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国与无终国的和议达成——新军佐魏绛的‘和戎五利论’

伯虎奉天靖难 2024-05-05 06:51:54

周灵王三年(前569年),北的方戎狄国家‘无终国’,因为慑于晋国强大的军事威胁,以及迫切需要安定的局面来恢复自己遭受多年战争所消耗的国力,于是其国君‘嘉父’决定遣使朝晋、请求与晋国进行‘议和’,并以孟乐为使者、以无终国特产‘虎豹皮’为贡品,向晋国‘进贡’,然后提出了“请和”的要求。

得知了无终国使者抵达新田、向晋国呈递贡品后请求“和议”的消息,晋悼公举行了大朝会,召集执政八卿以及诸位大夫们来议事,商议如应对戎狄入贡及请求议和之事。

朝会中,晋悼公首先发言,认为‘戎狄不守信用、贪得无厌’,他们的这次求和,不过是缓兵之计,不能轻信,以武力征伐才为上策。

参与朝议的大多数卿士大夫们对晋悼公的“伐戎”意见表示赞同,但刚刚出任新军佐不久的魏绛却没有附和国君及卿士们,他提出了自己的不同意见——接受无终国的‘请和’,和戎狄达成和议。

晋悼公对魏绛所提出的不同意见很是不解,不明白一向稳重的新军佐为何要反对自己的‘拒和伐戎’之策;于是,晋悼公命魏绛对他的‘和戎’主张作进一步的说明,以了解其中的原因。

魏绛不慌不忙地对国君做出了自己的解释——晋国目前远远没有达到能一统天下,为诸侯共主的地步,楚、秦、齐三国也没有彻底地敬服于晋国。所以,为了晋国的千秋霸业考虑,现在要重点防范南方及西方的敌人,而当年早就被先大夫们击溃的戎狄部落,就不必再兴师动众地去以武力征伐了。

如果这一次拒绝了无终国主动提出的和议请求,又调动军队“劳师伐戎”的话,那么楚国必定趁机出兵来讨伐转投晋国的其他盟友;而晋国则因调动军队北上,将无暇顾及盟国的安危,这样话,楚国的‘北进争霸’势头有可能再次翻身。

而因鸡泽之盟的成功,敬服于晋国的那些中原诸侯盟国们,就将因为被楚国出兵的威势所威慑,有可能再次叛晋而附楚。

听完魏绛的解释后,晋悼公这才明白了自己主张的‘拒和伐戎’想法所造成的弊端究竟有多大;因此,晋悼公对‘伐戎’的军事行动也不再坚持进行了。

但晋悼公还是有些不理解,继续询问魏绛——就是不出兵伐戎,那么保持对戎狄的军事压力、维持北疆的军备、也可以防备戎狄入侵,为什么一定要同意无终国的和议请求呢?

对于国君的再次出言询问,魏绛继续把自己的心里意见全盘托出,向朝堂上的国君和卿大夫们逐一解答,综合内在的利弊,发表了精彩的“和戎五利”策论——————

魏绛认为,与无终国议和有五个方面的利益好处:

一:与戎狄(无终国)和议后,就可以顺利地利用戎狄部落人员轻视自己的土地谷物出产、而重视皮毛财帛以及日常生活用品的特点,让晋国北部边境上驻防的守军和国人们大力发展对戎狄的物资贸易,以此来发展晋国的经济,同时又可以安全地获得来自戎狄方面进行交易的必需品(比如皮毛、牛马等等,都是晋国急需的重要军事物资);也就是“戎狄荐居,贯货易土,土可贾焉”。

二:与戎狄达成和议之后,晋国的北方边境上将不再有无休止的骚扰追逐战斗,晋、戎双方的普通人民也可以安居乐业,晋国北方的国人们可以发展当地的农业生产,从中获取收益,而戎狄那边的人民也可以平安地放牧牛和羊马匹,获取收益,并以此来与晋国进行边境贸易,从而双方得利,地方安宁;即“边鄙不耸,民押其野,穑人成功”。

三:当其他诸侯得知与晋国敌对攻伐了数十年之久的戎狄部落,都向晋国来朝贡和臣服了,那么这其中的敌对、不臣国家将受到震动(指秦国、楚国等),不敢轻易造次,冒犯晋国;而晋国的诸侯盟国们,也会对晋国强大的怀柔安抚能力心悦诚服,从而对晋国更加衷心敬畏,积极听从晋国的号令;即“戎狄事晋,四邻振动,诸侯威怀”。

四:晋国和无终国的和议最终达成之后,晋国的北部边境将改变之前战争频繁的状态,而维持着长久的和平局面,当地驻守的军队也可以得到休息,甚至可以调动部分驻军南下,参与到对南边楚国的作战中;而实现和议后,北方边境上人力物力及军备物资将减少消耗,这部分节省下来的资源可以用于其他在关键区域(即对付楚国、秦国方面)的投入,晋国的国力、军力都将得以快速恢复和加强;就是说可以“以德绥戎,师徒不勤,甲兵不顿”。

五:之所以要劝告国君和卿士大夫们接受自己的‘和议戎狄’之策,魏绛坦诚的直言——自己也是借鉴了当年夏朝时有穷氏国君后羿的反面典型:后羿在夺取夏后氏的江山后,不修仁德,一味用武力镇压其他政敌,最终造成了‘内外皆反、不得善终’的结果;所以,魏绛要让晋国君臣们借鉴历史上的经验,采用‘以德服人’政策,才能保持国家长久的安定,与朝野臣民的一致拥护;也就是“鉴于后羿,而用德度,远至迩安”。

