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坐拥中国南部地区无可争议的中心位置,扼长江咽喉,统江南最富庶区域,南京气运非凡,却也几经劫难。历史翻篇暂且不提,只近些年来,一线城市里自然不见南京的踪影,新一线或强二线城市里它也不算最拔尖的那一拨,比经济、比文化、比发展速度,总有软肋掣肘,但默默蓄力的南京,始终践行着自己的逆袭之路。
GDP全国第五与全国第11
多年前,一篇《南京vs杭州,是时候一决胜负了》的文章将两座江南名城、两个经济大省省会抛上了PK台,两城各有拥趸,也各有被看好的理由。从当下来看,已经进入中国第五城讨论序列的杭州显然略胜一筹。
作为江苏省第2个、全国第11个GDP超万亿的城市,若只看各式榜单,南京只是新一线或强二线城市阵列里的寻常一员,有不少优点,但短板也相对突出。与不那么出众的产业成绩比起来,喜欢南京的人们,更乐于提及的是,南京有太多风景如画的去处,文化家底颇为殷实,以及大都市的拓展未完全掩盖住原有的风貌——这已经颇不容易了。
长三角地区在我国经济版图上的权重极高,长三角众多城市在全国城市GDP排行榜上位居前列,曾在1996年出现过5座长三角城市位居全国前十的高光时刻。只是,近几十年来,长三角地区城市产业经济领域的“扛把子”,从来不是南京。上海是除北京外几乎所有中国城市立志赶超的对象,排在南京之前的同区域城市,还有杭州、苏州,甚至无锡。不提杭州和苏州,跻身全国前十的时间,无锡比南京早,名次比南京高,次数也比南京多。略显尴尬的是,苏州和无锡,都来自散装江苏,南京想要坐稳江苏的城市“大哥”,确实很难,首位度不高是事实,省属资源分配,苏省的大部分城市也没抱以太高的期望值。
当然,GDP只是地方产业经济比对的细分赛道之一,南京依然是典型的城市优等生,只是不是最顶尖的那一拨。
对了,一个冷知识是:相关的唐诗宋词数量、历代诗词数量,苏州都多于南京。
“淡定之城”的文化本底
曾在南京生活了多年的易中天形容,“喜欢南京的人如果是鱼,他们发现这座城市是一条奔流着的却很安宁的河流。”南京人似乎安于自在的生活,他们不愿争,无意抢,安然看着周遭城市的崛起发达,也看着身上的辉煌金甲一片片被剥离。
“读懂历史的人方能读懂南京”并非妄言,南京文化家底之殷实已是公论。“十里秦淮灯火灿,楼台亭榭绕河堤。”南京有太多值得骄傲的历史与太多值得品味的典故,既有王者气象,也有六朝烟水,南北交汇,厚重包容。而南京的“先锋”与“文艺”,则像是一个潜望镜,探头过去,触到的还是历史与文化的底色。
若登上紫金山顶俯瞰南京,灯火辉煌中诉说着过往十里秦淮的繁华,大都市的拓展竟未完全掩盖住其原有的风貌。这得益于南京一直以来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对文化本底的小心呵护。1984年,南京就编制了《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并在随后的日子里根据城市新的发展要求数次修订完善。由此,南京城市文脉传承结构清晰,得以将三条清晰的轴线保留至今:“中华路南唐轴线、御道街明代轴线、中山北路、中山路、中山东路民国轴线。三条轴线周边散布着众多的历史文化遗存,保存较好的城南地区以明清历史遗存为主,城北地区以民国历史遗存为主,形成了以六朝文化、明文化、民国文化为主的丰富文化层次,‘凝聚了中国古代江南地区的建筑精华,展现了南京古城近两千年来的六朝余韵、唐宋留影、明清遗风和近代欧美文化的东渐育化’。”
有人认为南京最合理的定位便是“文化都市”,有“科教文卫第三城”之称的南京文化底蕴深厚,自然要在文化创意产业上发挥优势。这期间南京文创产业中的小微企业不可忽视,数万家小微文创企业已成南京文创产业的重要力量,更关键的是,南京通过率先在全国建设文化产业公共服务平台体系,把政策“嚼碎”了,俯身送到小微企业嘴边。
“苏小三”的翻身计略
虽然于中国经济贸易史上并未留下太多浓墨重彩,但南京的消费属性并不容忽视。清初余怀在《板桥杂记》上卷《雅游》大赞南京,翻译成大白话就是:这儿的市民无论身处哪个阶层都是颇舍得消费的,城市休闲氛围大好。
当代南京的经济发展之路可谓波折。虽然曾在1992年就被国家统计局评为综合实力居第5位的大城市,但不甚服众。加之错失了乡镇经济和外资经济这两大产业加速效应,脚步渐缓的南京陆续被同省的苏州、无锡、常州超越,奋起直追之后也在一段时间内以省会城市之身份排在苏州与无锡之后,被扣以“苏小三”之名,直至2014年城市GDP再次超过无锡。
在南京公布的首批工业遗产类历史建筑和历史风貌区保护名录上,工业遗产类历史建筑即有68处上榜,金陵船厂、南京汽轮电机厂、南京曙光机械厂、南京光学仪器厂、南京手表厂、南京第二机床厂、南京宏光空降装备厂……这些熟悉的名字印刻的是昔日南京工业的光辉岁月。石化、钢铁产业比重一度超过70%的南京是不折不扣的“重工业城市”。
让人欣喜的是,近十余年来南京新兴产业发展势头迅猛,以信息技术、智能电网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比,早已超过石化、钢铁、建材等传统制造业。已成集群的南京软件产业产值仅次于北上深等少数城市,在2023年的中国软件名城评比里位居深杭京之后排名第四。
在所有城市对人才求贤若渴的时候,拥有中科院分院、2所985和6所211的南京似乎再次领先了半个身位。早前财经作家叶檀看好南京的理由正是:“关键是南京文化底蕴丰富,教育资源得天独厚,几乎可以跟上海等地媲美。加上安徽等地人力与人才资源东移的倾向,对于南京发展是个不小的推动。”
是的,苏省的桀骜兄弟各自精彩没关系,有徽家的几个小弟明牌来投奔就很好,南京今年1季度的发展失速只是一时调整,淡定金陵的产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前景依然被看好。
作为前朝首都,难免受到各方面的排挤、诽谤和打压,但任何力量都不会击垮南京的精神和文化!
前朝旧都,南京很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