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志红老师在谈到孩子的青春期话题时认为,所谓的青春期,不过是孩子心理变化剧烈的一个阶段,家长们不必因为这种阶段性的心理变化,而感到过分焦虑。
事实上,很多父母在孩子进入到青春期后,都无法做到武志红老师说的这般,在面对孩子的“异常”举动时,常会选择过激的教育方式来应对。
圆圆正在读初中一年级,就成绩来看,她算的上是班级的优等生。可对于圆圆妈来说,女儿最近的表现让她颇为不满。“我女儿以前是很听话的,只要是我给她安排的任务,她都会很配合的完成。”
圆圆在妈妈眼里一直是“乖乖女”的形象,从未想过有一天,女儿居然会顶撞自己。“她居然会当面指着我的鼻子说我无知!我不就是把她的偶像周边,给收拾了一下,把一些用不着的给扔了,至于对我这么不尊重吗?”
圆圆妈回想起女儿那天气愤的表情,心里很是不解,“我天天伺候她吃喝,怎么到头来,还不如那个看得见摸不着的偶像!”
自打那些母女大战之后,圆圆妈和女儿之间的关系变得很微妙。女儿很少再粘着她讲东讲西,甚至还特意给卧室门上了锁,好像要与她刻意保持距离似的。
圆圆妈一直放不下面子来和女儿好好聊聊,察觉到女儿的反常举动的她,更是忍不住在心里骂了好几遍“白眼狼”。
在和朋友们聊天的时候,圆圆对着大家大吐苦水,“都说女儿贴心,可是我家这个上了初中后仿佛变了一个人一样。不仅脾气特别大,对我也不是很尊重!要不是她现在成绩还可以,我肯定得好好收拾她一通。”
朋友们听完圆圆妈的吐槽后纷纷附和道,“其实我家孩子也这样,都是这青春期闹的,感觉孩子进入青春期后就六亲不认了,稍有不顺心就得来一波大吵大闹。”
和朋友们吐槽后的圆圆妈觉得心情轻松了一些,可是在她回到家后,看到女儿紧闭的房门,她的眉头还是又忍不住皱了起来,“真是孩子越大越难管,这恼人的青春期到底什么时候是个头啊?”
为什么进入青春期后,父母越管越叛逆?青春期其实一种从童年向成人的过渡,在这个阶段,孩子的思想和情感需求会发生巨大的变化。孩子们渴望独立,对待事物逐渐有了自己的看法,与此同时,也对自我成长产生了更多的疑问和困惑。
当他们迫切地想要通过行动来证明自己时,却发现自己屡次碰壁。无法获得足够的价值感和存在感认同,让他们变得焦虑、暴躁,无法再像以前一样对于父母的话言听计从。
武志红老师说,青春期是孩子成长必经的一个阶段,同时也是父母自我成长的一个过程。
可是有很多父母固执地把青春期阶段的教育问题,归结于孩子不懂事、难管上,完全忽视自身应该具备的自我成长需求。
孩子的成长过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如果父母一成不变,永远固执己见,那么他们只会面对“孩子越管越难管”的尴尬局面。
此外,很多父母在与孩子的交流沟通中习惯占据主导地位,他们紧紧地握着亲子沟通的主动权。但对青春期阶段的孩子来说,他们在遇到成长困惑时,最需要的是一位倾听者,而不是喋喋不休,只顾自己理念输出的倾诉者。
家长们应在教育方法上做出哪些转变?首先,在亲子沟通中,给予足够尊重。
武志红老师说,家并不是一个适合讲道理的地方,在家里应该用爱去进行交流感受。
父母在孩子面前,应该是一个与之平等的形象,只有给予孩子足够的爱和尊重,才能真正地走进孩子的内心,拉近彼此的情感距离。
其次,允许他们在原则内犯错。
越是追求完美主义的父母越容易感到焦虑,越是不允许孩子犯错的家长越容易铸成大错。在面对孩子的每一步成长时,父母们都要有允许孩子适度犯错的胸怀和格局。
人无完人,要求孩子如同精密的仪器一般不犯错,这本就是一个愚蠢的谬论。不过度放大错误的影响力,引导孩子在能力范围内进行弥补,才是明智之举。
最后,改变对待孩子的爱的方式。
对于低年龄段的孩子来说,父母的爱是体贴入微,但对青春期的孩子来说,父母的爱则应该是保有边界感的。
有分寸感的父母,会给予孩子成长的空间,同时也会特别尊重他的隐私需求。
尹建莉老师说,父母给予孩子的最好的礼物是爱与自由。
事实上,想要做到这简单的一句话并不容易。只有当父母学会把孩子看做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时,他们才能真正拥有和孩子平等对话的权利,只有当父母愿意承认孩子不是自己的私产时,他们才能够理解孩子在青春期时所遭遇的情感崩溃。
枕边育儿寄语:
为人父母也要讲究“将心比心”以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面对青春期阶段的教育难题,家长们只能不断地自我成长以及适时地做出改变。与孩子硬碰硬的父母是无能的,想孩子之所想的父母才是智慧的。
(本文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