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艺语|沈军的绘梦人生

睇旅游 2024-09-28 10:54:33

△独家视频:梦若花海,绘就希望与爱

“在越是困难的时候,我觉得人更应该看到希望,看到未来,花就是这样一种象征。”——沈军

沈军

1938年出生于上海市,1962年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油画系本科并留校任教,先后在油画系、附中教学36年。历任广东省美术家协会油画艺委会委员、广东油画学会副主席,现为广州美术学院教授、中国油画学会名誉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会员。

闷热得让人不想出门的秋日,一众朋友围聚在顺德大良樱造空间里,期待着沈军老师的《梦若花海》画展开幕。

梦若花海,亲情烙印

开幕式上,新媒体艺术基金会理事长、著名策展人、沈军的小女儿沈天舒担任主持人。此次画展是沈军老师近年来心路历程的深情告白,它细腻地展现了沈军老师艺术创作风格的转变——从昔日的大题材与较为深沉的笔触,转变为更加随性自由、色彩斑斓的新面貌。

△沈天舒主持《梦若花海》画展开幕式 图/Color China

△沈军早期作品,油画《细胞》85X140 cm.1986.

△沈军早期作品,油画《在路上》94X114 cm.2017.

△沈军作品,油画《向往》112X125 cm.2023.

△沈军作品,油画《绽放》112X125 cm.2023.

沈军老师认为,在困难的时候人更应该看到希望与未来,绽放的花朵正是希望的象征。而去年年初喜爱花卉的爱人去世,她生前希望家中鲜花不败的小小心愿,也如同种子般植根于沈军老师心田。于是,他以笔为媒,将这份不朽的思念与对生活的思考融合,化作一幅幅绚烂绽放、永不凋零的花朵画卷。在这场梦绘花海的旅程中,每一抹色彩,每一笔勾勒,都是沈军老师内心对生命、对家庭最真挚的爱。

△沈军在画展开幕式上聊过往趣事 图/Color China

△《梦若花海》画展恰逢沈军八十六岁大寿,不少学生与好友前来祝贺 图/Color China

传承三代,艺术家庭

“父亲给我起培艺这个名字,是希望我未来开出艺术的花朵。我想父亲的心愿应该是实现了吧,因为我确确实实一直在艺术这条道路上,并且我现在也成为了一名老师,继续培养下一代艺术的花朵。希望我这一生培艺这两个字,不要辜负了父亲的期望。”中央戏剧学院舞剧系主任、教授、硕士生导师,沈军大女儿沈培艺满怀深情地诉说。

△沈培艺讲述父亲沈军对自己的殷殷期望 图/Color China

这份艺术的血脉,不仅在她与妹妹沈天舒身上流淌,还在下一代中焕发出新的光芒。沈培艺的爱女汪子馨,自中央戏剧学院音乐剧系毕业后,正以自己的方式在艺术的舞台上熠熠生辉。而沈天舒的女儿王禧之,则怀揣着对美术的无限憧憬,立志在未来的日子里,以画笔为舟,探索艺术的深邃海洋。沈家三代人,以艺术为纽带,紧密相连,共同书写着一段段关于爱、梦想与传承的动人篇章。

△沈培艺(左)与沈天舒(右)共忆往昔 图/Color China

△汪子馨(左)与王禧之(右)谈及自己的艺术梦想 图/Color China

△沈家三代人齐聚,为沈军(右二)贺寿 图/Color China

艺教融合,个性启迪

作为105画室的四大金刚之一,在国内开创“油画实验班”的艺术教育先驱,沈军的教学生涯已跨过三十余载春秋。他对于苏派(俄罗斯)与德派美术的见解独到而深刻。他认为,苏派(俄罗斯)美术的严谨与系统性,如同一座坚实的阶梯,引领学生从浅入深,逐步成长。而德派美术,则如同锋利的刻刀,直抵艺术的心脏,省去了繁琐的表象,专注于捕捉最本质的部分。沈军老师在教学时将两者巧妙融合,让学生们拥有更多的可能性。同时,他也深知基础训练的艰辛与枯燥,因此总是巧妙地运用各种方法,在课堂上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与学习积极性。

郭承辉,这位在沈军老师指导下茁壮成长的艺术家,至今仍对那段求学时光满怀感激与敬仰。他深情地回忆道:“沈军老师身上有一件事让我们非常崇敬与学习的,是他开放包容的思想。他鼓励每一个学生,拥有自己的个性,不要画得一样。进入自己的(艺术)体系,研究出自己的(艺术)语言。”

△沈军(右)与爱徒郭承辉(左) 图/Color China

沈军老师的一生,是对艺术不懈追求的真实写照,他的教学理念影响着中国美术教育体系的发展。而正如他所说,在困难与挑战面前,应永远怀揣希望,展望未来,让生命之花在艺术的滋养下永不凋零。

愿有日梦想汇聚成为花海,画笔勾勒出不同的精彩人生。

统筹|方 言

摄影|唐文钦

剪辑|唐文钦

文字|陈沅滢

设计|严 格

配乐|弦 铜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