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业九年(613),隋朝在内忧外患之下,杨玄感决定挺身而出,起兵反隋。在这之前,他秘密找到了一位谋士,李密,展开了他的造反计划。
高门子弟
杨玄感出生在权贵之家,他的父亲是隋朝楚国公杨素,而李密也有着相似的背景。但李密的经历更为曲折,曾担任隋炀帝杨广的侍卫,却因相貌而被杨广流放。幸运之处在于,他后来被杨素发现,获得了一次重生的机会。这个机缘让杨素看出了李密的才智和潜力,对杨玄感说:“依我看,李密的才智和气度,都是你们比不上的。”
杨玄感出于对父亲的信任,与李密建立了深厚的友情。
起兵献策
杨素是隋朝开国功臣,但他的功劳也带来了不幸。在杨广登基后,杨素因受到猜忌而去世。杨玄感同样感受到了这种压力,生活在恐惧中,时刻警惕着被朝廷拿下。
这不仅仅是杨玄感的多虑,而是因为杨广的前科。隋朝历史上,曾有众多功臣因功大而遭受不幸。贺若弼就是其中之一,他也死在杨广的手下。杨玄感决定不再沉默,于是在大业九年,他发动了起义。
上策:粮草之道
李密献上了三种策略:上策、中策和下策。上策是出其不意,阻断杨广的后路。这个计策的关键在于断绝敌军的粮草供应,让他们无法继续前进,最终败退。这是一个高明的策略,但杨玄感却没有选择它。
中策:关中之计
中策是直接攻占关中,以此为基地进军全国。关中地势险要,资源丰富,历史上多次被用作建立王朝的根据地。这个策略为杨玄感提供了一个稳固的立足点,有了关中,他可以逐步统一全国。
下策:豪赌一击
然而,杨玄感最终选择了下策,即近身攻打东都洛阳。这是一条充满风险的路线,因为洛阳城墙坚固,防守坚强,胜负几乎是五五开。杨玄感看中的是攻占洛阳后,可以展现军威,震慑百官,减少全国各地的抵抗。然而,他忽略了洛阳城的防守坚固,最终导致了兵败的结局。
结局:兵败与反思
尽管杨玄感的决策最终导致了兵败,但这个历史事件告诉我们,人生充满了抉择和风险。他选择了一条不同寻常的道路,尽管最终失败,但他的决心和勇气值得尊敬。或许,如果他选择了上策或中策,历史会有不同的走向,但这也是历史的偶然性。
杨玄感的故事提醒我们,时刻谨记背后的风险,不要轻举妄动,但也不要害怕追求梦想。他虽然选择了下策,但他敢于冒险,这一点值得我们反思和学习。历史不仅是教训,也是启发,杨玄感的故事正是如此。
真扯淡,攻打洛阳是杨玄感唯一的路,杨广知道杨玄感造反的第一反应是撤军并抛下了大量物资,就杨玄感那点人,找死吧。长安是关陇门阀的老家,杨素本是杨广的心腹。关陇不可能奉杨玄感为共主。杨玄感不打洛阳还能干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