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道相互诋毁篡改《道德经》,为何道家仁不救人,儒家仁害死人!

無有淺談谈华夏 2024-03-02 12:38:46

「素说道德经 I 天篇 I 第4章」

道家仁不救人,儒家仁害死人,芻狗生的灿烂死的凄凉,天道究竟有多残酷?这可能是道德经最难解读的一章,不仅充斥着儒道千年之争,更阐述了极其庞大且高深的道理。

今天的章节素朴思量了很久,因为老子所阐述的这个道理过于庞大,庞大到千言难尽其真意,同时对于生在天地间的人而言,又是极其重要!所以素朴尽可能把宗旨为大家讲清楚,便于大家理解,但是想要真正看明白,更是离不开对前面所有章节的理解和融会贯通。好了,开始今天的章节!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籥;虛而不屈,動而愈出。」

老子说「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这段话可以说是《道德经》中非常有名的章句,我们首先来看「芻狗」,其实就是假的狗,是古人祭祀时用稻草扎成的狗。

我们曾在华夏文明真相中讲过,在上古历史文化中,古人非常注重祭祀活动,包括祭天地、祭鬼神,曾经最高规格的祭祀甚至有过用活人的例子。那么一般来说,古代有钱的士大夫们祭祀多数是用猪、牛、羊等大型的牲畜做贡品,再穷点的杀只鸡也是好的,只有穷到实在没办法了,才有可能杀狗,因为一方面狗能看家护院,另一方面狗还是古人狩猎的伙伴。我们想想杀狗已经是穷到没办法了,那用草扎成芻狗可想而知有多穷了吧。

可是在《庄子·天运》中却说:「芻狗之未陈也,盛以箧衍,巾以文绣,尸祝齐戒以将之;及其已陈也,行者践其首脊,蘇者取而爨之而已。」也就是说,虽然是草扎的芻狗,是个假货,但是在祭祀之前,人们还是挺重视它的,要用绣着华丽图腾的布把芻狗盖住,还要小心翼翼的放在箱子里安置好,但是当祭祀活动结束之后呢,这芻狗也就算是彻底没用了,那真的是扔在地上一文不值,路过的人会把芻狗踩的粉身碎骨稀巴烂,然后扎芻狗的稻草再被人捡走去当柴烧火做饭。

所以说,芻狗虽然是穷人最廉价的祭品,但是在最初也是会被妥善安置的。老子这里用芻狗的真实含义,其实是为了突出一个祭祀前后的反差,人们对于芻狗的态度,从精心装扮到脚踏火烧的大相径庭。

那么老子说天地不仁,把这世间的万物都当做芻狗,这是在褒奖还是在批判呢?其实这句话很好解释,老子只是在陈述一个非常客观的事实,那就是天道没有分别心,不管真的、假的、死的、活的,对于天道而言都没什么区别,毕竟前面我们也讲过了,天道无亲,天道对于世间万物来说都一视同仁。对,没错,天地不仁,一视同仁!其实更重要的是这个「仁」。这是素说版《道德经》首次出现「仁」字。

我们就拿秦篆版的「仁」字来看,究竟什么叫「仁」呢?非常直观,上面是个大千世界的千字,而下面是一个心字,和现在的「仁字」一样,所代表的就是千人一心、人我不二,说白了就是没有分别心。我们再来看「一视同仁」这个概念,出自唐宋八大家之首的儒生韩愈:「圣人一视同仁,笃近而举远。」首先来说圣人,老子口中道家的圣人, 非常纯粹,就是遵从道法自然,与自然万物和谐共处的人。而儒生韩愈口中这个圣人,则是指的王侯将相这些当官的决策者,韩愈言下之意就是说,决策者既然是圣人,就要做到一视同仁,离我近的,跟我关系好的,我要笃,也就是对他厚道一点,而离我远的关系一般的呢,我要举,也就是推举他,当官的不能任人唯亲,不管亲近的疏远的,认识的不认识的,只要有能力都应该器重。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虽然韩愈是儒生,把道法自然的圣人观念落到了决策者头上,同时用人事任命的规则来概括总结「仁」字的含义,但是韩愈心中的「仁」其实还是符合道家思想的「一视同,方为仁」,那既然「仁」是一视同仁,不偏袒的意思,天地不应该是仁的吗?怎么又说不仁了呢?不仁是有所偏袒吗?

