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妻子问,男人的心全部在那个女人身上,甚至有了孩子,这样的情况能挽回吗?自己该怎么办?
历史上,吕雉与戚夫人的恩怨纠葛招致了无数骂名。在电视剧里,吕雉也一直都是恶毒凶残的反派。
这样的理解实在过于单一,在她身上,我们能看到面对背叛的丈夫,如何赤手空拳和命运对抗的智慧。
无人可依时,学会隐忍。
吕公带着全家搬到沛县上住,很多人纷纷上门祝贺,一千铜钱以上者为座上宾,一千铜钱以下的被安排在堂下。
这样的安排让来凑热闹的刘邦不乐意了,他一分钱没带,却高声喊着“贺钱一万”。
这句喊声顿时吸引了所有人的注意,自然也吸引了吕公的注意。
他被刘邦“隆准而龙颜,美须髯”的长相震惊了,主动将自己的女儿吕雉嫁给他。
可当时刘邦的名声很差,骗吃骗喝,且年纪已有四十岁,还是妙龄少女的吕雉在父母之命下就这样嫁了。
她要孝顺公婆,打理家务,还要照顾比自己小不了几岁的刘邦非婚生子——刘肥。
这并非软弱,而是身处无人可依、无法改变现状的境地,先做好自己该做的事。

有大局观,不雌竞,帮助男人解决事业上的难题。
刘邦攻下彭城后,项羽带人将远在沛县的吕雉和刘太公带回了大营,架起柴火和大锅,要将刘邦的父亲烹煮。
刘邦看到此景,朗声大笑,说两人曾结拜为兄弟,自己的父亲也是项羽的父亲,要项羽分他一杯羹。
我们无法揣测面对此情此景时,吕雉的真实想法是什么。
但从她后续的人生轨迹以及各种操作可以确定,吕雉的内心世界已悄然发生变化,放下了儿女情长,心态已不再天真,明白事业对男人才是最重要的。
刘邦称帝,吕雉正式成为皇后。
然而,这并没有带给她实质性的权利,而刘邦也将宠爱倾斜给了戚夫人。
吕雉明白,正面冲突只会加剧自己的劣势,而她也未将目光放在后宫,而是放在了前朝,帮助刘邦解决事业上的难题——心腹大患韩信。
韩信带领汉军打了很多胜仗,在军中有很高的威望,也有很多忠实的追随者,从大将军降职后,有人告韩信谋反。
但刘邦曾在之前承诺过不杀韩信,吕雉意识到了这一点,于是在刘邦在外征战的时候,她将韩信召入宫中,用计策杀了韩信,替刘邦解决了大难题。

母凭子贵,与戚夫人不争男人,争子嗣。
戚夫人深得刘邦宠爱,两人有一个儿子叫刘如意。一听这个名字,就知道刘邦对这个儿子有多么满意。
戚夫人经常吹枕边风,让刘邦有了易太子的想法。
此时的吕后再次显示出了她的卓越才能,为了巩固儿子的太子之位,她利用自己的威望和人脉,笼络多位朝中重臣。
除此外,吕后还请张良献计,请出了“商山四皓”,这四位是刘邦久闻其名而不得的野贤遗老。
所以,当他看到这四人时,刘邦顿时明白刘盈羽翼已丰,“废太子”是不可能的事了。
有人曾评价戚夫人是能力配不上野心,但在我看来,造成她的不幸命运的是她的思维方式。
其实,戚夫人和吕雉的胜败早在无形中注定了。
从头至尾,戚夫人都将自己的命运寄托在刘邦的宠爱上。
而吕雉很早便明白,男人最看重的是利益,指望他的良心和宠爱是将自己的脑袋拴在了别人的裤腰带上。
等刘盈成为皇上,吕雉便也成了当之无愧的太后,临朝执政,把控权力。

后记:
面对男人的心全部在另一个女人身上,甚至有了孩子这样的糟糕情况,或许我们可以学习吕雉的智慧:
·要懂得审时度势,先做好自己该做的事,顺势而为。
·明白男人的利益思维,才能抓住问题的根本,而不是单纯在情情爱爱上浪费时间和心思。
·教育好孩子,提高自己的砝码。
婚外的女人想用孩子拴住男人,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悖论。
而妻子教育好孩子,却是让男人选择回归的砝码。
吴绮莉想用“小龙女”来拿捏成龙,最终打错了算盘。
甘比照顾刘銮雄多年,72岁的刘銮雄立下遗嘱,将大部分财产留给了与原配宝咏琴所生的长子刘鸣炜。
不管是有钱人还是普通人,其实都很看重自己的正统子嗣,但前提是子嗣要足够优秀,他才会重视孩子,对后代有责任感。
与此同时,妻子也要有足够的能力,让男人认同亲妈对孩子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