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湖北的深山之中,一位名叫孟阿香的92岁老母辞世。
她去世后,人们整理她的遗物时,意外地在阁楼的油布下发现了三口巨大的缸。这些缸大到足以容纳两个成年人合抱,里面装满了未脱壳的稻谷,总重量达到了千余斤。
孟阿香虽已年近九旬,但在生前她一直保持着勤劳的本色。
即使到了晚年,她依然坚持在田地里劳作,吆喝着牛犁地,上山砍柴。
直到她92岁卧病在床,才不得不停止了她的劳作。她的一生,仿佛从未离开过这片土地,也从未荒废过家中的那两亩地。
那么,为何她会如此努力地积攒稻谷呢?这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
01三个傻儿子的母亲 / subtitle
小
标
题
孟阿香是湖北通山人,曾是大家闺秀。在她14岁时,遵循父母的安排,她与同岁的表哥结为连理,两人开始了男耕女织的生活。
他们先后生下了九个孩子,但命运多舛,只有七个孩子幸存下来。
这七个孩子中,有三个却患有不同程度的“先天性智障”和聋哑。
面对这样的困境,孟阿香和她的丈夫选择了坚韧不拔,无论孩子们身患何病,他们都决心尽心尽力地抚养他们。
村里人都猜测,这或许与他们近亲结婚有关。
无论外界如何议论,孟阿香一家都默默地承受着生活的重担。
尽管他们的生活条件艰苦,房屋老旧,每逢风雨天都会漏水,家中唯一的电器只是一个昏暗的电灯泡,但他们依然坚定地走下去。
在生活的重压下,孟阿香的丈夫为了家庭的生计,不辞辛劳地外出打工,微薄的收入却要养活一家老小的多口人。多年的辛劳让他的身体逐渐垮下,最终在一次意外中不幸摔伤,永远地离开了这个世界。
这个打击对于孟阿香来说太过沉重,她还没从丈夫离世的悲痛中缓过神来,又接到了大女儿离世的噩耗。
随着两个小女儿的出嫁,孟阿香身边再没有儿女的陪伴和照顾,她的内心充满了孤独和无奈。
尽管如此,孟阿香依然坚强地面对生活,独自承担起照顾三个“傻儿子”的重任。
她的身形虽然单薄,但她的意志却异常坚定。
当村里开始分田包产时,她选择了离家近的冷浸田,即使产量较低,她也愿意承担这样的风险。
她深知自己不能离开“傻儿子”们太久,否则他们可能会走失。因此,她开始尝试教他们劳作,尽管屡次失败,但她从未放弃过。
为了能够专心劳作,孟阿香开始在孩子们睡着后去地里干活,等他们快醒时再赶回家生火做饭。
她每天都在努力工作,无论是下水犁田还是上山砍柴,样样都亲力亲为。除此之外,她还要一个妇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她只能耕种四亩地中的一半。
为了节省开支,她每天只吃一两顿饭,其余时间则以玉米糊糊和红薯为食。
02临行前的教导 / subtitle
小
标
题
尽管生活艰辛,孟阿香仍然保持着自尊自爱的态度。她不允许自己的孩子们去别人家乞讨食物,也不允许他们蹭吃村里的红白喜宴。
她节衣缩食,把一分钱掰成两半花,只为供出智力健全的小儿子乐建九上学读书。
他念到五年级时认识了一些字,随后在十八九岁时离开山沟去往深圳、温州等地做流水线工人。
在这漫长的70多年里,为了守着三个“傻儿子”,孟阿香从未离开过村口。
即使是小女儿的家也只有8公里远,她也从未去过。唯一一次坐汽车是因为病重需要去医院治疗。
医生在看了她的检查报告后低沉地告诉小儿子乐建九:“你母亲的情况很不乐观。”孟阿香的肺部功能已经严重衰退,生命的烛火随时可能熄灭。镇里得知她的困境后,主动提出将她和她的三个儿子接到敬老院,为他们提供食宿照料。
这个许多人梦寐以求的福利,却遭到了孟阿香的坚决拒绝。她认为这是一种丢人的行为,只要自己还有一口气在,就希望能亲自照顾她的儿子们。
乡亲们都说,孟阿香之所以能够活到九十多岁,全是因为她有坚强的信念支撑着。
她一直坚守着照顾三个“傻儿子”的承诺,无论严寒酷暑,都不让他们受一点饥饿和寒冷。
