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中国科研团队最近搞出个大新闻,直接给全球量子通信界扔了颗“震撼弹”!
潘建伟教授带着中科大那帮科学家,愣是整出了相隔一万两千九百公里的卫星量子通信组网。
这事儿简单来说就是,咱们现在能用小卫星加轻便地面站,在地球两头实时传量子密码了!

还记得前些年那个轰动全球的“墨子号”量子卫星吗?
“墨子号”当年可是出了大名,带着中国量子通信技术冲上世界之巅。
但有个麻烦没解决——“墨子号”这大家伙贵得要死不说,铺全球得打二十几颗卫星,等于是量子通信界的奢侈品。
现在可不一样了,潘建伟团队新研制的微纳量子卫星直接把重量压到了23公斤,跟“墨子号”比足足瘦身十倍!
这么小的个头可不光是省发射费,关键光源频率还提高了六倍,过去传次密码得好几天,现在卫星刚划过天际就能搞定。

地面站也玩起了“减肥革命”,原先十三吨重的铁疙瘩设备直接缩水到百十来公斤,大概就是两三个大号行李箱的体积。
这下可神了,不管是北京上海这种大都市,还是青藏高原那种犄角旮旯,卡车皮卡随便一拉就能布置通信点。
要按这个节奏搞下去,量子通信基站今后都能跟5G信号塔似的满大街建了。
说到技术门道,这帮科学家真是把每个螺丝钉都玩明白了。
先整出了能自动发诱骗态光粒子的小型装置,再搞定了跟卫星激光通信搭线取密码的实时系统。
最绝的是让卫星在微振动状态下还能精准瞄着地面站打激光束,这事儿搁以前说出去都没人信。
您琢磨琢磨,那可是离地几百公里的小卫星,要在太空中跟移动靶似的精确对准地球上的小目标!

这次实验场面相当壮观,从济南到合肥,从北京到南非的斯泰伦博斯,七八个地面站排着队跟天上卫星握手。
卫星每秒能甩出2.5亿个光子信号,这批“密码快递”过趟地皮就能生成百万比特的安全密钥。
在北京和南非的遥相对望中,科学家们愣是用这些密码锁住了传输的量子密信,连《自然》杂志那帮挑刺的审稿人都服气了,说是“技术里程碑式的成就”,这话从老外嘴里说出来可太解气了!
要说这量子密码安全可不是吹的,按潘教授的话说就是“理论保证绝对安全”。
跟传统网络加密那种拼算力的玩法不同,量子通信仗着量子力学的规律,任何窃听动作都会直接暴露。
原来有人担心光纤传输损耗大、铺全球难,现在看来问题全解决了,咱们中国这套卫星组网方案,直接上天开路,想怎么覆盖就怎么覆盖。

看看这支团队简历就知道为啥能成事了:潘建伟、彭承志、廖胜凯这几个大牛坐镇,济南量子院搞器件,上海技物所管光学系统,微小卫星研究院负责平台研发。
从上海到南非,队伍拉出来就是全明星阵容。现在这成果一出来,等于是给全球量子通信产业立了标杆,以后大规模星座组网就按中国方案来!
这时候就显出中国人的务实精神了。科技部当初提的“实用化、低成本”八字方针算是落实到家了,二十多公斤的小卫星随手就能发,百十公斤的地面站说建就建。
真要是铺开建网,搞他几十颗这小卫星往轨道上一撒,地球村玩量子通讯就跟现在用wifi似的方便。美国日本那些还在实验室里捣鼓量子通信的团队,怕是这会儿正连夜改PPT呢。

别以为这就是终点,潘建伟团队这回是给后续动作打了个样。
想想看,微纳卫星配合可移动基站能整出多少新花样——给航母编队配专属量子通信,给“一带一路”沿途加装量子防护罩,甚至极端点说,给南极科考站配个地面站都不在话下。
这套系统的灵活程度,就跟量子纠缠现象本身似的,分分钟重塑全球通信安全格局。
剩下的就是产业化这最后一公里了。现在技术指标全通关,密钥传输速提到每秒三万比特,一次过境能拿百万级的密码,给重要领域搞机密传输已经够使。
再过两年要是能把这系统成本压到白菜价,普通企业政府机关怕是都要排队装这套国产量子护甲。这哪是搞科研,简直是给国家信息安全装了个金钟罩!

想当年“墨子号”横空出世,多少人都说这是面子工程。如今再看,这步步为营的布局算是彻底打脸了。
从单颗卫星到大面积组网,从笨重设备到模块化部署,中国科研团队硬是在量子通信这条赛道上跑出了国际新速度。
照这个势头发展下去,全球量子通信标准的话语权,怕是要彻底攥在咱们手里了!
——THE END——
参考资料:新华社——新华全媒+|跨半球连亚非!中国首次实现上万公里星地量子通信

[赞][赞][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