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引领高质量发展的三大重要动力源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4-12-26 17:36:37

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地区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源,在自身提升和引领全国高质量发展上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也有许多深层次问题亟须进一步破解。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完善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机制,并强调要推动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地区更好发挥高质量发展重要动力源作用。深入探索如何打造高质量发展动力源,更好发挥其先行探路、引领示范、辐射带动作用,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我国高质量发展的三大重要动力源

京津冀协同发展10年来,三地均获得了长足发展,空间结构和经济结构获得了极大优化,开始进入全方位、高质量深入推进的阶段。北京首都功能布局不断优化,非首都功能疏解取得突破性进展。北京城市副中心功能日趋完善,政府部门迁至副中心办公,一批文化建筑建成使用,生活品质不断提升。雄安新区进入大规模建设和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并重的阶段,城市框架基本显现。天津加强与北京对接联动,在完善交通网络、发挥天津港优势、科技创新合作和产业协作等方面持续优化。为充分发挥创新资源辐射带动作用,京津冀地区发展由产业转移承接向产业链合作转变,致力于共同做大产业增量,高质量发展动力源的作用持续增强。2023年京津冀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0.4万亿元,是2013年的1.9倍,10年来经济总量连跨5个万亿元台阶,区域整体实力迈上新台阶,全国发展“压舱石”的作用不可替代。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实施以来,强劲活跃的增长极功能不断巩固提升,区域协调发展取得重大突破,区域整体实力和综合竞争力持续位居全国前列。上海聚焦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携手苏浙皖共同打造世界级高端产业集群。江苏充分整合创新力量,着力构建一体化产业体系,重塑创新范式和产业面貌。浙江锚定全球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目标,加快打造科技创新策源地和现代化产业体系。安徽把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作为最大红利,推动一体化向更深层次更宽领域拓展。目前,长三角地区强调要抓好包括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龙头带动和各扬所长、硬件联通和机制协同、生态环保和经济发展在内的“四个统筹”,把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放到引领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中去布局谋划,以更好发挥动力源作用。2023年,长三角三省一市GDP规模首次突破30万亿元,同比增长5.7%,占全国比重24.4%,长三角地区“万亿之城”达到9个。

粤港澳大湾区凭借独特的区位优势和经济基础,高质量发展成效显著。围绕“一点两地”全新定位,广东携手港澳建设成效明显。粤港澳大湾区主要城市间基本实现1小时通达,内联外通网络加速完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高水平人才高地等建设全面推进,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市场一体化水平逐步提高,生态文明建设持续向纵深推进,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初现雏形。粤港澳大湾区在规则机制、科技创新、民生改善等重点领域取得重大进展,要素跨境流动更畅通,为大湾区高质量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2023年粤港澳大湾区经济总量突破14万亿元,以不到全国0.6%的国土面积,创造了全国1/9的经济总量,综合实力再上台阶。

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以其强大的经济技术实力担负起科技创新和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使命,肩负着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都市圈和城市群的重任,是我国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阵地和引领全国高质量发展的第一梯队。

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

2024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制约高质量发展的内外因素还大量存在。高质量发展需要新的生产力理论来指导,而新质生产力已经在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

科技创新是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要素。科技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打造高质量发展动力源的核心任务,就是要基于国家重大发展战略需求,抓住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直面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诸多技术短板,聚焦关键性颠覆性技术的突破,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持续提升自主自强创新能力。在科技创新领域,三大动力源地区均拥有雄厚的创新基础,在创新组合、政策推动与市场机遇等方面又各具区域优势。深化科技创新协同,有利于促进区域间创新资源的共享与整合,使科研成果更快地转化为实际生产力,整体提升区域创新能力、竞争实力与发展效率。

现代化产业体系是高质量发展的表现形式。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是现代化国家的物质技术基础。打造高质量发展动力源,就是要推动产业深度转型升级,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在建链、补链、延链、升链上下功夫,不断提升我国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三大动力源地区均拥有雄厚的产业基础,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领域更是处于引领地位,同时在结构与布局上又各具区域组合特色。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有利于整合各自区域的优势产业资源,更加有机系统地实现跨区域的产业协同合作与集群化发展,既强化发展优势,又促进改革进程,确保我国产业体系建设的完整性、先进性和安全性。

体制机制创新是高质量发展的保障。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打造高质量发展动力源,就是要着力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深化经济体制、科技体制等改革,建立高标准市场体系,创新生产要素配置方式,健全要素参与收入分配机制,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合理流动的工作机制。三大动力源地区的发展基础、政策力度、市场活力为深入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提供了有利条件。通过政策衔接与体制机制创新,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效率,激发协同创新活力,提升公共服务水平,为激发整体要素市场活力、打通新质生产力发展通道积攒改革经验。

