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羽过五关斩六将,威震天下;张飞一声怒吼,吓退曹军无数;赵云单骑救主,七进七出,忠勇无敌。诸葛亮未出茅庐便知天下三分,为辅佐蜀汉殚精竭虑;周瑜羽扇纶巾,赤壁一战,大破曹军,尽显儒将风范;郭嘉助曹操平定北方,算无遗策。
这些人物,正如三国演义主题曲中所写:“岁月啊,你带不走,那一串串熟悉的姓名……历史的天空闪烁几颗星,人间一股英雄气,在驰骋纵横” 。
然而,在历史的长河中,耀眼的“星星”只有少数,更多的还是黯淡而不被关注的。三国时,不乏一些实力超强,智慧过人,却没有名气的低调人士,就比如我们今天要聊的这位。
很多人知道他的名字,不是从史书里,也不是在《三国演义》中,而是玩了《三国杀》之后,在游戏里他与荀彧不分伯仲。一代枭雄曹操对他的评价更是极高,甚至还有人说:如果他不早逝,或许就没郭嘉什么事儿了。他便是三国谋士中低调的高配:戏志才。
戏志才,东汉末年颍川人(今河南省禹州市)。他的出生日期史书上没有记载,名也不详,“志才”是他的字。
现在的“禹州”虽不怎么出名,可当时的“颍川”却是一个出谋士的地方,徐庶、郭嘉、荀彧、荀攸等三国名人,都是从那里走出来的。
我们都知道,曹操此人出身算不上好,为了提高自己的影响力,他寻求到了颍川荀氏士族的支持。初平二年(191年),谋士荀彧离开了袁绍,转投到了曹操麾下。
与荀彧不同的是,戏志才不仅家境普通,而且性格也很孤僻,不太懂人情世故。他的行事作风、为人处世的方式,都与传统的儒家道德规范不太相符,不屑于遵循一些繁文缛节,也不在乎世俗的观念。因此,他经常被一些人批评和讥讽,这就是史书中所谓的“负俗之讥”。
《三国志荀彧别传》中对一些谋士的性格做了简单描述,其中就有关于戏志才的内容:“戏志才、郭嘉等有负俗之讥,杜畿简傲少文,皆以智策举之,终各显名”。
由于戏志才的出生背景一般,再加上性格的缘故,他早期的就业之路,就跟现在某些刚毕业的大学生差不多,那可以说是四处碰壁。
然而,即便“就业”情况如此不乐观,小戏“同学”也不肯为“五斗米折腰”,始终坚守着“宁缺毋滥”的择业标准。
据说,有一次,曹操在颍川,听人说戏志才智谋过人,便亲自前往他的住处拜访,希望能请他出山相助。然而,戏志才看到曹操后,非但没有立刻出来相迎,还故意装睡,不愿与他相见。
后来,曹操又去了他家一次,还请了荀彧出面帮忙劝说,他才勉强答应做曹操的幕僚。如果把戏志才放到竞争如此激烈的现在,估计他很难谋生,也多亏他碰到了曹操这样惜才的“老板”,但凡换个人,估计不会有这样的耐心。
这个故事虽然听上去有些老套,很容易令人联想到“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的故事。不过,它可以让我们看到了戏志才谨慎的一面,也从侧面反映出曹操的一些优点:他非常善于用人,选拔人才从不拘小节,只要才能出众,对品行方面并不苛求。
戏志才的品行,在当时虽不符合传统美德的要求,但他有着过人的谋略,还有敏锐的政治眼光。因此,曹丞相非常器重他,经常请他过去商讨国家大事。
据说,收编黄巾军的策略就是他提出来的。正是因为整编了这股庞大的军事力量,为曹操势力的壮大奠定了基础。
戏志才曾帮曹操分析过袁绍的优劣势:“袁绍其人心思缜密,他要用冀州之人,但又不能完全信任。可是仍然以旧人掌权就难免他们居功自傲尾大不掉。所以颍川一派就成了解决办法,他用郭图选拔将领,建立这一派的威信。最后形成两派势均力敌,而旧人则要渐渐淡出,只留下逄纪那等贴心的人。”
他还给了曹丞相一些建议:“旧人被疏远是肯定的,不过您应该没有关系。因为以将军治军之才,袁绍必要授以外任,以助他开疆拓土。您要注意的正如荀彧所言,就是不要轻易结交任何一派的人物,以免给人口实。”
