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3个抓手,鸿蒙4年,做到了不止是替代

科技行者 2022-11-05 22:52:41

作者|高飞

操作系统和数字体验的关系是最直接和紧密的。

举个例子来看,20年前,1992年微软发布了划时代的操作系统,可以流畅支持鼠标操作的Windows 3.1。这就意味着,即使一个用户的电脑的硬件没有任何升级变化,假设还是286或386,也依然可以通过一个叫“扫雷”的游戏体验到用鼠标操作电脑的乐趣。

这个例子,也可以直接套用到鸿蒙(HarmonyOS)操作系统的一项特性——分布式能力上。

今年的华为开发者大会(HDC 2022)上,鸿蒙强调了它的八项创新能力,包括分布式能力、原子化服务、AI、地图、音视频、隐私安全等,「分布式」是第一个创新特征。

而在4年前,鸿蒙在HDC的发布虽然是在“被制裁无操作系统核心服务可用”的背景下发生的。但鸿蒙从诞生开始,就有自己的使命和主张,而非简单地做一个备胎。当时被强调最多的特性,也是分布式,即支撑鸿蒙作为面向万物互联的操作系统最核心能力。

消费者的手机即使是硬件没有任何的变化,也能够通过鸿蒙的分布式软总线、端云协同等能力,获得以前没有感受过的跨设备应用和数据流转体验。

而对开发者来说,他们也得到了“一次开发,多端部署”的编程体验,更容易开发出“终端可分可合,数据自由流转”的应用场景。

因此,鸿蒙做的事儿,虽然初衷是替代,但是,是更有意义的替代,也是鸿蒙区别于同行,在发展理念上的第一个发展抓手。

当然,只有新特性,还不足以吸引开发者的目光。

几十年前,IBM的OS/2 操作系统,有很多Windows 没有的特性,但是因为装机量不够多,所以缺乏开发者新的应用支持,所以还是没能赢过微软。

鸿蒙的第二个抓手就是装机量。

华为不能再用谷歌GMS的时候,正值智能手机业务发展的高峰,不仅在中国,甚至在欧洲市场也塑造了高端品牌形象。

但是对于开发者来说,更重要的是,华为手机的既有的巨大的存量市场。

有了数亿现有设备的支持,和后续虽然没有5G、但是依然得到国内消费者追捧的新机,让鸿蒙平台的开发者更容易、更快速的获得市场回报,而不是像早期Linux系统的发展一样,要经历一个漫长的爬坡期。

或许是鸿蒙系统本来是为物联网系统打造的,所以鸿蒙从一开始,就非常注重非手机终端的支持。

我们一直在说“万物互联,万物智能”。鸿蒙应该是这八个字的坚定践行者。

拿业界最关心的产品「汽车」来说。

虽然对于汽车的评价有多样化的指标,消费者也有多元化的口味,但是目前来看,鸿蒙赋能的车机体验,确实有比较一致的好口碑。

所以,余承东就曾经毫不客气的说,鸿蒙座舱是“车机天花板”,特别是,有像“手机”一样流畅丝滑的车机。

不过,还有一些非常值得关注的,也是比较容易被忽视的行业场景。

比如在医疗健康领域,华为和301医院、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合作,做到基于华为手表检测到的HRV、呼吸率、血氧、异常咳嗽音等生理参数,进行肺功能评估,实现慢阻肺风险筛查。

实际上,相对消费电子这样对AI等新技术使用的非常靠前的领域,传统行业有许多场景是落后于技术发展的。甚至,如果用技术用的不好,还不如没有技术。

很多老年人就抱怨,不会用现在的所谓“智能电视”。然后我们就看到了华为将包括家电在内的“全屋智能”作为发展的新重点。无疑,以后的房屋装修,除了传统的水电墙面木工,必然会增加一项以网络为核心的数字化、智能化。

其实严格来说,汽车也属于这个范畴。如果没有新能源和智能化两个新引擎,百年汽车工业的市场版图,一定不会是现在的面貌。

在古代神话中,鸿蒙是天地开辟之前的一团元气。把智能手机上已经用的非常纯熟的AI等能力,正如同将元气释放到传统行业中实现数字化转型,这是鸿蒙作为新OS的第三个抓手,应该也是最有潜力的抓手。

0 阅读:10

科技行者

简介:科技行者,一个只谈智能的信息服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