苏-33,其中约一半最终会部署在后来的辽宁舰上,而另外一半则作为备用机、教练机轮换使用。

对于苏霍伊集团来说这绝对是一笔大单,当时苏-30MKI项目临近尾声,国际市场上还有购买重型战斗机需求的只剩下中东一票石油土豪,但沙特、阿联酋这些国家和美国关系都很不错根本不会睁眼看他们。

而中国就不一样了,解放军有大量的苏俄制武器装备,而因为外交关系的原因不可能找美国买,是冷战后俄罗斯重要且最可靠的长期军贸合作伙伴,所以苏霍伊集团也比较重视向中国海军出口苏-33的机会。

但是双方的谈判很快就遇到了困难,中国代表团这边表示最终会采购50架苏-33,但项目要分阶段进行,希望先买2架苏-33进行研究。

而苏霍伊集团则对此表示拒绝,他们担心中国想要靠引进的两架苏-33进行仿制发展然后将后续订单的合同当擦屁股手纸。

这种担心倒不完全是空穴来风,2005年之后其实中俄军贸合作出现了很多波折,双方经常因为彼此意见无法统一谈判破裂,代表性的事件就是引进苏-27的相关合同。

在引进苏-27时候俄罗斯方面的合同规定中国要进口俄罗斯生产零部件组装生产200架苏-27SK且不能在生产阶段对这些飞机进行改进。

90年代的新鲜劲过去之后,千禧年使其解放军对苏-27的航电系统与较为落后的机载雷达非常不满,所以很早就秘密立项了歼-11B项目,并在项目中期撕毁了以许可证形式进口核心零部件生产歼-11A的合同。

要知道当时国产的歼-10A其实航电与雷达都已经比苏-27先进很多了,雷达用上了平板缝隙天线大幅度减少了重量,而座舱内部有多个液晶显示屏,并且飞行员可以自定义这些屏幕显示的参数内容。

相比之下苏-27的座舱里面除了一个雷达屏幕以外,其他都是机械式仪表也就是俗称的“钟表店”,到千禧年了苏-27都还没有用上全向雷达告警器,这方面还不如国产的歼-7G。

而撕毁合同的事情性质说严重也严重,因为确实是中国单方面撕毁合同,但要说性质不严重,是因为中国提出了其他补偿办法,具体来说就是未来长期进口苏-27上面安装的那套俄罗斯生产的光电探头相关系统以及AL-31系列航空发动机等等。

这个项目持续了将近十年,其带来的利润可能都超出了对中国出口苏-27带来的利润;但俄罗斯就此事之后一直比较提防中国,他们是真的怕了中国军工人搞逆向工程与仿制的劲头。

当时俄罗斯也清楚了一个事实:虽然在一些传统领域俄罗斯还有独特的优势,但在新兴领域他们已经迅速地落后了,这种先进与落后并存的现状是中俄军贸出现波折的主要原因,而为了尽可能延长中国对俄罗斯军工业的需求窗口。

他们需要在合同上附加一些限制性条款,因此苏霍伊集团仍然要求中国一次性签署50架苏-33的订单,并表示如果订单够多可以考虑像苏-27那样进行技术转让,如果无法满足订单数字的下限需求,那么就需要中国这边额外出资解决一些生产问题。

而中国代表团则有不同的想法,引进苏-27时候被俄罗斯钻了一个空子,当时中国空军采购的其实是两个型号的苏-27,一个是单座版本的苏-27SK,另一个是双座型号可以充当教练机使用的苏-27UBK。

结果在项目涉及到技术转让的时候,俄罗斯只提供了单座苏-27的技术资料,而双座型号什么都没给,沈飞为了逆向工程进行仿制。

对苏-27SK的机体进行了较大范围的重新设计才发展出了双座型号的歼-11BS,有这个先例海军方面也担心俄罗斯又在技术转让环节动手脚。除此之外海军方面可能也担心苏-33的性能无法满足其需求,毕竟中国海军当时研究航母与舰载机。

其实就是瞅准了美国海军去的,千禧年之后随着中国海空军发展,菲律宾与越南已经不再能威胁中国,新航母与新舰载机一切都要以对抗美海军威胁为主。

前面也说了,苏-33是一种很初期的苏-27改型,苏-27的一切缺点苏-33都有,而且苏-33重量还高出一截,而当时美海军的舰载机更新计划基本确定了以F/A-18作为基础放大出一款重型舰载机的方向。

而且F-35项目进展也比较理想,苏-33恐怕很难对付美军在2020年代时期的舰载机力量,因此中国海军就算拿到苏-33,肯定也得像空军那样对其进行大幅度的设计修改才能满足需求。

而海军这边装备战斗机的数量肯定远比空军更少,研发费用无法有效平摊,而且当时俄罗斯已经关闭了生产线,重启生产线制造50架飞机这笔钱还得中国掏腰包。

因此双方都有顾虑,谈判陷入僵局,苏霍伊集团是真怕教会了徒弟饿死师傅,而海军方面想要重型舰载机但拿不出很多钱,钱都拿去搞航母飞机,那潜艇军舰怎么办呢?

