躺平不问技术变革的员工,才是AI时代的“活靶子”

明白话读趣事 2025-03-06 15:54:48

各位看家请注意!今天咱们来聊一个新话题,是比“996福报”更扎心、更揪心的命题:AI未来会不会把人类变成“数字难民”?AI未来的重点是不是淘汰人工?

毕竟,连瑞典Klarna公司都用AI客服一夜干掉了700个“人类接线员”,连高盛的金融民工都在瑟瑟发抖——他们的Excel表格和PPT,AI三秒就能搞定。难道我们真的要成为被算法“优化”的捆捆冰冷的韭菜?

随着AI应用的进一步普及,互联网、银行、养殖等多行业都传出幅度不小的裁员消息。2月22日,广东一位医学博主“孤芳自赏”的网帖引起网友热议。随着人工智能的兴起引发医疗行业变革,各地多家医院引入DeepSeek,并通过本地化部署将其应用于临床、科研和行政管理等多个场景。与此同时,湖南省医保局近日印发通知,其中明确规定:“严禁接收人工智能等自动生成处方”。

首先,我个人认为,咱们不管是否意识到,也不管是否做好了应对的准备,都得承认,有些岗位确实该“喜提退市”。就像工业革命送走了铁匠,AI时代也正在淘汰“人形复读机”。

比如,流水线工人,富士康的4万台机器人已让“人海战术”沦为历史;基础客服,AI聊天机器人24小时在线,情绪稳定还永不请假; 数据标注员,AI自己会“看图说话”,你还在为0.5元/张的报酬熬夜打码?

这就是活生生地例证,不容争辩。当然,这些岗位的共同特点是:重复性高、创造力低、可替代性强。就像《人类简史》说的,当工具比你更擅长执行既定程序时,你的存在价值就得重新定义了。

换个说活吧,AI其实是“职场CP”。你以为AI是来抢你饭碗的?不,它其实是来当你的“第二大脑”,成为你的“智能帮手”。比如,医疗领域,AI诊断乳腺癌准确率90%,医生终于不用靠“玄学”下结论了;科研创新,AI设计出天然酶,人类科学家直呼“这玩意儿我连想都不敢想”;创意行业,GPT-4能写小说、拍视频,但导演还得亲自操刀讲故事——毕竟,AI不懂“深夜emo”的文艺病,AI也没有特定的“人类情绪场景”。

日前,麦肯锡预测2030年将有3.75亿人会失业?别慌!这其实是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成人礼”:技能鸿沟,30%的人连AI工具都不会用,而顶级玩家已开始用AI写周报、画PPT;思维固化,柯达破产的教训还不够深刻?拒绝拥抱变化的“鸵鸟型”员工,才是AI时代的“活靶子”;行动拖延,付费学AI课程不如直接上手实操,就像学骑自行车——摔几次就会了,光看理论永远学不会。

说到这里,明话还是呈上一盘未来生存的指南建议吧。和AI组队“打怪升级”。一是工具流派:用DeepSeek写文案,Midjourney画配图,把自己从“打工人”变成“人机协作艺术家”;二是反脆弱修炼:AI能预测市场趋势?好!用它生成数据,你负责反向推导创新逻辑;三是伦理博弈:当AI开始写法律合同,人类律师得专注“情感谈判”——毕竟,算法不懂“中国式人情世故”,机器人更不会察颜观色。

因为AI的工具属性,决定了它是一种获取知识、部分代替人工的新渠道,帮助俺们去掉简单重复的劳动,提升学习效率。如果大家运用得当,可以成为很好的劳动和学习的帮手,可以将那些过多的简单作业的工作和学习时间给充分释放出来,腾出更多创新思考、创研活动及实践学习的空间。

我们既然明白,AI本身是可以有效扩展知识面,对很多重复性的学习和工作而言,AI可以实现高效处理,这方面的积极优势,不仅不该被忽视,反而应该被放大。所以,对于AI,我们既不能人为捧杀,片面夸大其积极作用;也不能无情棒杀,对其一棍子打闷。因为问题的关键不在技术本身,而在于如何进行正确的引导。

一言以蔽之,AI抢走的不是人类的饭碗,只不过是淘汰“拒绝进化”的职场恐龙。AI不是洪水猛兽,而是重新定义人类价值的放大镜。就像《人类简史》说的:真正危险的不是机器变得聪明,而是人类停止思考。未来十年,职场将上演“狼人杀”——那些能和AI组队“开黑”的人,才是最后的赢家。所以,放下你的“被害妄想症”,赶紧打开DeepSeek写篇爆款文章,让AI见证:人类,永远是技术革命的“终极Boss”!

0 阅读:1

明白话读趣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