有趣的是,向来不通人情世故的志才,在曹操这里待了几年,竟然也学会“拍马屁”了,他常当面夸曹操知人善用。不过,这也算不上违心,毕竟曹操在这方面确实做得相当不错。
除此之外,在曹操立足兖州、对抗周边势力等方面,戏志才的建议也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他分析了当时各方势力的优劣,制定了联合一些势力、对抗另一些势力的策略,使曹操能够在复杂的局势中逐渐站稳脚跟,为其逐步发展壮大奠定了基础。
在战术运用方面,他善于根据不同的战场形势和敌军特点,制定出巧妙的战术策略,往往能够发挥曹军优势,避开敌军的锋芒,以最小的代价取得最大的胜利。
戏志才不仅有才智,也很关心百姓疾苦,他主张以民为本,非常重视民生问题,应该向曹操提出过“改善民生”方面的建议。
志才此人,不仅智谋出众,棋艺也很不凡。曹操和他的手下没事儿时,都爱找他下棋。据说,夏侯惇和任峻两个人一起与之对弈,都不是其对手。在游戏《三国杀》中,他更是一位举棋若定,运筹帷幄,鞭挞宇内的人物,很受游戏迷们喜欢。
就这样,忙时出谋划策,闲时下棋对弈,戏志才在曹操身边一待就是5、6年,大概是从初平二年(191年)到建安元年(196年)。
只可惜天妒英才,公元196年戏志才早亡。他死的时候只有三十来岁,还没达到三国时期男子的平均寿命。史书中并没有明确记载他的死因,据推测他应该是因病去世的。
戏志才在曹操这边当幕僚的时间,虽算不上太长,但作用却不容小觑。对于他的早逝,曹操感到十分悲痛惋惜,在写给荀彧的一封信中,曹操表达了对戏志才去世的惋惜,以及对后续人才的渴望。
信中有这样一句话:“自志才亡后,莫可与计事者”。翻译过来也就是说:“自从戏志才死后,我身边连个商量国家大事的人都没有了。”虽然,他这样说的目的或许是想让荀彧尽快帮他推荐人才,但也足以说明戏志才在曹操心目中的地位了。
也正是在收到这封信之后,荀彧才向曹操推荐了郭嘉,他填补了戏志才去世后曹操阵营的谋士空缺。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这样说,郭嘉是戏志才的“替代品”,如果戏志才早死,或许就没有后来的郭嘉了。正是他的死,才成就了郭嘉。
以上所说的内容,《三国志》中有相关记载:“先是,彧言策谋士,进戏志才;志才卒,又进郭嘉……”;《后汉书·列传·郑孔荀列传》同样记有:“操每征伐在外,其军国之事,皆与彧筹焉,彧又进操计谋之士从子攸,及钟繇、郭嘉、陈群、杜袭、司马懿、戏志才等,皆称其举”。
戏志才这个人虽然不完美,他性格孤僻,行事作风另类,但他不擅迎合的态度也未必是坏事,因为这样的人往往不会在乎别人对自己的眼光和看法,也更能坚守本心,坚持己见。
在那个英雄有用武之地,谋士各显神通时代,戏志才虽不是引人注目的主角,却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他更像是一位幕后工作者,默默奉献自己的力量,发挥着光和热。
在曹操早期的多次军事行动中,他都以低调的姿态,用谋略为曹操助力,正如《三国志》中所暗示的那般,其沉稳性格让他在乱世中成为曹操信赖的智囊。
虽然,戏志才的名字并不是那么响亮,但对于曹操而言,他无疑是一位好的谋士。他不仅为曹操提供了具体的战略战术指导,也为他树立了正确的政治方向和治理理念,为曹魏政权的后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也难怪曹操当初那么器重他。
总体来讲,戏志才称得上:低调有才华。他和他的成就,可以体现谋士在乱世中的重要作用和价值,为后世的谋士文化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