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放390个囚犯回家过节,约定节后回来问斩,结果无人敢逃

宁静趣文史 2024-09-19 18:56:59

公元632年,李世民大发慈悲,释放390名死囚回家过节,并约定节后归来问斩,大臣惊慌失措:“死囚也怕死,咋会遵守约定,若借机逃了恐危害民间。”

李世民微微一笑:“我敢放了他们,就有办法让他们不敢逃,众爱卿你们瞧好吧!”众大臣将信将疑,但也只能等看结果。

岂料,节后,390名囚犯果然一个不少的尽数归来,李世民得意地看着满朝文武,又做了一个让人瞠目结舌的决定。

隋朝末年,天下大乱,各地纷纷起兵反隋,李世民看出隋朝气数将尽,就劝说父亲李渊起兵。

此时李渊任太原留守,手下兵强马壮,正是起兵的好时机,但奈何李渊胸无大志不愿承担风险,就拒绝了李世民的提议。

李世民不甘心就联合李渊的好友裴寂给李渊设下圈套,趁他酒醉将宫女送进暖帐,在隋朝睡了宫女是死罪,这下李渊慌了,不反也得反了。

李渊前期反隋还算顺利,一年的功夫就攻下了长安,建立了唐朝,李渊凭功行赏,大儿子李建成功劳更大些,又是长子,就立为了太子,李世民则封为秦王。

可唐朝建立不久就陷入了困境,晋北的刘武周联合tu厥突袭李渊的老巢太原。

齐王李元吉扔下一句“你们好好守城,待我出去作战。”然后带着精锐跑路了,山西一带沦陷。

与此同时,河南被王世充拿下,河北被窦建德吞并,大唐陷入了王世充、窦建德和刘武周的合围之下,大唐危在旦夕。

李渊委以重任的裴寂、李神通都败得惨烈,危难时刻,李世民披盔戴甲主动请战,李渊给李世民饯行,因为他知道这一次李世民可能有死无生。

就这样决定大唐生死存亡的三大战役打响了,令李渊万万没想到,李世民居然打赢了,顺带还将自己送上了战神的位置。

史书上对李世民的评价是:自古能军无出李世民之右者。由此可见李世民的军事能力有多强。

李世民的傲人战绩给他带来了很大的威望,朝臣信服,百姓拥护,这让李渊感到了危机。

他担心有一天李世民会架空自己,于是就格外器重李建成,疏远李世民。

李世民岂是久居人下之人,公元626年,李世民发动了“玄武门之变”,李建成、李元吉及他们的儿子全部被斩杀,李渊被po禅让,自此大唐归了李世民。

从当皇帝的角度来说,李世民的杀伐果断和阴谋阳谋比李渊更适合这个角色。他登基后就对大唐进行了数次的革新,带领大唐走上了“贞观盛世”。

李世民虽然实现了国富民强,但他因为杀兄弑弟落下了“暴君”的风评,这对于李世民这个自我要求很高的人来说就是个污点,为此,他一直意难平。

这一年年关将近,李世民照例复审死囚名录,名单上的名字密密麻麻,一查竟有390名。

和去年相比,没减反增,看来酷刑不能减少百姓做恶事,更收复不了人心,他不禁陷入忧虑中。

突然一个大胆的想法闯入脑中,于是他提审390名囚犯,囚犯们见到穿便服的李世民一脸和善,以为是个青天大老爷,于是不约而同地喊起冤来。

李世民细细查问得知,确有因冤入狱的,有一个老汉竟然是因女儿屡屡被夫家虐dai,他上门理论,推搡间失手将女儿婆婆推倒致死。

而且这样的冤案不在少数,李世民动了恻隐之心,同时也试一试仁政是否可行,于是就和390名囚犯做了一个约定:放你们回家团圆,但年后务必回来受刑。

囚犯们一听呜嗷一声欢呼雀跃,齐齐应答:“是。”随后欢天喜地回了家。

大臣们一听惊吓到了,赶紧劝说,希望李世民收回旨意。岂料李世民神秘一笑:“你等就瞧好吧,这些囚徒一个都不敢跑。”

大臣们的心悬了好几个月,转眼到了约定之日,果然390名囚徒一个不少地都回来了。

李世民大喜,随后他大手一挥,又做了一个让大臣们瞠目结舌的决定:赦免死囚,尽数放回家做良民。

大臣们眼睛一黑,心惊胆战熬过半年,没想到问题又升级了。

不过担心的是法务部门,李世民却落得了个“纵囚”的美名,白居易还特地写诗来赞扬李世民的仁政:“死囚四百来归狱”。

其实李世民是想用这种方式来告诉老百姓,刑罚是一种手段,不是必要的工具,如果罪犯能浪子回头,放下恶念,还是可以重新做人的。

但宋朝的欧阳修却不这样认为,他对李世民进行了抨击,认为此举太过轻视法律,犯了罪不惩罚,犯罪成本太低,会增加社会的不安ding因素。

李世民“纵囚”看似仁政,实际上是一种沽名钓誉的表演。

那么为什么囚犯们会遵守约定,而不敢逃跑呢?其实这就是李世民高明的地方,他算准了囚犯们不敢逃。

因为古代刑罚非常骇人,皇帝震怒会祸及九族。唐朝百姓已经使用户籍,一个人逃跑了,他的整个家族、宗族都会被斩,所以他们并不敢跑。

“纵囚”一事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不过是各取所需,一方彰显了仁义,一方保住了家人。

0 阅读:22

宁静趣文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