就在哈军这边已经准备割肉认怂的时候,乌克兰那边传出来好消息:他们愿意对中国出口他们手里的一架苏-33原型机供中国研究仿制,而且价格不高。

海军很快就做出决定:从乌克兰买原型机自己研制。反正买俄罗斯的苏-33也要自己大刀阔斧的改进,而且还要花那么多钱,不如直接从乌克兰低价买原型机,就算后续改进花钱更多,那也是把军费给自家企业。

不久之后这架编号为T-10K的原型机(发展关系上与T-10S算是亲兄弟)来到了中国,而在T-10K基础上研发的歼-15与苏-33就有很大差别了。

虽然外观相似,但沈飞在设计阶段为了减轻飞机空重,大量使用新材料、新技术降低飞机结构重量,除此之外换掉了T-10K上面那部重达1吨的倒卡雷达,歼-15的空重其实比苏-27还要更低一些。

当年空军需求非常迫切,沈飞研发歼-11B比较保守,但在歼-15上勇于创新,减轻的空重让歼-15能够携带更重的挂载,很多人可能以为滑跃甲板下战斗机无法满载起飞。

但这其实完全是低估了现代战斗机的性能,其实四代战斗机普遍都具备重载情况下400米跑道的起飞能力。仔细看滑跃甲板最前方,一长一短两条黄线交汇于此,短的那条黄线是轻载起飞位,而长的那一条黄线则是重载起飞位。

虽然这个距离只有200米左右,但滑跃甲板赋予飞机一个初始的抬头姿态,发动机提供一部分上升力矩就足够起飞,只不过这样一来发动机要以加力模式工作更长的时间,会让航程缩短约200千米,另一方面重载起飞位就一个,放飞飞机的效率会低很多。

而福建舰有3个弹射器,重载起飞时候的效率可以近似认为是辽宁舰的三倍。重载情况下歼-15可携带9吨燃油,并挂载6枚空空导弹与4枚反舰导弹,而此时起飞重量略微超过30吨。

既拥有面对敌方战机的自保能力,也能组成一个有效的打击编队攻击敌舰,歼-15基本满足了海军在2005年时候对未来舰载机的目标要求。

但在这个问题上俄罗斯就吃大亏了,俄罗斯本来有机会借着中国引进苏-33的契机重启该机的生产线,由于中国海军的这个订单需求并不是特别急迫,毕竟辽宁舰入列还要等差不多十年。

所以他们甚至可以维持每年2-3架的产量让生产线持续运作二十年左右暂时养活一批技术团队,在此期间顺便与中国通过合作形式推出苏-33的升级改型,也能维持俄海军装备的那批苏-33较新的技术状态,而不是在2022年代仍然使用一款美国标准看1980年水平的重型舰载机。

但这个项目告吹之后,俄罗斯自己拿不出钱维持该系列战机的生产与研发改进工作,俄罗斯现在的舰载机研发团队只能靠着印度装备米格-29K的售后服务订单吊着一口气。

如果时间推移下去俄罗斯将在2030年前停止所有的舰载机相关项目并彻底告别海军航空兵这个领域,实在是可悲可叹,当年强如苏联发展了六十年时间摸到了海军航空兵的门槛。

结果刚刚踏出发展的第一步就停了下来,并在可预见的未来彻底没有走出这一步的机会了。

而中国从乌克兰引进T-10K原型机的这笔买卖则是本世纪初中国军工业最成功的一次技术引进,虽然歼-15并不隐身,但在当下这个技术节点上,非隐身舰载机却有自身独特的优势领域。

隐身战机的弹仓空间毕竟有限无法搭载各种大型弹药,特别是高性能的反舰导弹重达数吨,长度大多接近战机的二分之一,大载重的重型四代机在这时候就能体现出优势,歼-15的机腹挂点承载能力远超绝大多数战机的翼下挂点,一次起飞可以挂载3枚下一代的高速隐身反舰导弹。

另一方面,凭借大载重与两台发动机的发电效率,歼-15还是绝佳的电子战机与无人机指挥平台,这方面美军也有发展,他们在超级大黄蜂基础上发展出了E/A-18G咆哮者电子战机,昂贵的高性能电子设备在战场上很容易被重点关注。

而战斗机基础发展的电子战机也不担心被对方战斗机接近攻击,因此歼-15的发展空间可能要比空军的歼-11更大,未来歼-31与歼-15两款战机的组合将组成中国海军航空兵的核心服役到2040年前后六代机出现的时候,就像美军F-35与F-18的配置一样。

39 阅读:16049
评论列表
  • 2022-12-28 12:10

    不用怀疑,兔子先买两架就是为了仿制[得瑟]

    用户94xxx89 回复:
    那到不是,主要是看看毛子的水平在什么位置,别忘了进口的苏27毛子不给开放代码只能用毛子老掉牙的导弹,别说打F15了,歼七的火控水平都达不到[笑着哭]要是苏33也是这玩意,那才是真有病了才买50架[得瑟]
  • 大宋 13
    2022-12-26 20:11

    点赞中国航天人!

    用户18xxx41 回复:
    这是航空,不是航天[笑着哭]
  • 2022-12-27 10:09

    格局和态度决定一切[点赞]

  • 2022-12-27 12:20

    以前的乌克兰对中国真是不错

    淹死的鱼 回复:
    司机前任对俄中非常好
    用户10xxx52 回复:
    如果中国不买,那些就是废铁烂掉。没别的买家。
  • 2022-12-26 21:25

    加油

  • 2022-12-29 23:38

    文章写的真好啊,看的人荡气回肠

  • 2022-12-29 07:27

    乌克兰人,乌克兰国?可惜了,一个走向衰落的地方,醒来吧。

  • 2022-12-30 21:34

    不是好战,但真想看看在实战中的风采!

  • 2022-12-27 13:35

    这标题

  • 2022-12-30 11:40

    当年乌克兰的技术也不是香饽饽,只有中国具备一些条件能够接手。

  • 2022-12-30 19:25

    现在俄罗斯也想造苏33,问题它也造不出来,没有办法只能用短腿的米格29K,那航母还不一定能开出来呢!现在看来,当初买苏27,T10K非常明智

影子的独舞

简介:人都有各自的月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