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972年7月份的一天,叶剑英在京西宾馆碰见了廖汉生,他跟廖汉生讲:“毛主席让我告诉你,廖汉生已经出来了,你去瞧瞧他吧。”
然后,叶剑英亲切地问了问廖汉生身体怎么样。接着,叶帅就安排他去解放军总医院做个全面体检,好好治治病。
廖汉生这人闲不下来,总想着早点去干活。叶剑英给他安排了新任务,让他去当军事科学院的政委,这回他能和老战友宋时轮院长一起并肩作战了。
【叶剑英:廖汉生同志,你恐怕要调一调了】
1975年大年三十,宋时轮和廖汉生一块儿去叶帅家里拜年,叶帅特别高兴地迎接了他们俩。聊着聊着,叶帅开口道:“汉生啊,看样子你得动一动了。”
在这之前,廖汉生已经风闻了一些关于自己要调动的消息。还没等他开口问,叶帅就直接说道:“你接下来要去南京军区工作了。”
廖汉生重回部队,心里别提多乐呵了。他本来就是战场上摸爬滚打出来的将军,新中国成立后,一直在国防部、军事科学院忙活着。说实话,他心里头还真惦记着和战士们并肩作战的那些日子。
在这次聊天中,叶帅又跟廖汉生分享了一个喜讯,说他夫人白林的五哥杨尚昆已经“重获自由”了。至于他现在身在何处,忙些什么活儿,叶帅没细说,廖汉生也懂得分寸,没有多问。
没过几天,廖汉生就接到了正式的任命通知:毛主席已经点头,让他这个军事科学院的政治委员,去当南京军区的政治委员,还兼任军区党委书记呢。
2月19号那天,叶帅特地会见了廖汉生,跟他聊了聊到南京军区上任后的一些工作方向。比如提到了军队要精简整编的想法,还有干部队伍建设的事儿。廖汉生对叶帅的这些关心和指导特别感谢。
出发前,军事科学院给廖汉生办了个热闹的欢送会。第一政治委员粟裕大将尽管身体不舒服,但还是来了,还讲了番真挚的话。廖汉生被老领导的这份心意深深打动了。
2月28号,廖汉生一家抵达了南京。廖汉生刚接到调令没几天,南京军区的司令员丁盛和第二政治委员彭冲就立马从北京打来长途电话,热情地欢迎他到南京来工作,还盼着他能早点走马上任呢。
和丁盛一起搭档,廖汉生心里乐开了花,他俩可是老交情了。说起来,这事儿得追溯到1937年,那时候红军正改编成八路军,红28军跟红2军团第6师合并成了120师的716团。那时候,宋时轮当的是团长,廖汉生呢,是副团长,丁盛则是二营的党总支书记。打从那时候起,他们俩就一块儿共事了。
廖汉生接手工作后,发现南京军区的领导班子中,他对那个第一政治委员、党委第一书记张春桥没啥好感。后来,他听说许世友在南京军区当司令员那会儿,根本不把张春桥当回事,还调侃过他:“戴着眼镜,夹着皮包,总结头头是道,提高一套一套,真要打起仗来,跑得比谁都快。”
刚到南京那会儿,廖汉生发现军区的大领导们都是在家办公,文件直接送家里,连秘书也跟着住家里。这些领导们住得可散了,南京城的四面八方哪儿都有。廖汉生在南京待了俩月后,对这事儿有了看法,明确说了自己的想法。
廖汉生讲道:“这样可不成,咱们作为军区领导,老待在家里批文件、瞅电报哪行呢。文件电报往家里送,保密工作可就做不到位了,谁都能瞅上一眼。再说,领导们都不碰头,意见咋交流啊。”
最后,廖汉生宣布:“所有军区领导都得来机关坐班!”就这样,领导集体办公的新规矩立下了。廖汉生自己就是榜样,每天早上不到8点就到办公室,下班铃不响绝不走人。工作上的事儿,都在办公室解决。
在改进领导风气后,廖汉生紧接着就开始着手整治部队的纪律风气。
4月22号,邓小平陪着金日成带着的朝鲜党政访问团到了南京,进行友好交流。金日成他们逛了逛玄武湖和中山陵,还去看了南京长江大桥和南京无线电工厂。
在访问的空档,丁盛、彭冲和廖汉生一块儿去了中山陵9号,看望邓小平,并简单说了说南京军区的工作情况。邓小平特别强调:军队整顿得用正面的方法来教育。
回到军区的办公室,廖汉生打定主意,得好好加强一下整顿工作。从八月份开始,廖汉生带着副参谋长赵俊和政治部主任王展他们,亲自跑了很多偏远又分散的连队和哨所去看望大家。
在部队里,廖汉生领着军长、师长、团长这些大领导走到士兵中间,问大伙儿:“瞧瞧,认识这些领导不?”士兵们要是点头认识,廖汉生就夸他们,这说明上面的领导常来部队,跟基层的干部士兵都挺亲近。要是有人说不认识,廖汉生当场就板起脸来,一顿批评。
廖汉生直言不讳道:“咱们军队现在连个军衔都没有,大伙儿穿的都一个样。要是真上了战场,你去前线指挥,你说你是军长、师长还是团长,谁能分得清啊?”
