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SKP商场的科技体验区,一位身穿校服的初中生正用价值5999元的"AI全科辅导学习机"解数学题。三分钟后,系统弹窗提示:"当前网络环境复杂,建议购买VIP会员享受离线题库"。这不是科幻小说的桥段,而是当代家长每年要交的"赛博教育税"。
一、算法炼丹炉里的"电子菩萨"某知名品牌学习机的宣传页赫然写着:"内置清北名师全息教学,AI精准诊断知识漏洞"。但拆解其课程资源包,发现所谓的"名师课程"实为某三线网校2018年录播课,经过AI语音转写后重新包装。更魔幻的是,某道初中物理题的解题视频里,赫然出现"点击下方小黄车购买同款教辅"的直播带货话术。
这些售价动辄五六千的"教育神器",硬件成本不过千元,课程资源采购价更是低至30元/G。某代工厂负责人透露:"同样的主板方案,贴牌成学习机比普通平板溢价300%。"当教育披上AI的外衣,商家在主板焊接两颗AI加速芯片,就敢把市价千元的平板卖成学区房首付的零头。
二、技术噱头下的教育荒原笔者实测某款宣称"AI作文批改"的学习机,将李白《静夜思》输入系统,AI评分显示:"文章结构松散,建议增加人物心理描写"。更令人啼笑皆非的是,某英语学习机的AI口语陪练,把"How are you?"识别成"How old are you?",硬生生把问候语变成年龄普查。
教育科技专家王教授指出:"当前90%的所谓教育AI,本质是关键词匹配+题库检索的'人工智障'。真正的自适应学习系统需要百万级标注数据和持续迭代的算法,这显然不是靠贴牌厂商能完成的。"
三、焦虑经济催生的黑色产业链在这片乱象背后,是条完整的利益链条:培训机构贩卖焦虑,科技公司包装概念,网红主播收割流量。某MCN机构流出的带货话术模板显示,主播需在30秒内连续使用"阶层跃迁"、"升学捷径"、"弯道超车"三个关键词。
更隐秘的是数据生意。某学习机用户协议第7.3条载明:"用户学习数据将用于模型训练及商业合作"。这意味着孩子们解过的每道题、读过的每个单词,最终都成了喂养商业AI的饲料。
四、破局之道:让教育回归本质面对乱象,家长不妨记住三个"识别法则":一看课程研发团队是否公示教师资格证编号;二查AI功能是否有第三方测评报告;三试人机互动是否具备真实教学逻辑。北京市教委近期上线的"教育类APP备案查询平台",已可查验121款学习机的备案信息。
教育学者李女士建议:"与其追逐昂贵的智能设备,不如培养孩子两项核心能力:信息检索力和批判性思维。毕竟再先进的AI,也替代不了人类的好奇心与创造力。"
熙熙寄语:当我们在直播间抢购"AI学习神器"时,或许该听听那个古老的寓言:点石成金的米达斯王,最终饿死在黄金堆里。教育从来不是可以速成的技术游戏,与其把希望寄托在算法的"电子观音"身上,不如和孩子一起,在真实世界的知识海洋里,做个快乐的泅渡者。
家长们还在迷信学习机是教育神器?补习班是成绩救星?别做梦了!这些不过是逃避教育责任的遮羞布。真正拉开差距的,是孩子心里的那团火——当家长学会用战略思维把学习变成猎物,让孩子自愿跳进你设计的"陷阱"时,工具才能真正发光。否则,买再多的学习机,报再贵的补习班,都只是给电子垃圾场添砖加瓦,给焦虑贩子交智商税!
只要家长还在为教育问题焦虑,这类产品只会越来越多。
相信学习机,还不如问deepseek肯定还强一点…
智商税,买来到底有多少人在用
这样告诉你吧,还不如手机加豆包
到处是人工智能 正常吗
随便手鸡上一个Ai app就解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