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特朗普为振兴美国造船业计划对中国下手,但消息刚一放出来,美国CNBC电视台便直接了当指出,美国根本无法在“造船业战争”中赢过中国。
“忠言逆耳利于行”,美国无论跟中国打关税战、贸易战亦或者是造船战,从一开始便注定没有一点胜算。

先看看这事儿怎么起的头。
为了振兴美国造船业,并与中国进行竞争,特朗普政府正在考虑对停靠美国港口的、中国制造的船只征收高额港口费用,最高单次可达150万美元。
可他们没料到,消息一出,第一个跳脚的竟是美国豆农。
农场主们当场算账:要是这么搞,每吨大豆运输费得多掏75美元,相当于在自家产品上贴个"别买我"的标签。
毕竟中国买大豆看的是价格,巴西货立马就能顶上来。有农民代表急得拍桌子:"政府这是要把咱们的生意往别人怀里送啊!"
航运公司的反应更直接。现在全球稍微大点的船队,谁家没几艘中国造船?
要是停靠美国三个港口就得交450万美元,这买卖铁定赔本。
造船行业大佬们撂下狠话:真要是收钱,咱们宁可绕道加拿大墨西哥,也不伺候美国港口。
洛杉矶、长滩这些大港眼看着就要凉,更别提西雅图那些小港口,搞不好直接关门大吉。

更打脸的是,美国自己早就是保护主义的"资深玩家"。
1920年美国搞的《琼斯法案》,硬性规定国内航运必须用美国船,结果运费贵得离谱,直接逼着大家改用卡车火车。
这破法案延续了上百年,不仅没救活造船业,反倒把美国整个航运业做成了"植物人"。
现在美国重走老路,打算用“保护主义”政策来振兴美国造船业,注定是徒劳无功。

专家们早就看透了,美国造船业想要中兴,得有三大件:年轻工人、完整产业链、低成本。
可现在美国造船工人平均年龄52岁,能焊船的老技师都快退休了;
造条船60%的零部件也得进口,连颗螺丝钉都要等国外发货;
更别提人工成本比国外高三倍,造的船比买的贵两倍。
这种家底儿,别说跟中国竞争,就连搞搞自家维修都费劲。
日本媒体在3月就曾爆出猛料说中国造船能力是美国的200多倍,这差距哪是靠收钱能追得上的?

其实仔细想想,当年美国亲手拆了自家工业根基。
五大湖边的造船厂早改成了网红咖啡馆,炼钢厂成了废墟景点。
现在临时搞个"造船办公室",给点税收优惠就想重建制造业,活像端着水枪救火山。
农业界的惨叫声其实最能说明问题。
美国每年出口2000亿美元的农产品,养活着中西部大片农场主。
可那帮政客居然想用这头"现金牛"去换垂死的造船业。
美国整个造船业上下游才15万人,连农业零头都够不上。
有农场主在听证会上骂街:"老子种了三十年大豆,现在政府要断了咱们生路去救根本扶不起的行业?"
连隔壁加拿大人都在看笑话。美国港口的"过路费"要是真收了,大量货船转头就去温哥华、蒙特利尔卸货。
到时候美国西海岸港口萧条冷清,加拿大铁路公司倒赚得盆满钵满,敢情关税大棒砸来砸去,最后便宜了邻居。

这场闹剧暴露出美国根本玩不转贸易战的底子。为什么这么说?
第一,产业链的坑早就挖好了。
中国造船从炼钢到设计再到维修,整条链子都在自家院子里。
反观美国,造船图纸可能还在用光盘刻录,零件得从八个国家进口,开个工等配件就得半年。这种断头路产业链,给多少补贴都白搭。
第二,人才断层没法补。
现在美国大学里学机械的年轻人,毕业都挤破头去硅谷敲代码。
造船厂招工广告挂了半年,来的全是五十岁往上的老师傅。
年轻人宁可在星巴克调咖啡,也不愿意钻油乎乎的船舱,这种局面不是多发点奖学金就能改变的。
第三,成本毒药解不了。
美国工人时薪40多美元,医保养老金样样贵,偏偏造船自动化程度又低。
中国船厂用机器臂焊船体的时候,美国造船厂还在靠老师傅的手工活。
这成本差距就像隔着马里亚纳海沟,砸钱补贴都填不平。

说到底,特朗普想靠关税大招救制造业,就像要求高中生用算盘打赢计算机。
美国制造业空心化是四十年积累的病根,哪是出台几项政策就能妙手回春?
如今的现实是,中国工厂能在三周改造出工业生产线,美国连造个军舰都要延期三年。
这种差距不是收多少"过路费"能改变的。
特朗普第一次刚上台开打贸易战时,美国官员放话说要"让制造业回家"。
可四年过去,除了个别政客的演讲词更激进了,流水线上的机器人还是在中国轰鸣。
这次港口收费闹剧不过是新的翻版,政客们喊着振奋人心的口号,企业主们低头扒拉着计算器,最后发现根本算不过来账。
这场注定赔本的买卖,怕是连最忠诚的特朗普粉丝,都不会愿意买单。
——THE END——
参考资料:新浪财经——中国船只进港就收150万美元:美国这套拳法,结果砸了自己的脚

观察者网——造船能力,“中国是美国232倍!”

破局不难,可考虑我国下调进口关税,但前提是必须人民币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