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色数量是第一部的3倍,特效镜头近2000个、超过第一部镜头总和,主创团队4000余人,片尾出现了近140家中国动画公司……
《哪吒2》成功的背后是创作团队“我命由我不由天”的“死磕”到底,也是中国动画电影不断崛起的缩影。
时至目前,这部现象级影片收获了可观的票房佳绩。
“哪吒”在短短半个月里成为火爆全国的两个汉字。
哪吒的火爆没有止步于银幕,作为文化符号,它已经开始与各地文化共同起舞。
13日起,《哪吒2》开始在澳大利亚、新西兰、美国、加拿大、南非、埃及、新加坡、日本和韩国等海外市场正式上映,是迄今映前关注度最高的中国电影之一。
在整个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末,创作于这一时期的《神笔马良》、《小蝌蚪找妈妈》、《三个和尚》等45部动画作品在各大国际电影节上先后73次获奖。
拿奖拿到手软,更在国际动漫领域赢得了“中国学派”的美名。
但到了1990年代开始,中国学派没落。
而此次“哪吒”崛起,让人们看到了复兴的希望。
《哪吒2》爆火,相关产品也同时卖断货。
年仅3岁的“百亿票房影帝”哪吒,一时间成为各大品牌炙手可热的代言人及合作对象。
据不完全统计,时至目前,与《哪吒2》联动的品牌已超20个,包括蒙牛、卡游、泡泡玛特、荣耀、长城汽车、兔头妈妈等,合作形式涵盖品牌联名、线上品牌推广等。
以往传统影视衍生品开发往往滞后于内容热度,但此次泡泡玛特与哪吒2的联名产品在电影上映首日即推出,
是什么导致了这一变化?
等哪吒热度过去,销售就会逐渐下降?
随着在全球范围内影响力的持续扩大,《哪吒2》是否将成为中国文化软实力输出的又一典范?
《哪吒》系列影片的成功,为中国动画电影乃至电影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哪些宝贵经验?
对此,华夏时报记者闫晓寒、未来网记者凌萌分别和书乐进行了一番交流,本猴以为:
小钱大赚只是表象,真相则是哪吒给我们的文化又立新功了。
此次,周边衍生之所以快,在于是续作。
《哪吒2》作为续作,有前作的热度铺底,本身就可以预期爆款,同时又是续作,许多角色形象都以定型,可以提前在周边衍生上进行二次创作,并配合影片上映同步销售。
这也是热门IP持续衍生所能带来的利好。
只是由于其热度指数级爆发,超过预期,也导致了泡泡玛特等联名产品公司备货不足而断货。
当然,这也是一个市场预判,亦有可能过犹不及,无可厚非。
毕竟,续作超越前作这种事,不常发生,而且超的这么多,更是稀少。
不过,等到热度过去后,哪吒周边的销售肯定会有所下降。
但哪吒是个爆款IP,可以进行各种衍生,更有可能做成类似精灵宝可梦这样作品和周边交替火爆的超级IP。
至于如何达成,这个影响因素很多,无法一概而论,但关键还是哪吒动画这个本体的持续性。
《哪吒2》根植于传统经典,将中国文化和潮流文化进行融合,形成国潮。
更难能可贵的是,哪吒用二次元的方式,将武侠、喜剧、神话、戏曲等多种文化形式融合在一起,和《黑神话:悟空》有异曲同工之妙。
或许将助推中国动画成为文化出海新三样之后的第四极,并在国际上重新扬起“中国学派”大旗。
与此同时,配合《哪吒2》一道,依托其IP而来的中国谷子,也有可能进一步在海外破圈。
总而言之,全年龄向在《大圣归来》后已经成为中国动画的新路径,但此前过多的偏执于Z世代。
而作为新型消费的又一典范,《哪吒2》实现了增量市场达成。
尽管主力依然是“新青年”,却实现了国漫破冰、受众破壁、消费破圈,这绝非一句“老少咸宜”就可概括。
其突破关键点就在于给出了每一个年龄段的消费者,一个可以参与的理由,实现主动“扩圈”。
作者 张书乐,人民网、人民邮电报专栏作者,中经传媒智库专家,资深产业评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