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个炎热的夏天,两朵蘑菇云改变了世界。1945年8月,美国在日本广岛和长崎投下了人类历史上首次使用的原子弹。随后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战落下帷幕。多年来我们习惯性地将这两个事件联系在一起,认为是原子弹的毁灭性威力迫使日本投降。不过历史的真相真的如此简单吗?
咱们回到1945年8月的日本。8月6日这天,广岛遭受到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的原子弹袭击。这颗叫“小男孩”的铀弹一下子就把城市的大部分区域给摧毁了,导致大概14万人失去生命。但令人惊讶的是,日本的那个最高战争指导会议未马上开始处理投降的相关事宜。三天后的8月9日,美国又向长崎投下了第二颗原子弹“胖子”造成约7.4万人死亡。即便如此,日本政府,仍未做出明确的投降决定。
这一反应似乎有悖常理。面对这么大的破坏,为啥日本最高层还没马上做出反应呢?事实上从日本的角度来看,原子弹轰炸与此前遭受的常规轰炸并无本质区别。1945年3月的东京大轰炸那一个晚上,有10万多平民丢掉了性命,可日本依然没有考虑投降这件事。对于已经习惯了城市被平毁这一情况的日本领导人而言,原子弹所导致的破坏尽管更为集中且迅速,却并未从本质上对战局产生改变。
不过在长崎遭受原子弹袭击的那一天,一个更让人震惊的消息传到了东京:苏联向日本宣战了。这个消息,就好像晴天里的一道闪电,把日本最后的一点儿希望完全给打碎了。长久以来,日本一直把苏联当作可能的调解人,盼着能通过苏联跟盟国进行谈判,好以比较有利的条件结束这场战争。可是苏联参战了,这不只是意味着调解的希望破灭了,还预示着一个让人害怕的未来。
苏联红军以闪电般的速度发起进攻。在仅仅11天之内,这支有着丰富作战经验的军队,便击溃了日本极为骄傲的关东军。这支曾被视为日本陆军精锐的百万大军,在苏联的铁蹄下几乎毫无还手之力。对日本来说,这一军事打击的心理冲击远远超过了原子弹。他们深深知晓苏联红军的实力,担忧其不但会快速占领中国东北以及朝鲜半岛,还极有可能径直入侵日本本土。
正如历史学家长谷川毅在其著作《Racing the Enemy》中指出的,苏联参战才是促使日本投降的关键因素。事实上早在1945年2月的雅尔塔会议上,斯大林就已承诺在德国投降后三个月内对日宣战。日本一直希望利用苏联的中立地位来调停战争,苏联的参战彻底粉碎了这一希望。
在得知苏联对日宣战这一消息之后,日本外务省迅速得出结论,认为除了接受波茨坦公告之外,日本已没有别的选择。8月9日当天所召开的最高级别军事会议上,日本决策者们决定接受波茨坦公告。在之后的御前会议里,日本那方面唯一一直坚持的事儿就是保留“国体”(指的就是天皇制度)。这一决策过程,清楚地表明,苏联参战对于日本投降决策的影响,远大于原子弹轰炸。
这样为什么长期以来,原子弹被广泛认为是导致日本投降的决定性因素呢?这与战后美国和日本的叙事策略密切相关。对美国而言,强调原子弹导致日本投降有双重好处:一方面为使用这种造成大量平民伤亡的武器提供道德辩护,另一方面也淡化了苏联在战争结束中的作用,为美国在战后独自占领日本并在亚太地区削弱苏联影响力铺平了道路。
对于日本而言,把投降归咎于原子弹这种从未有过的武器,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它因战败而感到的耻辱。这个时候,突出广岛和长崎那悲惨的情形,有利于塑造日本作为战争受害方的形象,在某种程度上把人们对日本战争罪行的关注给转移了。这种讲述方式在战后日本的和平教育中被大量地运用。
不过随着时间的不断推进以及更多历史档案得以解密,学者们开始针对这一传统观点表达出了质疑。经由对当时日本决策层的会议记录、个人的日记以及外交文件展开深入的研究之后,一个更加复杂的历史画面逐步显现出来。
实际上日本投降的根本缘由,是由多个方面的因素一起起作用而形成的结果。除了苏联对日宣战,以及美国的原子弹轰炸之外,日本自身的军事困境,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1945年初的时候,日本就已经处于很严重的军事困境当中了。到1945年7月,日本海军的战斗力差不多已经没有了,所以没法给本土抵挡盟军不停的轰炸。这种长期的战略轰炸,不仅摧毁了日本的工业基础,也极大地削弱了日本继续进行战争的能力和意志。
这研究结果让我们明白,在理解重大历史事件时,得跳出那种简单的思维方式,把各种因素的相互作用都考虑周全。与此同时呢,它还显示出历史叙事跟国家利益之间的复杂关联,告诉我们在研究历史的时候,要保持能批判的思维,尽力去还原历史原本的样子。
回顾这段历史时,我们不禁要问:倘若苏联未曾对日本宣战,仅仅凭借那原子弹的轰炸,日本是否会迅速投降呢?战后美日两国针对日本投降原因所呈现出的叙事,又给国际关系带来了哪些深远的影响呢?在我们研究历史的过程当中,我们应当如何去平衡不同的史料与观点,进而得出更贴近事实的结论呢?这些问题,值得我们深入地去思考。
历史的复杂性向我们表明,重大事件通常并非由单一因素所引发。比如以日本投降为例,我们需要以开放且具有批判性的视角来审视历史,从诸多不同的角度,深入地去领会过去。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够更优地把握当下,为未来做好充足的准备。
参考资料:1长谷川毅:《与敌赛跑:斯大林、杜鲁门与日本投降》
2理查德·B·弗兰克:《崩溃:日本帝国的终结》
3茨木清次郎:《日本降伏外史》
4美国战略轰炸调查报告(1946)
5日本内阁会议记录(1945年8月)
个人观点声明:
本文基于历史档案与研究资料撰写,旨在客观分析历史事件,其中个人观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