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曾是中国最顶尖的大学,办学8年,培育出171位“两院”院士

四月去旅行 2024-05-20 03:46:15

看完纪录片《西南联大》和《九零后》之后,对西南联大这段历史特别感兴趣,它成了我昆明之行的初心。参观西南联大博物馆跟参观云南陆军讲武堂一样,都是在重温云南历史的荣光和辉煌,回望一个时代的斯文正脉。

1937年“七七事变”后,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天津私立南开大学被迫南迁,在长沙组建成国立长沙临时大学。1937年战火逼近长沙,临大随即决定迁至离战区较远的昆明。昆明这座曾经交通闭塞的城市,成了民国无数文人学者的大后方。

由于战时内地交通困难,女同学和体弱男同学由粤汉铁路到广州经香港、越南入滇,一部分同学沿湘桂公路到桂林经柳州、南宁、越南入滇; 200余名男同学则组成了湘黔滇旅行团,仅靠双足步行3200多里,历时68天,横穿湘黔滇三省。 经过无数颠沛流离之后,临大师生于1938年2月汇聚昆明,组成西南联合大学。

联大旧址的参观,从这座复原后的校门开始。

这所只存在了短短八年的学校,却成为无数人心驰神往的殿堂,更被誉为“中国教育史上的珠穆朗玛峰”。作为当时中国最顶尖的大学,西南联大的师资,在如今看来也是云集了无数的学界泰斗,教师队伍有朱自清、闻一多、陈寅恪、胡适、钱穆、吴大猷、钱钟书、冯友兰、沈从文、金岳霖..简直是高校教育史上的“梦之队”。

虽然办学条件艰苦,经费紧张,8年时间仅仅有不到4000名毕业生。但这些学生里,就有2位诺贝尔奖获得者、4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奖者、8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171位“两院”院士。知名学生就有杨振宁、李政道、华罗庚、朱光亚、邓稼先、汪曾祺、王希季、杨苡等多位杰出人才。可以说是中国办学史上的奇迹。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由冯友兰先生撰文、闻一多篆额、罗庸书丹。因出自三位大师之手,故而被称为“三绝碑”。碑的阴面刻有“西南联大抗战以来从军学生题名”,镌刻了抗战以来从军学生834人的名单。碑的阳面详尽叙述了西南联大组建历程和南迁经过及历史意义。

三绝碑巍峨耸立85载,记载着那段峥嵘岁月。如今在北大、清华、南开的校园里也复刻了这块碑。

西南联大校舍,由建筑师梁思成林徽因受梅校长之邀,亲自设计。据说梁思成设计校舍时前后改了5稿,从高楼大厦到砖瓦平房再到铁皮茅屋,梁思成一度悲愤到和梅校长拍桌子。“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办学经费的紧张让大师的设计成品也“捉襟见肘”,更何况还要应对日本人隔三差五的“跑警报”。铁皮房顶已然是不错的选择,还有更多的教授办公室和学生宿舍是茅草房顶和土基房。

茅屋低小,环堵萧然。每逢下雨,雨点打在铁皮屋顶,教室里就会叮叮当当响。于是有了电影《无问西东》里那一幕,雨声大到影响了教授的教学,于是教授干脆在黑板上写下了“静坐听雨”四字,和学生一起正襟危坐,细听雨声。这些,都是曾经真实发生在西南联大的故事。

为了节约,当时联大学生使用的是桌椅两用椅子,称为“火腿椅”。

旧址内还有一个3层的室内博物馆,陈列通过展出实物、档案和图片,场景复原等方式再现西南联大艰苦而壮阔的办学历程。联大的教师、学生校徽,校旗、关防…一切历历在目,8年的教育“长征”令人动容。

抗战结束后,联大师生北归,西南联大为报答三迤父老的养育之恩,经教育部批准,将西南联大师范学院留在昆明独立办学,更名为昆明师范学院。上个世纪80年代更名为云南师范大学,并沿用西南联大校歌。西南联大的精神,仍在云南庚续传承。

地址:昆明市五华区一二一大街298号云南师范大学内门票:免费,门口扫码预约开放时间:9:00-16:30(16:00停止入场,周一闭馆)其他:每天10:30和15:30各有一场公益讲解

0 阅读: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