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取得驾照的女司机,首次开车上路,结果驾照直接被吊销

兮猫 2025-04-17 10:29:39

爆了!刚领到电子驾驶证,就遭系统冻结,车主直发懵:我根本没违规呀!

刚取得驾照的女司机,首次开车上路,结果驾照直接被吊销

就在最近,杭州的李先生碰上了一件稀罕事儿。

他刚通过APP成功申领电子驾驶证,满心欢喜地开车上路,哪成想第二天就接到交管平台通知:驾驶证被系统冻结啦!

这可把李先生弄得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我才刚拿到电子驾驶证呢,咋就被冻结了?”

经过交警核查,原来是系统误把李先生判定成“高危驾驶人”。究其原因,是他在申领电子驾驶证时的面部识别数据,和之前系统里一位有多次违章记录的驾驶人极为相似。没想到人脸识别算法如此“不给力”,李先生气得够呛。

据了解,随着数字化大潮在交通管理领域汹涌而来,全国已有超2.3亿驾驶人领取了电子驾驶证。

交管部门推出这项服务,本意是为驾驶人提供方便,让大家无需随身携带实体驾驶证。然而,伴随便捷性一同出现的,还有技术识别误判这类新状况。

交警支队的张队长向记者透露:“人脸识别技术目前准确率能达到99.8%,但在某些特定情形下,依旧会出现误判。我们系统每天要处理上千万次识别请求,即便误判率很低,从总量来看,还是会有一些误判案例。”

说来也巧,和李先生情况相仿的案例并不在少数。

上海的王女士前段时间也遇上了烦心事,她的电子驾驶证被系统判定处于“异常状态”。原因是系统错误地把她在停车场下车整理后备箱的举动,识别成“违规驾驶”。

“我当时就在自家小区停车场,车都已经熄火了,只是在后备箱拿东西,结果监控AI误判我无证驾驶。”王女士无奈地说道。解除这个错误标记,整整耗费了她三天时间。

业内专家指出,这些问题的出现,反映出当下智能交通系统在人工智能应用方面尚不成熟。清华大学智能交通研究中心的李教授表示:“当前的AI系统在应对复杂场景时,还存在诸多不足,尤其是在边缘情况的判断上。随着深度学习技术的发展以及训练数据的增多,这些问题会逐步得到改善。”

数据表明,2023年我国智能交通市场规模达到1876亿元,年增长率超18%。其中,AI驾驶监管系统占比达23%,成为增长最为迅速的细分领域之一。

即便如此,因系统误判引发的投诉案例同比增长了34%,这一数据引起了管理部门的高度关注。

公安部交管局近期发布的《智能交通管理系统运行规范》明确规定,所有AI判定结果必须经过人工复核后,才能执行处罚,并且要建立快速申诉通道。

这一举措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系统误判带来的不良影响,然而由于人工复核环节人手短缺,处理时效性依旧存在问题。

对此,交通管理部门已着手尝试采用“双重AI审核 + 人工抽查”的模式,也就是由两套不同算法分别进行判定,结果一致才初步成立,再辅以定期人工抽查。

这种方式既提升了效率,又增强了准确性。最新数据显示,采用这一模式后,系统误判率降低了78%。

那么对于普通驾驶人而言,怎样避免类似李先生和王女士的困扰呢?

交警提醒,其一,在申领电子驾驶证时,要保证环境光线充足、面部无遮挡;其二,定期查看自己的驾驶记录和证件状态;其三,一旦发现异常,及时通过正规途径申诉,切莫心存侥幸继续驾驶。

有趣的是,随着自动驾驶技术的发展,未来驾驶证的概念或许会发生根本性变革。百度Apollo自动驾驶研究院的陈工程师认为:“未来5 - 10年内,我们可能会见证‘人机共同驾驶证’的诞生,即一部分驾驶资质认证赋予人,另一部分给予车载AI系统。这将彻底改变现有的驾驶资质管理体系。”

最近,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已启动“智能驾驶评分系统”试点工作,借助车载终端实时监测驾驶行为,对驾驶人进行动态评分。

评分与保险费率、信用体系等挂钩,被视作未来驾驶管理的新方向。

这套系统能够记录急刹车、急转弯、疲劳驾驶等风险行为,通过算法算出驾驶风险指数。数据显示,试点地区的交通事故率下降了21%,特别是疲劳驾驶引发的事故减少了近三分之一。

回到李先生的事例,最终在他提供充足的身份证明和行驶轨迹后,系统解除了冻结状态。交警部门也向他表达了歉意,并承诺完善识别算法。

李先生表示理解:“新技术总有个适应过程,我也是头一回碰到这种情况。关键是问题能及时解决就好。”

0 阅读: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