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只是杂牌军军长,刘伯承、陈毅两位司令为何同时下令,要求争取

不急不躁文史 2025-02-27 21:50:37

淮海战役是解放战争三大战役中的第二个战役,在这个战役中,已失去东北战场的国民党投入了数量庞大的兵力,其中不乏有很多蒋介石的王牌部队、嫡系部队,当然也会有不少给老蒋充当炮灰的杂牌军。

蒋介石的王牌部队、嫡系部队不管是从兵力上,还是装备上都超出杂牌军一大截,对我解放军的武力威胁显然是更大。

可是,在战役进行时,刘伯承、陈毅两位司令却同时下令,要求争取一个杂牌军的军长。

这个杂牌军的军长是谁?为什么要争取他呢?

西北名将孙良诚

他就是国民党第一百零七军军长孙良诚。

孙良诚,1893年生于天津,他的父亲曾在清军中供职,也许是希望他之后能继续效忠朝廷,所以为他起名叫孙良臣。

在他成年后,因家中穷困,不甘务农的他想随父从军,这样起码能有口饱饭吃,但因父亲所在部队换防,他未能如愿。

孙良诚无奈,只能返回家乡继续务农,不久后,冯玉祥的部队在景县招兵,听到信息的他立即赶去报名参军,那一年他十九岁。

由于他出身农户,常年务农让他身强力健,不怕吃苦,再加上他作战十分勇敢,在战场上屡建战功,他很快就引起了冯玉祥的关注。

冯玉祥很喜欢这个作战勇猛的小伙子,为他改名为孙良“诚”,希望他做人做事本本分分,以诚待人。

孙良诚也没让冯玉祥失望,每次战役都能取得不错的战果,他的职务也是屡屡得到晋升,从一名普通士兵一步步晋升为连长、团长、师长等职。

更值得一提的是,他还为西北军打出了“铁军”的名号,并且还在冯玉祥麾下“十三太保”、“五虎将”中各占一位,成了西北军中响当当的名将。

在他跟随冯将军参加北伐时,他已经是一军之长了,北伐之后,他更是由于在北伐中的卓越表现,一跃成为山东省政府主席、山东省“剿匪”总指挥,真是烜赫一时。

可是中原大战却成为了孙良诚的滑铁卢,西北军在中原大战中遭遇惨败后,不少西北军将领倒戈于蒋介石的分化收买之下,他带着少数残兵败退山西。

不甘心的他在山西积极活动收拢旧部,但没人愿意跟随已失势的他,就连他想到被改编的西北军中任职也被拒绝了,无奈只能赋闲在家。

但孙良诚并不甘于就这样沉寂,他时刻关注着政局变化,以及冯玉祥将军的动向。

1933年,他终于等到了冯玉祥将军的召唤,由于日寇开始进犯河北,冯将军为保卫家乡,成立了抗日同盟军,并向旧部发出了召集令。

孙良诚积极响应冯将军的召集,迅速回归到将军身边,随他而去的还有他变卖部分家产得来的钱财,用以为将军充当军饷,这一切赢得了将军对他的信任,委任他为骑兵挺进军军长。

抗日同盟军成立后,迅速收复了被日寇侵占的沽源、康保等地,全国都为之欢欣鼓舞,可这却引起了蒋介石的强烈不满,竟然派重兵围攻抗日同盟军。

冯玉祥派孙良诚担任南路军总指挥,进驻宣化,与蒋介石所派部队对峙,然而,孙良诚也许是对中原大战中败于老蒋之手心有余悸吧,他竟然在关键时刻告病,引起冯将军不满。

最终抗日同盟军还是在内忧外患中惨遭失败,同盟军各部也被国民党政府收编,但孙良诚却被解除了兵权,又返回家乡赋闲。

昔日名将当汉奸

卢沟桥事变后,日寇开始全面侵华战争,而此时的蒋介石表面上不得不遵守他承诺的“停止内战,一致抗日”,但暗地里却依然不忘时刻对八路军等共产党领导的部队下手。

1939年,蒋介石为了抵制队伍越来越壮大、声望越来越高的八路军,决定使用一些在以往军阀混战等战争中失意的军人,比如说孙良诚之流,允许他们在各地招兵买马,拉起队伍,故意和八路军制造摩擦,借机打压八路军。

孙良诚就是在这个时候被启用了,他被时任冀察战区司令长官的昔日同僚鹿钟麟招到麾下,拨给他一个游击纵队,委任他为冀察战区游击总指挥。

说起来,他这个总指挥下辖有国民党第三十九集团军、新八军,还有一些地方武装,战区队伍人数不算少,三十九集团军和新八军的最高长官都曾是西北军的将领,还都曾是他的手下,按理说,他应该指挥的是得心应手。

但是,这两名部下在西北军中时就不睦,现在虽同在国民党军中效力,但仍是勾心斗角,各怀鬼胎,对于孙良诚的指挥也是置若罔闻,其他地方武装更是不买他的账,偌大战区听他指挥的只有鹿拨给他的那个游击纵队。

