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巴巴,这艘曾经的互联网巨轮,这两年经历了啥?一会儿说要被拼多多超了,一会儿又说不行了不行了。结果呢,突然之间,市值暴涨一万亿?

这事儿听着,就跟电视剧里演的一样,主角光环闪闪发亮。蔡崇信,这个名字可能不像马云那么响亮,但绝对是阿里背后的定海神针。他接手阿里董事长,正好500天。这500天里,阿里又是卖银泰,又是卖大润发,感觉要把家底都掏空了。你说,这到底是“刮骨疗毒”,还是“病急乱投医”?有人说,蔡崇信就是个“败家子”,把好好的多元化业务给砍没了。

想想也对,银泰、大润发,那都是实打实的资产啊,说卖就卖,图啥?但也有人说,阿里这是“断臂求生”,把不赚钱的业务甩掉,才能集中精力搞核心业务。这两种说法,听起来都挺有道理,但真相到底是什么?咱们先捋一捋。当年,阿里搞多元化,那也是为了应对电商的激烈竞争。你想啊,淘宝、天猫,竞争对手那么多,光靠电商一条腿走路,肯定不行。

所以,阿里就想搞点别的,比如本地生活、新零售啥的。但问题是,这些业务,阿里做得并不好。饿了么干不过美团,大润发也每况愈下。与其死磕,不如及时止损,把钱投到更有希望的地方。仅卖资产这一项,阿里就套现了200多亿。这笔钱,可不是小数目。

然后,阿里把这些钱砸到哪里了呢?云计算和AI。说实话,AI这玩意儿,普通人可能不太懂。但大佬们都知道,这是未来的大方向。阿里砸钱搞AI,也是在赌未来。当然,赌未来也是有风险的。AI研发,烧钱如流水。

如果赌输了,那可就血本无归。但阿里这次,好像赌对了。阿里云的AI收入,连续六个季度三位数增长。这说明啥?说明阿里的AI技术,已经开始赚钱了。而且,阿里还跟苹果合作,成了苹果在中国区AI功能的唯一合作伙伴。

这就相当于拿到了AI商业化的“全球通行证”。当然,除了业务调整,阿里还搞了一场管理层的大换血。47岁的吴永明当了CEO,还提出要让“85后”、“90后”成为管理层的主力。这事儿当时也引起了不少争议。有人觉得,年轻人没经验,扛不起重担。但也有人觉得,年轻人有活力,有创新精神,能给阿里带来新的思路。

当我们习惯性地将阿里的成功归结为蔡崇信的“神操作”时,是否忽略了时代的大背景?这几年,国家大力支持科技创新,也给了阿里这样的科技巨头更多的发展机会。而且,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也为阿里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与普遍认知不同,阿里这次的逆袭,并非完全是“个人英雄主义”。它是时代、机遇和个人努力共同作用的结果。话说回来,阿里卖资产、搞AI、换管理层,这些举措,其实都是在“刮骨疗毒”。

只不过,这次的“刀”,不是别人拿的,而是自己拿的。这种自我革命的勇气,才是阿里能够浴火重生的关键。阿里市值暴涨,固然可喜。但更值得我们思考的是,企业应该如何应对变化,如何抓住机遇,又如何保持创新活力?阿里给出的答案是:敢于自我革命,拥抱未来。开头说阿里像电视剧主角一样,光环闪亮。但现实往往比电视剧更精彩,没有谁能一路开挂,真正的英雄,是在困境中也能找到出路的人。阿里这次“神操作”,与其说是蔡崇信的个人功劳,不如说是整个阿里团队,甚至是中国经济韧性的体现。这艘巨轮,经历风浪后,又重新扬帆起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