廖汉生在听部队干部汇报工作时,直接要求他们别照着稿子念,有啥说啥,问啥答啥。经过他和团队的一番实地查看和指导,部队的行事风格有了挺大的转变。
八月底那会儿,中央军委下了个通知,说是南京军区的领导班子有所变动。丁盛、彭冲还有廖汉生,他们几个还是留在原岗位上。而李水清呢,他被调去南京军区当副司令了。
9月12号那天,廖汉生在安徽的一个部队里检查工作呢,突然接到军区党委办公室的电话,说丁盛司令员病得很重。廖汉生一听,立马放下手里的活儿,开车就往南京赶。从那以后,丁盛司令员就很少去上班了,一直在中山陵11号养身体。这样一来,廖汉生就挑起了管理整个军区的大梁。
后来,廖汉生接着着手整理军队事务。冬天一到,军区就安排部队去野外进行训练拉练。在这次拉练活动中,军区还亲自对第60军进行了实战检验演习。第60军可是南京军区的主力军,关于它的具体情况,后面我会慢慢跟大家细说。
【廖汉生向叶剑英提议调兵,叶帅:一动就可能打草惊蛇】
1976年快到7月的时候,廖汉生老是接到说毛主席身体不好的电报,这让他心里挺不是滋味的。
七月底那会儿,廖汉生心里挺不是滋味,身上还长了痱子。他一心扑在工作上,急得乱用药,拿了好些苦瓜叶子往身上擦,没想到皮肤给弄中毒了。这事儿一出,他就被送到了军区总医院。可病情没见好转,反而越来越重,医生就建议他,不如去上海找专家瞧瞧。
八月那会儿,廖汉生到了上海,经过医生们的精心治疗,他的病情慢慢稳定下来了。到了九月六号,彭冲从南京给廖汉生打了个电话,说毛主席的身体情况不太好,病情加重了。一听这话,廖汉生立马决定不再继续在上海治疗了,他收拾收拾就赶回了南京。
9月9号那天,毛主席离开了我们。当这个消息传来,廖汉生在军区会议室里,跟所有在场的同志们一样,都难过得大哭起来,眼泪止不住地流。
说起和毛主席一起度过的日子,廖汉生眼眶一红,泪水就哗哗地流了下来。
1937年5月3号那天,廖汉生头一回见到了毛主席。他听了主席讲的关于共产党在抗日时候要做啥的报告。
1942年那会儿,廖汉生加入了毛主席主持的延安整风运动。到了1946年12月,廖汉生和张宗逊带着晋绥军区第一纵队,负责守护延安、陕甘宁边区,还有党中央和毛主席的安全。后来,在延安机场,毛主席还亲自见了见纵队里的所有将士们。
全国解放后,廖汉生经常跑去北京开会,跟毛主席当面说说工作情况。到了1972年八一建军节前,多亏了毛主席开了口,廖汉生这才得以“重获自由”。转眼到了1973年12月,有了毛主席的点头,廖汉生又重新回到了工作岗位上。
9月15号那天,廖汉生琢磨了好几天后,终于鼓起勇气,拿起电话打给了军委办公厅。他跟那边说,麻烦转告一下现在管军委日常工作的陈锡联同志,自己想申请去北京给毛主席致哀。
廖汉生直言道:“连那些原国民党军队的起义将领、投诚人士、被俘的军官都能参与,我们这些跟随毛主席南征北战这么多年的老兄弟,咋就连去瞅一眼的机会都没有呢?我必须得去!”
