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角兽企业的数量和质量,事关一个区域或城市产业经济的结构与活力程度。从胡润2024全球独角兽榜来看,中国独角兽企业表现出色,越来越多的中国城市拥有来自不同产业领域的独角兽企业。二线城市中杭州的独角兽企业数量已经追平广州,苏州、南京、成都、武汉、合肥、青岛等城市排名前十,大部分二线城市的独角兽企业分布在生物医药、航天、汽车芯片、人工智能、新能源等硬核科技领域,成都则相对偏软,在以互联网等为载体的商业模式创新上更有成绩。
一线城市独角兽矩阵已成,京沪领先较大,广深渐被杭州追上
从胡润版独角兽企业阵列来看,一线城市北上广深仍是最多独角兽企业的出产之地,大量政策、资金和人才等要素的富集,使得独角兽企业有更易诞生和成长的土壤,一线城市已经形成领域多元、数量丰富的独角兽企业矩阵,源源不断的独角兽企业成功进入下一个发展阶段,同时又有更多的新独角兽企业及时补位,共同推动城市产业经济高质量发展。
在创投领域,一向有“北上是北上,广深是广深”之说,从新一版的独角兽企业数量来看,北京和上海以78家、65家的绝对优势领跑,深圳以34家稳居第三,广州以24家独角兽企业,已被二线发达城市杭州追上,两座城市的独角兽企业总量和增量一致,杭州为自己的第五城之争加上了一个重量级筹码。
二线城市杭州数量领跑,其他城市独角兽数量难以拉开差距
最新的胡润版独角兽企业,中国有340家上榜,一线城市占去201家,数量排名第六至十位的杭州、苏州、南京、成都、武汉、合肥、青岛占去75家,剩余64家为其他城市拥有。排名前11位的中国独角兽企业,有8家来自一线城市,另有杭州1家、东莞2家。
杭州以24家独角兽企业领跑,前十里的其余城市则并未在独角兽数量上拉开差距。苏州和南京携手拿下22家,成都和武汉分别拿下9家和8家,合肥和青岛以6家并列第十。
独角兽领域差别,苏、宁、汉、合、青更偏硬核,成都趋软
与一线城市逐渐壮大、进退有据的独角兽企业矩阵不同,二线城市的独角兽企业更多展现了其所在城市的主导产业重点培育成果。比如苏州有4家人工智能独角兽企业,南京有3家生物医药独角兽企业,都是两座城市近年来重点投入的产业领域,已收获成果。
其他城市如武汉、合肥、青岛的独角兽企业也偏向硬科技领域,共同特点是需要长期的研发投入、持续积累,技术门槛更高,乃至需突破相关技术壁垒。而成都的独角兽企业,相对“软科技”一些,更多是以互联网等为载体的商业模式创新,当然,这也获得了投资机构的青睐。
某种程度上,独角兽企业就是以“估值”多少为标准,但独角兽企业的数量和质量,也在一定程度上展现其所在城市或区域的营商环境、科技成果转化效率等,硬核科技领域所出产的独角兽企业更不易被复制、更有竞争力,亦是业界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