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北高教,短板明显
皖北地区,这片土地承载着大量的人口,本应在教育资源的占有上呈现出相应的优势。然而,现实却令人遗憾,人均科教资源占有严重不足的问题突出。在整个皖北地区,仅有安徽理工大学和安徽财经大学两所博士学位授予权单位(安财之前处于公示阶段,现已正式获批 ),这样的数量与皖北地区庞大的人口基数相比,实在是杯水车薪,远远不能满足地区发展对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需要。在安徽财经大学应用经济学博士点获批之前,整个皖北地区仅有安徽理工大学这一个博士授权单位。而反观全省,绝大多数博士单位均位居省会合肥,芜湖、马鞍山等地级市也有个别博士单位 。这种分布状况清晰地展现出安徽省教育资源分布的不均衡,皖北地区在高教资源的竞争中明显处于劣势。从高校数量、质量,到科研平台、师资力量等方面,皖北与省内其他发达地区的差距逐渐拉大,这不仅限制了皖北地区学生接受优质高等教育的机会,也对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制约影响。宿州学院,申硕之殇
在皖北高教的版图中,宿州学院的申硕之路充满了坎坷与艰辛。2024 年,当教育部公示新增硕士、博士授权单位及其授权点审核结果时,宿州学院的名字并未出现在成功获批的名单之中,其投票率未达到 2/3 以上,这意味着申硕工作暂未取得实质性突破 。这一结果犹如一记沉重的打击,让宿州学院全体师生的期待落空,也为皖北高教的发展增添了一抹阴霾。与成功获批的合肥师范学院、皖西学院和滁州学院相比,宿州学院的失落感更为强烈。合肥师范学院在 2007 年才升本,却凭借着省里的支持,于 2012 年就拿到了教育硕士招生资格,发展速度令人瞩目。皖西学院和滁州学院也在此次申硕中顺利突围,成功获批硕士授权单位 。而宿州学院早在 2004 年就升本,有着更长久的本科办学历史,却在申硕的道路上落后于人,这其中的原因值得深入探究。从学校自身来看,学科建设的薄弱或许是关键因素。学科评估结果不理想,缺乏在全国具有竞争力的优势学科,难以吸引优质的师资和生源,也难以获得更多的科研资源和政策支持。科研成果的数量和质量不足,高水平论文、科研项目和奖项的缺乏,也使得宿州学院在申硕的竞争中处于劣势。此外,师资队伍的建设也有待加强,高层次人才的短缺限制了学校教学和科研水平的提升 。安理安财,助力合肥?
在安徽省高等教育的格局中,安徽理工大学和安徽财经大学的一系列动作引发了广泛关注。安徽理工大学于 2024 年 2 月 15 日正式启用合肥校区 ,这一举措标志着其发展战略的重大转变。合肥校区的启用并非一蹴而就,早在 2022 年,安徽省汽车工业学校整建制划转并入安徽理工大学,为合肥校区的建设奠定了基础。目前,合肥校区已启用公共卫生学院、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学院、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学院、碳中和科学与工程学院四个学院 。从长远来看,合肥校区的建设有助于安徽理工大学吸引更多优质的师资和生源。合肥作为安徽省会,拥有更为丰富的教育资源、科研平台和产业基础,能够为学校的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通过与合肥的深度融合,学校可以更好地开展产学研合作,加速科研成果的转化,提升学校的综合实力和社会影响力。安徽财经大学同样在合肥积极布局,合肥高等研究院的建设便是其重要举措之一。2022 年 2 月,安徽财经大学合肥高等研究院正式揭牌,目前已开始校园功能规划建设,并对外发布人才招聘公告,首批招聘博士 100 名 。2023 年 9 月,安徽省人民政府主管部门批复同意备案安徽财经大学合肥高等研究院建设项目,标志着新院区基本建设工作正式启动 。该项目位于合肥市包河区,总投资估算约 58438.6 万元,规划建设教学实验综合楼、图书馆、体育馆等设施 。合肥高等研究院旨在打造财经类实践创新人才培养平台、国家级高端财经智库平台、国际交流合作开放平台和高层次人才集聚平台 。对于蚌埠这座城市而言,安徽财经大学资源向合肥的倾斜,无疑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蚌埠在高等教育领域的竞争力,也让蚌埠失去了一个重要的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引擎,对当地的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安徽理工大学合肥校区的启用以及安徽财经大学合肥高等研究院的建设,使得原本就分布不均衡的教育资源进一步向合肥集中。这种集中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合肥高等教育水平的提升,为合肥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更强大的人才支持和智力保障。合肥可以借助这些高校的科研力量,推动产业升级和创新发展,提升城市的综合竞争力。然而,对于皖北地区来说,这无疑是雪上加霜。皖北地区原本就面临着高教资源匮乏的困境,安徽理工大学和安徽财经大学资源的外流,使得皖北地区在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等方面的发展更加艰难。这可能会导致皖北地区与合肥等发达地区的差距进一步拉大,影响全省区域协调发展的大局。打破困局,路在何方