16号那天,廖汉生接到了军委办公厅打来的电话,告诉他中央同意他去北京参加追悼会,可以亲眼看看逝者的遗容,还会参与守灵。接到通知后,廖汉生立马就坐飞机去了北京。第二天,他又飞回了南京。
10月份,廖汉生的皮肤病好了大半,开始回归工作岗位。到了10月7号,廖汉生突然接到陈锡联打来的电话,说南京军区的丁盛、他自己,还有江苏省委的彭冲,得赶紧坐飞机去北京参加个会议。
开会那会儿,杨成武副参谋长跟廖汉生和丁盛说了下任务,让他们俩多留意上海那边的情况。
后来,廖汉生和丁盛跟总参谋部的伙伴们一块儿琢磨怎么防范。
后来,廖汉生给叶帅出了个主意,他说,为了预防可能出现的动乱,咱们可以借着快到冬天部队按老规矩要搞野营训练这个机会,把在江苏的第60军和在浙江的第1军往东边调动。这样万一有事,他们就能立马赶到上海。
第60军下面管着178师、179师和180师。到了1973年12月,吴仕宏去了南京军区工作,不再当军长了,然后张明就当上了军长,魏金山做了政治委员。
1976年3月份,按照军委和军区的安排,178师和180师被改成了乙种师,而179师呢,就被定为了北方的甲种师。还有啊,坦克第38团也被划到了60军的下面。
毛主席离世后,60军的将士们被安排在了沪宁线沿线。具体来说,第178师的兄弟们在昆山和苏州那段路上守着,第180师则驻扎在无锡,而179师在南京。至于军部,它就在镇江那地儿。
叶帅听了廖汉生的提议,想了想,然后说:“咱们现在不能轻举妄动,不然可能会惊动对方。”
过了几天,情况都搞清楚了,叶帅就听了廖汉生的建议,让第60军和第1军朝着上海那边去搞野营训练。
这时候,60军正严阵以待,在沪宁线上保持着高度的战备状态,时刻准备着响应党中央和中央军委的命令。从军长到团长,各级领导都集中在指挥所里办公,吃住也都在这儿,全力确保部队的各项战备工作到位。步兵和坦克兵们正忙着进行装载演练和各项准备工作,随时都能拉出去执行任务。
沪宁线上驻扎的60军,那可是响当当的一支劲旅,起着巨大的震慑作用。他们和全军将士没啥两样,都在为了国家的安稳,忙前忙后,做了不少大事。
等一切都搞定后,廖汉生满心欢喜地回到了南京军区。1977年1月12号那天,廖汉生接到了军委打来的电话,说是要好好总结一下“硬骨头六连”的那些好做法,还要让全军的部队都向他们学习呢。
这个一连队,就是第1军1师1团2营的6连,他们正紧锣密鼓地准备着,随时可能和60军一起,挑起“守护”上海的大梁。
3月份,聂凤智接掌了南京军区司令员的职位,而廖汉生则成为了南京军区党委的头号人物,也就是第一书记。转眼到了9月,聂凤智又被提拔为南京军区的第一政治委员,这个位置上他还多了个搭档,就是政治委员杜平。与此同时,原来的副司令员李水清有了新的任务,他转去担任第二炮兵司令员了。而向守志呢,他则被调到了南京军区,接替了副司令员的位子。
【廖汉生不想调离南京军区,但听从命令还是去了沈阳军区】
1979年10月底那会儿,王震和杨勇一块儿去南京军区看看工作进展,廖汉生负责接待他们。聊着聊着,杨勇就跟廖汉生透露了点小道消息,说自己说不定要去沈阳军区上任了。
廖汉生一听这消息,心里头七上八下的。眼瞅着再有十几天,他就68岁了。到了这把年纪,他挺担心自己这把老骨头,能不能扛得住。
结果,第二天,廖汉生就给上面递了份报告,意思就是说,要是去了沈阳,待两年就七十岁了。到新地方,这么点时间,估摸着人都还没认全呢,就得准备退休了。这调动,对工作可没啥好处。
交了报告之后,廖汉生心里安稳多了。接下来,他一边等着回音,一边还是专心忙着手头的工作。
1980年1月份的一天,廖汉生突然接到调令,让他去沈阳军区当第一政治委员。这命令都下来了,说啥也没用了。
1月底,廖汉生告别了南京,直奔北京而去。从1975年2月底算起,一直到1980年1月底,廖汉生在南京军区足足干了快5年,就差那么一个月。一到北京,廖汉生就忙着去见好多以前的老战友。
1月31号那天,廖汉生到了沈阳。当时沈阳军区的头儿,司令员李德生,带着一群军区的大领导,早就等在站台上迎接他了。这待遇,让廖汉生心里头热乎乎的,特别感动。
廖汉生一到任,就摸清了沈阳军区的情况:手下管着6个野战军,3个省军区,还有2个守备区、1个警备区和1个要塞区。另外,军区还代管着海军、空军以及总部的一些部队和院校,全部加起来,总共有83万人呢,这规模,在全国军区里算是最大的了。
那时候,廖汉生脑海中浮现出了“曹操大军”的画面,他在第一次面向大家说话时,就直白地表示:“咱们的人数,比曹操那80万大军还要多3万呢。”
1981年快结束时,廖汉生趁着去北京参加会议的空档,跟叶帅聊了聊他们领导班子作风整顿的事儿。叶帅听完,点头称赞道:“不错!就得这么干!”
1982年5月份,张震前往沈阳军区进行了一番考察。考察完后,廖汉生跟张震说,等他回到北京,帮忙跟军委说一声,自己有打算退休的念头。
后来,中央军委批准了廖汉生卸任的请求。比他年轻五岁的李德生继续担任司令员一职,而比他小十岁的刘振华则接手了政治委员的工作。
廖汉生退居二线后,根本闲不住。他经常出门调研,动动笔杆子写点文章、报告,还时不时给提点建议。
2006年10月5号那天,廖汉生在北京离开了我们,他当时95岁高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