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llow Leo Rowe
Find an interesting world.
✎
▲在「哈利波特」出现之前,出版商普遍相信,小孩子并没足够专注力阅读长篇小说,甚至根本没兴趣看书。
时光倒流 20 年,1998 年 9 月,英国作家 J.K. 罗琳(J. K. Rowling)笔下长篇系列「哈利波特(Harry Potter)」首部作品「神秘的魔法石(The Philosopher’s Stone)」,在美国各大书店正式发售,为全球读者开展了漫长而充满话题性的魔幻之旅。「哈利波特」之名自此无处不在,原著小说早已翻译成不同语言,而系列电影不但至今仍有新作上映,亦捧红了一众电影演员。还有,书中不少词彙成为了年轻人的流行用语,伦敦 King’s Cross 车站更是书迷朝圣的热门场景。不过,若细数「哈利波特」对现实世界最大的贡献,还是要回到它对青年读物及出版生态的改变。
那年,J.K. 罗琳仍是一个毫无名气,生活清贫的单身母亲,据闻「哈利波特」的故事是她被困于火车时突然想到的,她当然未想过自己的灵机一触,会成为跨越 20 年的经典畅销书。同样地,「神秘的魔法石」英国初版在 1997 年赴印时,首刷印量仅 500 本,市场细小的英国童书出版业,更无法预测数年过后会商机蓬勃。
于英国出版初期,「哈利波特」销量不错,亦赢过一些儿童图书奖项,为英国出版商 Bloomsbury 赚到一笔可观收入,但这远远不是一部奇迹之作。直到美国童书出版商 Scholastic 愿意以 10.5 万美元购买「哈利波特」的美国版权,全球书商和书评家才注意到它的存在。以「哈利波特」系列往后的惊人销量及天文数字的周边授权来说,当日的版权费用根本微不足道,但在竞争激烈,同时能自给自足的美国出版市场,由新人作家执笔的英国青年读物,普遍不被看好,这已是当年一般海外著作版权定价的 10 倍。
独具慧眼,洽购「哈利波特」的 Scholastic 编辑 Arthur Levine,当时向主席 Barbara Marcus 大力举荐,并得到其信任。对于哪些英国文学能够在美国畅销,他早有心得,过去成功之作就包括 Brian Jacques 的「红牆(Redwall)」和 Philip Pullman 的「黑暗元素三部曲(His Dark Materials)」。
逾 10 万美元的版权费,昂贵得来也为「哈利波特」的热卖铺路,至少提供了两大优势。第一,美国国内出版书籍本来已经很多,对海外作品的反应较为冷淡,天价版权费无疑勾起了报纸媒体的兴趣。书评家都好奇它是一本怎样的英国儿童文学,才配得上这样的版权售价。其次,就是 Scholastic 本身亦因为已付出一大笔版权费用,更倾向为「哈利波特」投放更多资源作市场营销、宣传和印刷,期望能赚回合理的收入。当然,「哈利波特」的空前畅销完全超乎预期。
即使是 Arthur Levine,也从未预计「哈利波特」会在年龄较低的读者间吹起一股阅读风气。
▲「哈利波特」热潮甚至影响了市场上其他作品的书写策略。
在「哈利波特」出现之前,儿童读物一般都属床头书或短篇故事集,出版商普遍相信,小孩子并没足够专注力阅读长篇小说,甚至根本没兴趣看书。而且,孩子们一般都不是自愿买书,是由父母买给他们,他们多不会愿意将自己的零用钱花在阅读之上。再者,过去儿童读物总被视为老土、陈旧的故事,让孩子们很快就厌倦,销售量亦逐年下降。
不过,「哈利波特」的成功,彻底改变了出版业生态。青少年读物转而成为书店畅销榜上的主要类别,至今不变。而且,它的忠实读者都会自掏腰包,继续购买同系书籍,「哈利波特」的最后 4 部作品,已属于过去令孩子望而却步的 700 页以上厚书,但结果刚好相反。「哈利波特」热潮甚至影响了市场上其他作品的书写策略。在 2006 年至 2016 年,即「哈利波特」小说篇幅明显加长的时期,出版商发现,有意放效「哈利波特」的流行小说作者,都开始创作篇幅较长的小说。新书名单上,中篇幅以上的,在这十年增加了 115%,相比于 1996 年至 2006 年间的 37% 升幅,可见出版界已渐渐受到这部魔幻系列作的牵引。
与此同时,「哈利波特」本身的定位,就像它的篇幅长度,情节愈见複杂,也从儿童图书变成年龄层更广泛的青年读物。据 2012 年的研究,有 55% 的青年读物实际上由成年人购买。这股风气亦很大程度拜「哈利波特」畅销所赐。同时受到儿童和成年人喜爱的「哈利波特」,吸引了无数成年人去阅读那些表面上倾向为儿童而写的书籍。在 2004 年,即「哈利波特」最火红的时期,就连「哈利波特」以外的其他青年读物,销量都以每年 2% 的增幅节节上升,2004 年至今,青年读物的整体销量增长达 52%,跑赢了整体阅读市场的 33% 增长。
另一方面,由于青年读物成风,而「哈利波特」的系列电影亦大为卖座,其后制片商纷纷从畅销书榜上的青年读物入手,「后继者们」包括了「暮光之城(Twilight)」和「飢饿游戏(The Hunger Games)」系列。在「哈利波特」改编成电影前,将青年读物搬上银幕的例子并不多。
▲J.K. 罗琳笔下长篇系列小说「哈利波特」改变了整个世代的阅读风气。
在 20 年前诞生的巫师男孩及他的神奇旅程,不但改变了书籍出版的生态,最终更延伸到其他电影、电玩游戏和音乐创作,建立了一套前所未见的商业模式。
当然,有评者认为「此风不可长」。尽管「哈利波特」刺激了新生代的阅读风气,但对作者 J.K. 罗琳的客观评价,正是她的文笔只属标准水平,并不惊艳。魔法学园的奇情冒险以外,也让人害怕青少年的阅读能力会朝向令人担忧的方向发展,即读者们对本身为成年人而写的文学作品缺乏鉴赏力。
不过,在全球书业萎缩的当下,这可能是过虑的看法。如今「哈利波特」衍生作品仍持续出现,并继续是登上畅销榜的保证。各出版社、制片商以至无数小说家们,都以「哈利波特」为目标,想创造足以改变潮流的下一波主角。
但到底如何捕捉那一闪而过的灵光?或者,连 J.K. 罗琳本人也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