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3日,爱奇艺世界大会上,爱奇艺公布了一个新功能,似乎还有点洋洋自得的意思。大家不妨来看正规新闻报道对于这个新功能的报道内容:
在今日进行的「2025爱奇艺世界大会」主论坛上,爱奇艺介绍了全新推出的视频观看模式——“跳看”。
“跳看模式”是由AI将视频分割成多个精彩点,通过滑动屏幕两侧来进行跳切使用。用户可以用“跳看模式”直接跳到下一个情节,该过程不会影响用户对故事情节的理解。
相比拖动进度条和调整倍速,“跳看”功能也可以使用户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操作更自由、舒服,符合现在观众的观看习惯。
这个新闻报道内容,还有点爱奇艺给的新闻通稿的意思,并没有采用中立的方式报道这个“跳看”功能,相反,给了不少的溢美之词。即便如此,很多懂行的电视剧业内和剧迷们,都看出了这里边的错误门道来。爱奇艺这是用平台技术的方式,把自家平台上线的长剧作品,切割成为“微短剧”。
关于这个“跳看”的功能,爱奇艺方面目前没有回答各大影视剧合作方的事情是,用户采用了“跳看”功能之后,上线的那些分账剧,爱奇艺采用什么分账模式呢?当下正版视频平台上线的电视剧作品,有平台打包买断的,也有采用分账模式的——播出多少,分成多少。而分账剧这边,有着相对复杂的分账细则。比如,用户观看到了多少时长,才能实现分账,用户采用了倍速播放模式,和不采用倍速播放,分账比例也是不同的。
一部分账剧,用户们采用了“跳看”模式之后,是否会影响制作方的分账呢?到底影响多少呢?平台给出了这一模式之后,一部分账剧的播放时长相应减少,这个损失,算在平台身上,还是算在制作方、版权方身上呢?截至目前,爱奇艺方面并未公布“跳看”和“分账”之间的关系。
为什么会出现“跳看”功能?
长剧、电影作品,正在遭受两个内容的冲击。一种内容,是三分钟或者五分钟看一部影视剧的快速剪辑解说。简单讲就是,“瞧,这个男人叫小帅,那个女人叫小美”那种。另一种内容,便是微短剧作品。爱奇艺的长剧,确实被打地找不到北了。大量长剧,开播两集,就被弃剧,已经成了普遍现象。这一问题,也不光爱奇艺存在,优酷、腾讯视频和芒果TV等长剧平台,都存在。
快速剪辑解说和微短剧模式,它们共同的叙事逻辑就是“快”。“小帅和小美”那类,诸位都熟悉,我不赘述。这一类,还面对着版权问题,只能快速剪辑那些不受版权保护的。微短剧作品,是如何实现“快”的呢?
拿李若彤的微短剧《午后玫瑰》为例子。这部微短剧作品,4分钟前后一集,不过是16集的剧情。只从时长来算,它更像是把一部网络电影的时长进行了4分钟一集的拆分。而它讲的故事,则是,男主失业,女主再就业励志,并且成功了。它的爽点,是女性励志,女性成功。同时,它没有过多剧情,都是硬转折。观众们会获得“过山车”一般的感觉。
爱奇艺推出“跳看”模式,更像是把自家平台上线的长剧,通过这个平台模式,快速转化为“三分钟速看”或者是“微短剧”。显然,平台方面遭遇了微短剧的冲击,从而,试图把长剧变成微短剧,用微短剧的叙事逻辑去打败微短剧。
被“跳看”的剧情,是否还有价值?
这是需要平台方和电视剧制作方们都来思考的问题。如果“跳看”功能合理,是不是意味着,被跳看过去的剧情内容,是缺乏价值,甚至于是没有价值的?如果真的缺乏价值或者没有价值,那剧作方为什么还要拍摄呢?是不是构成了严重的影视资源浪费呢?我们一旦沿着这个问题细想,就会追问另一个问题——谁在决定一部电视剧哪一部分被跳看,哪一部分不被跳看?
爱奇艺给出的回答是,AI决定的。但是,AI背后的功能逻辑是什么?它的原始数据培养是怎样的呢?这些,都是爱奇艺没有公布的。我们不妨拿爱奇艺正在搞的付费直通大结局的《借命而生》做一下畅想。
我认为,《借命而生》最后几集,没啥有效剧情,确实可以跳看。甚至于,可以通过三分钟的方式,把有效的剧情全部集合完毕,根本用不着最后的四集。像这类故意注水的电视剧,当然可以跳看,没有啥可争议的。
但是,我们换一部电视剧试试看。《漫长的季节》,能跳看吗?可以跳看哪些桥段呢?真正优秀的电视剧作品,每一个桥段都是有用的,都不是注水的,只要跳看过去,就一定会丧失剧作真正的价值与味道。爱奇艺好像没有《漫长的季节》的版权,没法拿这部电视剧检验它们的“跳看”功能。
对于真正应该被跳看的电视剧,爱奇艺是不是应该不要再投资或者购买呢?
我认为,优秀的电视剧,没有办法被跳看,每一个桥段都是有用的。老版的《西游记》,跳看一个试试,差一个桥段,前后都对不上号。而可以被跳看的那些电视剧,是不是从剧本阶段,就注水严重了呢?面对这样的电视剧,爱奇艺难道不应该对剧作进行“精兵简政”吗?或者,这类注水类的电视剧,平台方压根就不购买。
当我们重新研究这些年的电视剧作品的时候,会不会发现另一个奇怪的现象——正是这些影视平台们,自称掌握着电视剧大数据,要指导电视剧创作,最终,它们指导出来的东西,千篇一律,成了复制粘贴的玩意儿呢?对于爱奇艺而言,它真正应该跳看的,反倒是自己指导出来的那些电视剧。把“跳看”用到前面去,比用到最后的用户观看端上,要强一百倍。
“跳看”模式,会不会把长剧观众搞得更浮躁?
长剧被微短剧打得找不着北了,有两个原因。第一个,大量的长剧注水,没故事硬讲,就真的不如微短剧一分钟一个转折有意思了。第二个,微短剧作品更为浮躁,适应了大量低端观众的需求。如果长剧坚持精品剧创作模式的话,那最终会实现观众分类——低端观众看微短剧,高端观众看长剧。
观众正在向高端发展,还是正在向低端堕落呢?这是需要思考与直面的问题。正版视频平台们搞的这些功能,很多都是把观众往低端了培养。比如,倍速播放。比如,只看谁。怎么快餐怎么来,最终,被培养的这批观众就会觉得,吃盒饭就是满汉全席了一般。一部叙事节奏没啥问题的电视剧,倍速播放,本身就是对艺术的侮辱。烂剧,注水剧,才应该倍速播放。
那些经典的钢琴曲,能不能倍速播放?当然不能,一旦倍速,就丧失它的艺术价值了。同样的道理,也存在于优秀的电视剧作品当中。我们把所有的东西都加速了,我们也跟随着变得更为浮躁了。写到这里,我想问一问读者亲人们,大家有多久没有放下手机,看一看远方了呢?我们何以变得如此浮躁呢?而艺术,难道不是应该让我们安静下来,成为浮躁的反面吗?我们搞得这些倍速啊、跳看啊技术,难道不是正在快速加速我们的浮躁情绪吗?(文/马庆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