听完了魏绛这番鞭辟向里、振聋发聩的‘和戎五利’长篇大论之后,晋悼公犹如醍醐灌顶一般,瞬间就清醒过来,心中对‘和戎’之事再无异议;于是,晋悼公当即推翻了之前自己定下的“伐戎”计划,宣布接受魏绛的建议,然后立即接见了无终国君嘉父所派来的和议使者孟乐,愉快的接下了无终国所进贡的虎豹毛皮,并宣布晋国将与北方诸戎部落立即停止战争、开展正常的贸易往来,以达到双方互利互惠、和平共处的目的,也就是和无终国达成了‘和平协议’。

此后,晋悼公进一步委派魏绛作为晋国的‘行人’,担任国君的全权代表,随孟乐前往无终国的都邑‘小无终’(河北玉田),与以无终国君嘉父为首的诸戎狄部落首领举行正式的媾和及会盟仪式,宣布晋国和诸戎之间将实现友好共存的往来关系,不再擅动兵戈。

从此后,晋国与北方戎狄之间的战争不再出现,而诸戎部落也都愿意奉晋侯为自己的宗主,大家都成为了晋国北方的属民;而且,以嘉父为首的戎狄首领们在和魏绛盟誓受,都主动地约束各自的领民,让他们与晋国北疆的国人们开展正常的经济贸易往来,各取己方所需,实现边境贸易。

而与诸戎部落正式媾和、会盟之后,晋国的北疆不再兵戈四起,而是日益繁荣、边境贸易往来十分频繁,人民富庶、地方安定的兴盛局面,一直维持了近三十年之久。直到周景王三年(前542年),时任晋上军将中行吴(荀偃之子;晋国中行氏自从始祖荀林父开始,就已从荀氏别立出来,建氏号为中行氏)率军在太原(山西太原)主动突袭并大败无终军队时,才标志着晋国(其实是执政的卿士家族)和北方白狄(戎狄)之间,重新展开了战争;这些都是后话了。

周灵王六年(前566年)的冬天,晋国的朝堂人事再一次进行了调整——四朝忠直老臣、现任中军将兼执政大夫韩厥,因年老体衰、精力不济而向晋悼公告老,请求退休;晋悼公在安抚慰问了忠心耿耿的老执政之后,同意了他的退休请求。

魏绛‘和戎’之后的第三年,也就是周灵王六年(前566年),这一年冬天,出仕四十年之久的现任晋国中军将兼执政大夫韩厥,因为年事已高、精力衰退,自己感觉不能继续再为国家效力了,于是主动向晋悼公提出告老退休的请求,以腾出卿士位置,让更有活力的后辈们进阶。

对老元帅的端正忠直品行,晋悼公赞誉不已,而韩厥出仕以来任劳任怨、功业卓著,也让晋悼公感慨不已;因此,在对主动退休的老臣进行了隆重的“礼敬厚赠”之后,晋悼公免去了韩厥的卿士之位,让老人家可以轻松地回家,颐养天年。

韩厥退休之前,向晋悼公郑重地推荐上军将荀罃(智罃)继任自己的中军将兼执政大夫之位,也就是成为新一任晋国执政(按规矩,韩厥退休后应该是中军佐荀偃(中行偃)继任,但中行偃当年随栾书一起发动政变弑杀了晋厉公,属于嗣君从犯,因此韩厥才故意不举荐中行偃的)。

对韩厥的退休前建议,晋悼公欣然同意,于是越过了中军佐中行偃,任命上军将智罃为新一任的晋国中军将兼执政大夫,主持晋国即将开展的对楚军事行动。

而智罃升为中军将后,晋国的中军就全由荀氏所掌握了(智罃的中军将、中行偃的中军佐;智氏与中行氏都是荀氏分支);为避免国家的柱石——中军全部由一个家族来掌握,晋悼公特地再次调整朝堂人事,原上军佐士匄升任中军佐,原中军佐中行偃则后退一位,改任上军将。

(入卿士之位后被降级,这在晋国朝堂的历史中似乎只有中行偃这么一例;不过谁叫中行偃是弑君的从犯呢,晋悼公没有彻底革除他的卿位、像之前的胥甲、胥克一样被一撸到底赶出朝堂,这都还是看在他功勋卓著的祖父、晋国老元帅荀林父的面子上呢)。

韩厥退休后,他的嫡子韩无忌因为身体有残疾,再加上自己主动推辞继承卿位,因此晋悼公改任他的弟弟、韩厥次子韩起为卿士,继承韩氏的卿位。品行高洁的韩无忌则被任命为首席公族大夫。

在韩厥退休、中行偃降职的这新一轮晋国朝堂人事更替中,经过晋悼公的一番调整,晋国八卿排名为——中军将兼执政大夫智罃,中军佐士匄(范匄),上军将中行偃,上军佐韩起,下军将栾黡,下军佐士鲂(彘鲂),新军将赵武,新军佐魏绛。

为国家立下了‘和戎’首功的魏绛,并没有因为韩厥的告老、腾出卿位而晋升自己在朝堂上的位置,依旧担任八卿之末的新军佐。

魏氏的故事下一篇文章继续讲述。

0 阅读: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