她已经步入晚年,身体单薄得如同树枝上的枯叶,但她的意志却依然坚定。她想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为儿子们的温饱尽自己最后一份力量。
为了这个目标,孟阿香早已开始做准备。
几年前,她就开始积攒田里的稻谷和女儿给她的粮食,满满地装满了三大缸。
这些粮食加起来大约有一千多斤,都是她对儿子的爱。
为了防止粮食生虫,她特意没有将稻米去壳。除了这三大缸粮食,她还为三个“傻儿子”留有玉米、菜籽和一头耕牛以及三只鸡。
孟阿香深知,靠谁都不如靠自己,只有自己拥有的才能让人安心。
除了留下看得见摸得着的粮食和家畜,孟阿香还努力教导“比较明白”的二儿子掌握生活技能。
教他做饭、种地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但母爱驱使着她一遍又一遍地教导。
她将做饭的过程分解成无数个小步骤,一个动作一个动作地演示,手把手地教他如何生火、洗菜、煮饭、煮面、放盐以及最后如何刷锅洗碗。
直到这些步骤形成肌肉记忆,深深地印在二儿子乐建作的意识中。
在孟阿香的耐心教导和强化训练下,乐建作不仅学会了为哥哥和弟弟做饭,甚至还能在别人的帮助下下地干活,砍柴、插秧等农活都能搭上手。
每当太阳照到大门时,他就会开始做午饭;当太阳落山时,他就会开始做晚饭。吃过晚饭后,他就会躺下休息,度过了一天又一天。
孟阿香再三嘱咐小儿子要尽心尽力地照顾好三个“傻哥哥”,确保他们能够过上安稳的生活。孟阿香的话语“别让别人嘲笑我们”是她对生活的坚定信念和要求。
她不仅这样说,更用实际行动来践行这一原则。
村民们眼中的孟阿香,是一个热情洋溢、真诚待人、坚韧不拔的女性。
她与邻居们相处了四十多年,每年的公粮征收,她总是第一个缴纳,从无拖欠。当有人遭遇病痛时,她毫不犹豫地分享家中的鸡蛋以示慰问。
03九泉之下的牵挂
时光荏苒,九十二岁的孟阿香因病卧床不起。
她的生活变得简单而艰难,除了偶尔的阳光沐浴,几乎不再起身活动,甚至无法自主翻身。
每天仅靠小半碗粥维持体力,尿片成了她生活的必需品。
她的儿子乐建九每晚多次起床为她翻身,照顾得无微不至。
虽然孟阿香神志尚且清醒,但大部分时间她只能默默躺在床上,只有靠近她耳边大声呼喊才能与她交流。
孟阿香深知自己的生命已近黄昏,因此在老屋的柴草垛旁,她为自己预置了一副横卧的棺材,希望在生命的最后阶段尽可能地减少他人的麻烦。
遗憾的是,2016年7月6日,孟阿香突然间气息停止,两分钟后生命便永远地消逝了。
她的离世如此突然,以至于没有留下任何遗言,也未能与所有子女见上最后一面。
在老屋里静静摆放的三大缸稻米,是孟阿香留给儿子们最后的礼物,这份厚重的母爱安放在每一个儿女的心间。
她对家人的付出是无怨无悔的,即使心中充满不舍,九十二岁的高龄也已让她完成了对儿女的所有责任。
她最牵挂的三个“傻儿子”,老大在她之前离世,老三也在她去世后的四个月内离世。唯有二儿子学会了独立生活,安然无恙地生活着。
镇里的民政部门为二儿子提供了五保补助,每年有六千多元的低保金和合作医疗的保障。这些安排或许能让九泉之下的孟阿香得到一丝安慰。
孟阿香是一位普通却坚强的山沟母亲,面对生活的种种挑战和三个“傻儿子”的养育之责,她从未退缩。
即使年过八旬仍在田间劳作,直到身体无法承受肺部老化的压力。她的坚韧和母爱如山般深沉而伟大。
在九十二岁的高龄,她才依依不舍地离开了这个世界。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她仍然担心着她的儿子们是否会饥饿。
因此,她为他们存下了满满的三大缸稻米。目睹这一切的人们,都深受触动,内心涌动着无法言喻的情感。
有人感慨地说:“只要有母亲在,家就永远存在。”
虽然孟阿香已经离世,但她留下的稻米,每一粒都仿佛带着“家”的影子,充满了深深的情感。
母爱是一种刻在血脉中的温柔保护,一种无法用言语表达的情感。这种母爱,能够超越生死,永远存在于我们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