面对皖北高教的困境,我们不能坐视不管,而是要积极探索破局之道,寻求新的发展路径。从政策层面来看,政府应加大对皖北高教的扶持力度。安徽省教育厅以及安徽省发改委、财政厅等部门,要持续在政策、项目、资金等方面给予倾斜。在资金投入上,进一步完善高校经费保障机制,提高皖北高校的生均经费水平,缩小与省内其他地区高校的差距。在学科建设方面,加大省部共建、城校融合力度,积极推动皖北高水平大学和优势特色学科建设。可以重点支持安徽财经大学、淮北师范大学等有潜力的高校申报博士学位授权单位,培育高等教育新的增长极 。皖北高校自身也需要加强内涵建设。以宿州学院为例,要深刻反思申硕失败的原因,把学科建设作为学校发展的核心任务。加大对学科建设的投入,整合校内资源,打造一批具有特色和竞争力的学科。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通过引进高层次人才、选派教师进修等方式,提升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鼓励教师开展科研工作,提高科研成果的数量和质量,为申硕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此外,皖北高校还应加强与地方的合作,实现校地融合发展。积极对接地方产业需求,调整专业设置,培养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与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共建实习实训基地、科研平台等,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技术服务。如淮北师范大学与淮北市政府签署合作协议,在人才培养、产业对接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为校地融合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同时,皖北地区还可以积极利用 “安徽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 的战略机遇,借鉴长三角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对欠发达地区教育支持的政策和做法。采用联合培养、共建、柔性引进人才等多种灵活方式,充分发掘和利用长三角兄弟省市高校的优质资源,学习先进理念和制度,提升自身的办学水平 。高教均衡,未来可期
皖北高教的发展,不仅仅是皖北地区自身的事情,更是关系到安徽省高等教育整体格局的大事。它关乎着皖北地区的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对于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实现全省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我们期待政府能够进一步加大对皖北高教的支持力度,完善政策体系,优化资源配置,为皖北高校的发展创造更加良好的环境。也希望皖北高校能够抓住机遇,砥砺前行,不断加强内涵建设,提升自身实力,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实现自身的跨越发展。相信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皖北高教一定能够打破困局,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为建设现代化美好安徽贡献更多的智慧和力量,实现安徽省高等教育的均衡、协调、可持续发展 。
问题是皖北所需人才一定要在皖北来培养吗?[呲牙笑]我们村里的人才要村里来培养
好的东西都被合肥拿走了!
安理[哭笑不得]
安徽财经大学的博士点已经拿到手了,淮北师范还没有
安理不知道,安财要是继续待在蚌埠,学科实力一定会进一步下降。财经类高校不适合待在经济欠发达地区。
大学都开始攀富嫌贫了,还指望教什么好东西,根都忘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