老子所说「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万物怎么又像芻狗一样呢?因为世人都是视生为喜,视死为悲,生孩子很高兴,人死了就觉得很悲惨。谁都知道自然的万事万物有生就有死,但是老子这里用芻狗,是表达了超越生死的极致,是生的灿烂,死的悲凉,因为这些情绪都是人的产物,天道不会有这些感受。天道不可能让你一直生而不灭,所以才说他「不仁」,不是说天地有偏袒,而是对于天道来说生和死是一样的,也正是这种看似「不仁」,才是天地对万物真正的一视同仁。

而儒家孔孟的「仁」,诸如《孟子》里的「仁者爱人」以及《中庸》里的「仁者人也,亲亲为大」,则把仁定义成了仁爱、仁慈。那什么叫仁爱、仁慈呢?例如你看到一只老虎扑倒一只鹿,你管不管呢?通常人们会觉得不管就不仁慈了吧?那么仁慈的你用石头把老虎赶走救了鹿,结果你走后那只老虎当晚就饿死了。这时候你的仁慈还是真仁慈吗?

你看到街上的流浪汉太可怜了,大发仁爱之心,上去就把给母亲买营养品的一百块给了他,结果你等公交车回家的时候,看见流浪汉开着私家车从你身边路过,人家比你还富有,你对自己母亲仁爱吗?我们看现实中这样的例子是不是比比皆是?为什么会这样呢?包括儒家所提倡的「仁义礼智信」,是不是都会出现这样的尴尬局面?

究其根本原因,就是因为儒家把道法自然的法则规律,变成了不自然的规矩束缚,儒家把「仁」定义成仁慈、仁爱问题真的很大吗?其实也不是,因为不管如何定义都不是重点。关键就在于人非圣贤,多数时候大家并没有上帝视角,没有天眼,所以一切不符合道法自然的人为定义,都很难做到周全,人们往往对人事物的发展理解过于片面,从而导致以偏概全、一叶障目的事情时有发生。

老子随后又说「天地之间,其猶橐籥」,在诸多版本中这句话的前面还有一句的「圣人不仁,以百姓为芻狗。」而我们这个版本的则是「王侯不仁,以百姓为芻狗」其实不管是圣人不仁还是王侯不仁,都是后世加上去的,老子原本根本没有这一句话,这都是《道德经》被篡改的部分,在数千年的儒道之争当中,不光是儒家在篡改《道德经》,其实道家也在对老子的思想添油加醋用以攻击儒家思想。

道家先是填了一句「王侯不仁,以百姓为芻狗」。意思是说,天地不仁,可以把万物当成芻狗,天地杀伐决断不留情面,一场洪水一次地震,下到蝼蚁上到人类,有钱的没钱的都同命相连一视同仁。可是那些王侯不仁呢?是不是效法天地,把百姓也当成芻狗一样杀伐决断就行了?

如果这样想就大错特错了,因为天地不仁实为一视同仁,而王侯不仁则是麻木不仁、残暴不仁。那同样是不仁,为什么天地可以王侯就不行呢,这不是双标吗?实际上就如同我们前面介绍「仁」字的真实含义时所说,王侯并非真圣贤,并没有天道的上帝视角,真的是很难窥见事物发展的真实全貌,更难以做到真正的一视同仁,所以王侯如果也贸然效法天道不仁,把百姓当成芻狗,结局就只有等着被推翻颠覆了!

后世道家添加这样的话,无异于直接打脸王侯的残暴统治。我们之前华夏文明真相关于孔子一期,就曾深度剖析过原始儒家复周礼,是为了服务于王权贵族统治的核心思想。所以儒家一改老子口中圣人遵从天道与自然万物和谐共处的中心思想,为了颠覆混淆概念,直接把「圣人」扣在了「王侯」的头上,所以这段话就变成了「圣人不仁,以百姓为芻狗。」,那么如何解释这段话,也就有了很大的周旋空间。

