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驰骋七洋的英国皇家海军,现在却不得不“卖血求生”,退役舰艇、削减开支,只为勉强维持表面的强大。
与此同时,王室的奢靡生活与军队的窘迫现状形成鲜明对比,这究竟是一个老牌帝国的无奈之举,还是其走向衰落的又一注脚?
01帝国是否正在变得“中空”?
凛冬将至,英伦三岛的经济氛围也弥漫着萧瑟之感,最新统计结果揭示,第三季度的经济增长仅有微末的0.1%,如此薄弱的数字几可忽略,其背后是英国经济持续疲软的现实。
愈发严峻的是,高达220亿的财政赤字,仿若深不见底的黑洞,正逐步侵蚀其本就拮据的国库。
更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在这波寒潮来袭时,国防预算首当其冲,承受着前所未有的压力。
当局曾高调宣称,欲将这方面预算提升至年870亿£,然此更似难以实现的梦想。
财务困境如同紧箍咒般束缚着英国政府,迫使其采取一连串拆补措施,裁减现役装备,以期节约宝贵的5亿英镑资金。
曾为两栖作战尖兵的“海神之子号”与“堡垒号”退出现役,虽它们近况堪忧,但它们的退役无疑给英国海军战力造成重创。
伊丽莎白女王级航母,这个英国海军寄予厚望的“海上巨无霸”,如今却面临着后勤保障的难题,新型补给舰的研发迟迟未能取得突破,短期内也找不到合适的替代方案,这无疑给英国海军的远洋作战能力蒙上了一层阴影。
英军的“守护者”无人机计划近期彻底搁浅,此款由以色列研发的无人机系统,自项目启动起就不断被延期与预算超支问题所困扰。
在正式部署后,其性能并未达到预期,且由于多次发生故障而频吃停飞令,与其说是勇敢的“割腕”之举,倒不如说是为了迅速避免更大的损失。
这些军事装备的除役,表面上是为了释放资金以支持未来装备的购买和现代化改进,但实则反映出英国政府在财政紧张状态下的局促选择。
这种弥补资金缺口的做法,究竟是否能够真正填补战斗力的空缺并减少长期能力的损失,仍有待时间来证明。
英国国防部长约翰·希利将这些削减措施辩解说是治疗英国国防体系中“空心化”问题的关键办法,然而,这种论调难以令公众信服。
在经济停滞、财政赤字高悬的情形下,国防改革的核心任务无疑是“止血”而非提升战力,这种应急之举可能使英国国防能力进一步衰退,国际舞台上的话语权也会随之降低。
02王室的开销和民众的不满
正当英国国防部长为缩减五亿英镑预算冥思苦想之际,英王的白金汉宫却在进行着耗资3.69亿英镑的修缮工程,这宛如在英国人民的心头伤口上撒下了一把盐。
这座有着百年历史的标志性建筑正在进行一场大规模修缮,修缮工作预计于2027年结束,旨在维护其作为国家标志的崇高地位。
在国防开支缩水、军事装备削减的大背景下,这一庞大开销格外引人注目,令许多人倍感愤慨。
3.69亿英镑,几乎等同于海军节省下来的全部经费,一边是军方因预算紧张而不得不退役战舰、削减武器装备,而另一边却是皇家宫殿在进行奢侈的整修,这种悬殊的对比不禁让公众对政府的优先级安排表示怀疑。
在国库吃紧的当下,将如此庞大的资金投入到一个标志性建筑的翻新之上,同时忽视了加强国防实力的需求,这种做法显然是颠倒了轻重缓急。
这种资源分配模式“厚此薄彼”,这不但会使民众的不满情绪进一步加剧,而且会损害政府的公信力。
社交媒体上,英国网友对政府的质疑声一波接一波,有人讽刺道:“看来在英国政府眼中,王室的宫殿比军队的战舰更重要。
”也有人质问道:“难道这就是英国政府所谓的‘优先事项’吗?”
这种民意的反弹,无疑是对政府决策的强烈诟病,亦映射出英国社会内部愈演愈烈的矛盾。
03大国战略与国际地位的挑战
曾经的“日不落帝国”英国,现在遇到了不少难题,经济实力的衰退、全球影响力的下降,使其在大国竞争中逐渐落后。
为了维持其“大国”的虚名,英国政府在外交和国防政策上采取了一系列举措,但这些举措却常常显得矛盾重重,甚至适得其反。
在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框架内,英国虽宣称要增加军费开支,但其军事力量与美国相比,可谓天差地别,二者全然不可相提并论。
英国即便是淘汰了一些陈旧的军事装备,对于北约的军事力量平衡产生的影响也是微乎其微的,更关键的是,这种做法反而揭示了英国防卫体系的脆弱之处,在面临潜在威胁之时,其应对能力将变得更加受限。
在对华政策方面,其似乎像美国马仔,在港台等问题上屡屡发声,企图在中国面前刷出自己的存在感。
然而,英国当下处于经济困窘、国防力量衰微之境,其强硬态度难免显得空洞,实是外强中干。
英国首相里希·苏纳克在公开场合对台湾、香港的立场表态强硬,“对抗”中国,并且指责中国大陆在台湾周边的军事演习加剧了台海紧张局势。
在部分观察家看来,这样的立场与其说是英国自身战略考量的真实映照,不如说是对美国战略利益的迎合。
英国目前自身难保,除了经济和国防的难题,国内社会也充满着种种张力,英国脱欧的后续影响仍在持续,苏格兰寻求独立的呼声越来越高,北爱尔兰问题也仍然悬而未决。
于内忧外患之境,英国政府竟将大量资源投入对外援助,如对乌克兰的军事援助。
有网友表示,英国应当抛弃昔日大国的迷思,将战略焦点转向国内,通过经济发展、科技进步、社会建设等手段,才能切实增强国家的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