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打造高质量发展动力源,就是要以绿色发展为前提,通过打造高效生态绿色产业集群,为加快构建绿色循环低碳发展的经济体系奠定基础,形成并引领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三大动力源地区在绿色发展方面有着强大的实施力度和践行能力,但面临的重点任务又各具区域特点。促进区域间的资源共享、产业协同、生态联保与环境共治,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跨区域良性互动,以提升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绿色发展水平。在加速绿色技术创新及其要素的跨区域流动与共享方面,需要将研究应用深度融入到我国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建设中,发展壮大绿色农业、绿色制造业、绿色服务业。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有助于我们深刻认识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增强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系统性。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在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等方面实力雄厚,在我国总体经济布局中战略作用举足轻重,在三大区域形成各具区域特色的新质生产力发展格局,必将为全国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劲推动力和支撑力。

三大重要动力源引领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在自身提升和引领全国高质量发展上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都存在许多深层次问题亟须进一步破解。只有加快形成聚焦新质生产力的区域协调发展格局,才能更好地发挥高质量发展动力源作用。在推动建设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和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的进程中,京津冀地区要牢牢牵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这个“牛鼻子”,处理好“新两翼”之间的协同发力关系,唱好京津“双城记”,帮扶河北更好承接京津科技溢出效应和产业转移,打造联通京津的经济廊道。在深度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进程中,长三角地区仍需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跨区域协同,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策源地,聚焦重点领域、重点区域一体化问题,在打破分割壁垒、推进基本公共服务改革、建设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等方面加快完善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加快上海“五个中心”建设,推进长三角地区高层次协同开放,在科技、产业、金融等领域和重大基础设施上着力提升安全发展能力。在建设“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支点、高质量发展的示范地、中国式现代化的引领地”的进程中,粤港澳大湾区要继续在要素市场化改革、规划统筹和管理创新等方面加强横琴、前海、南沙三大平台建设,推动粤港澳合作向纵深发展。有效整合粤港澳三地优势资源加快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建设“数字湾区”,积极推动粤港澳科技创新与先进制造体系互动对接,不断提升区域内的设施联通和规则衔接水平,进一步提升市场一体化水平,继续推动港澳台三地居民在工作生活上的深度融合。

打造高能级区域协同创新网络,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整合科技创新力量和优势资源,组建创新联合体,打造高能级协同创新网络,深化区域创新体系布局,加快形成战略支点和雁阵格局。规范发展技术交易市场,形成高效的跨区域技术、模式和经验输出与反馈机制。总结推广产业链上下游融通创新经验,推动形成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区域协调发展格局。继续为人才发展优化创新平台,加大国家实验室和新型研发机构培育力度。加大人才引进力度,总结优化参与国际科技合作举措,着力吸引人才集聚。

推动产业链供应链高效衔接,壮大现代化产业体系集群。围绕区域内总体发展战略,在尊重市场规律的基础上,联合编制产业链图谱,非中心区之间承接与配套相关产业时尤其要实现错位合作发展,重视技术应用和管理经验的同步转移与跟进对接,不断增强区域内产业链供应链分工协作水平,提升产业集群的整体效能。发展优化区域供应链响应机制,鼓励企业加强自身供应链韧性建设,不断提升供应链管理能力,优化区域物流效率。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布局产业链供应链,加强同其他区域发展战略和区域重大战略的对接,在更大范围内形成区域协调发展格局。

完善跨行政区协调体制机制,形成区域高效协调创新生态。加强各项改革举措的系统集成和协同配合,促进各类先进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集聚。建立健全完善包括促进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完善发展现代服务业、新型基础设施融合利用、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在内的一系列体制机制改革,科学合理高效配置生产要素。分类推进各领域公共服务便利共享,健全跨区域政策标准统一协调机制。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改革,深化政务服务跨区域通办,信息互联互通。

深化生态环境共保联治,引领全国发展方式绿色转型。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加强生态保护红线无缝衔接,共同保护生态屏障和生态廊道。梳理优化区域共建联治方案,加强生态环境共保联治,因地制宜开展内源污染治理和生态修复。联合编制实施新型能源体系建设方案,加强节能减排降碳区域政策协同。共同培育绿色低碳供应链,建设完善绿色低碳供应链公共服务平台,强化重点区域和关键领域的协同治理。加强绿色科技支撑,支持绿色产业化推广。强化绿色制造工程,鼓励建设低(零)碳园区、工厂,培育绿色领军企业。

作者:丰晓旭,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夏杰长,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来源:前线理论圈

0 阅读: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