孙良诚为了扩充自己的实力,决定招兵买马,拉起一支属于自己的队伍,这样才能有资本跟蒋介石谈条件。

他昔日西北名将的声望,以及打出的抗日的名头,让他很快拉起几万人的队伍,而他也如愿引起了蒋介石的注意,他很快就接到老蒋的任命,任命他为冀察战区副总司令。

但让他没想到的是,这个任命的真实目的是夺取他的兵权,他处处受到蒋介石嫡系的排挤,甚至连军饷、武器弹药、粮草都不拨给他,但是有了硬仗还让他上。

孙良诚不想成为蒋介石的炮灰,更不想成为国民党派系斗争的牺牲品,他决定想办法为自己谋出路。

他和几个忠于自己的部下秘密讨论部队的出路,经过反复讨论,部下给出三个建议,一是听从国民党安排;二是和联合共产党抗日;三是投靠汪伪政府。

几个部下的意见并不统一,其中孙良诚的参谋长是坚决反对第三个建议,他认为,不管是跟国民党,还是跟八路军,起码都是中国人自己的队伍,投靠汪伪政府,那可就是卖国了。

孙良诚一筹莫展,一时无法决定,只能容后再议,可是,他们这边的动向已经引起汪伪政府的注意,汪伪政府很想把孙良诚拉过去,一是他的西北名将的名头,二是他那将近三万人的部队,对于汪伪政府还是很有用的。

于是,汪伪政府秘密派出人员与孙良诚接触,并给了孙两条路,要么是金钱,要么是炮弹。

最终,孙良诚在汪伪政府的威逼利诱,以及愿意投日的部下的谋划下,以一场被俘的戏码,半推半就的成为了汪伪政府的一份子,昔日名将就此成了一名大汉奸。

我军争取孙良诚

孙良诚投降汪伪政府后,很快就被委任为第二方面军总司令,下辖两个军,另外还直辖着一个师、一个特务团、一个教导团,共计三万多人,不久,他还继任了伪开封绥署主任一职,跟随他投降的下属也都得到了满意的职务,真可谓是风光一时。

孙良诚虽然在汪伪政府这边得到了他想要的地位和地盘,但却对国民党处决汉奸的铁血手段心有余悸,所以他并没有铁了心当汉奸,而是把这当成了一种捞资本的手段。

他一面为日伪卖命,一面又暗中与国民党来往,向蒋介石表明他会“伺机反正”的态度。

孙良诚的情况共产党也是看在眼里,并一直在做着策反他的工作,但他不看好武器装备都落后国民党一大截的共产党,所以对于共产党的策反一直是不响应,他还想凭借自己在日伪这里捞取的资本,在老蒋那里卖个好价钱。

就这样,日本一投降,孙良诚立刻就被国民党收编为国军第二路军,但让他没想到的是,收编他的竟然是汤恩伯,要求他在原防地等待接防部队。

让他更没想到的是,就在他等待期间,部队险遭灭顶之灾,一个军起义,一个军被新四军歼灭,五万人的部队仅剩了不到五千人,这让他大为光火,只给他一个师的编制。

不甘心的孙良诚转身投入了国民党桂系怀抱,得到一个纵队的番号,去滁州驻防了。

对此结果孙良诚并不满足,再加上共产党一直没有放弃对他的策反工作,他又把目光投向了共产党,准备在共产党这边大捞一笔。

可由于他狮子大张嘴,并且始终没有拿出要起义的诚意,所以策反工作很是艰难,没有什么进展。

在策反孙良诚期间,他最忠诚的部下,一名王姓师长早已成为了我党的特别党员,可对于他的策反却一直停滞不前,一直在国民党和共产党之间摇摆不定。

转眼到了1948年11月,蒋介石调了大批军队聚集于徐州,妄图和解放军展开决战,其中就有孙良诚担任军长的杂牌军一〇七军。

此时,我解放军正在筹划淮海战役,在战役打响之初,作战部队接到刘伯承、陈毅两位司令同时下达的命令,要求争取孙良诚。

两位司令在下达命令前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因为就孙良诚所处的位置,以及这么多年来策反人员对孙的观察,认为争取孙起义还是有一定的成功概率的,如果成功,就可以为我军的进攻打开了一个缺口,加速我军取得胜利的脚步。

然而,孙良诚的态度始终是摇摆不定,他还在观望怎样取得利益最大化,最终,他错失了起义的良机,在解放军的围攻下被迫投诚。

可这个卑鄙小人在投诚后仍不思悔改,巧言骗取我军同意他去劝降刘汝明,一到达刘的驻地,他就出卖了陪同他去的三名同志,其中一名还是陪伴他多年的老部下。

三名同志被捕后惨遭杀害,孙良诚虽然回到了国民党,但他依然没有受到重用,还被蒋介石投入了监狱,被释放后,他隐居到上海。

上海解放后,孙良诚并没有躲过人民对他的审判,他被举报被捕入狱,于1951年病死狱中。

总结:

原本我军能允许他投诚,对他这个当过汉奸、与人民为敌的人来讲,结果已经是非常不错了,但他偏偏不知足,在做任何事情前总是以自己的利益为重,耍自己的小聪明,最终落得悲惨结局。

不知道孙良诚会以什么面目在另一世界去见希望他以诚待人的冯将军,估计冯将军也会后悔为他改过名字,也不想见到这个“三姓家奴”吧。

0 阅读: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