也正因如此,后世例如儒生韩愈才会把王侯直接比作圣人。因为在唐代之前,儒家思想的圣人几乎都是暗指帝王。所以这样做的问题和前面一样,又是把一个符合道法自然,符合天道才算是「圣人」的清晰概念,变得非常模糊,后世更是动不动就自称圣人,这个也配做圣人,那个也能叫圣人。

我们再说回「天地之间,其猶橐籥;虛而不屈,動而愈出。」,那么重点来了,老子说天地之间,就像「橐籥」一样,这个「橐籥」是什么东西?其实就是我们古代和早年间用来生火做饭,或者冶金打铁用的风箱。那么,老子既然说天地之间就像这生火的风箱,是不是想要明白老子这段话的真实意涵,就必须要先明白这风箱的原理呢。

我们看古代的「橐籥」是这样的,后来又逐渐演变成风箱,但原理是一样的。这里我们就用风箱来说明。

这个风箱有两个进风口和一个出风口,然后通过拉动一块薄薄的挡板,做出往复的活塞运动抽吸空气,再挤压空气快速吹出,从而让火越烧越旺。那么你拉挡板的时候就会从远端进气,同时排出近端的气,推挡板的时候则是从近端进气,同时排出远端的气。所以无论拉还是推,其实整个风箱里的空气总量并没有变化,因为挡板两边的气始终是此消彼长的,这边的空气被挤压吹出来,那边同时也会有空气被吸进来。这一拉一推之间便是「虛而不屈,動而愈出」。

老子的形容可以说是非常的生动形象,也就是说,当我们把风箱挡板拉到底或者推到底的时候,都会有一侧的空气被彻底排出,那么没有空气的这一侧便是空虚的,虽然说这一侧看似是空虚的,但是另一侧可是刚刚吸满,整个风箱其实都充满了空气,这就是「虛而不屈」,是一种看似空虚却不憋屈的状态。所以无论是拉还是推,无论负责抽空气的挡板处在什么位置,里面的空气实际上都是一样多的,随后只要稍加推动,空气马上就「動而愈出」,又会从另一侧被快速的挤压吹出来。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天地之间,其猶橐籥;虛而不屈,動而愈出。」我们看去掉「王侯不仁,以百姓为芻狗」这句话,这章的意涵是不是就清晰明确多了?老子说天道对待万物就如同用来祭祀的芻狗,生的华丽,死的凄凉,但正是这种所谓的不仁,对谁都是一样,才是真正的一视同仁。这道理就如同风箱一样,不停的做着往复的活塞运动。

对于天道而言,无论是拉到这边,还是推到那边,或者是停在中间,无论风箱里的挡板在哪里,其中的空气总量都从未变过。所以方生方死,疏远疏近,孰轻孰重,虚虚实实,来来回回,生生灭灭,整个变化的结果对于天道来说根本就没有变化,都是一样的毫无分别。这是「橐籥」的作用原理,更是天道的规律所在。

然而这段话还有更深层的意义,其实多数时候,人们就如同这个被夹在风箱里的挡板一样,被夹在了天地之间。挡板没有上帝视角,受限于自己所在的位置,难以窥见风箱运动的过程全貌。当风箱挡板运动的时候,或许向左看是空虚,可转念向右看便是充实,但人往往不懂得变通,习惯于从单一视角看待事物,从而得出一个片面的结论进而导致失败。我们说老子天篇都是解决问题的方法,那我们没有上帝视角又要如何去解决这个问题呢?

其实很简单,就是效法天道,无论是接人待物,亦或是精进修行,都应该像天道一样「不仁」,以萬物為芻狗一视同仁。对于身边所发生的,以及自己将要面对的一切,都应当以客观事实的角度为出发点,不夹带任何个人主观情绪的臆断。又如风箱挡板变化的此消彼长,向左已是绝路,向右却是生门。

人生有许多绝处逢生、乐极生悲、物极必反、否极泰来,柳暗花明,其实尽在这如同天地的风箱当中。老子在这章讲述了一个非常庞大且高深的真理,放在任何事物上面都行得通,素朴深感言辞匮乏难以为大家穷尽其真意,只是尽可能为大家阐明核心思想,如果你有什么不同感悟,也欢迎大家在共修群里多多交流分享!

0 阅读:8

無有淺談谈华夏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