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经中共中央研究决定,中国宪法中增设了“禁止民族歧视”的条款。
四年前,美国白人警察德里克·肖因怀疑黑人男子弗洛伊德藏有致命武器,采用膝盖压颈的方式,导致其直接窒息身亡。
尽管他多次恳求警察说自己快窒息了,却遭无视。事后,愤怒的民众相约走上街头,发起了“黑命贵”运动。

去年,一名警察在监狱内遭人连刺二十多刀,不幸身亡。此类白人歧视有色人种的事件在美国屡见不鲜,几乎每时每刻都在上演。
这引发人们深思:同为多民族国家,中国为何从未出现对少数民族的歧视现象?
1963年8月,在美国首都华盛顿,发生了重要事件,该事件深刻影响了历史进程,虽未详述具体内容,但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林肯总统纪念堂外,数万各色肤色的美国人汇聚,纪念首位废除奴隶制的总统。他们聚精会神,聆听一位黑人牧师的激昂演讲。

他言道:“我梦想在佐治亚红岗,昔日奴隶之子与奴隶主之子能共筑手足情。”言毕,台下观众掌声雷动,经久不息。
这些来自各大洲、不同民族的人们,被那位黑人牧师的言辞深深打动,一个个情不自禁地流下了饱含真情的泪水。
确实,在标榜为最“自由”、最“现代化”的美国,竟存在着全球最为严重的种族歧视现象。
讽刺的是,那位黑人牧师发表完那场可载史册的演讲五年后,竟遭一名激进种族主义者刺杀。

至今,种族歧视在美国依然普遍,而大洋彼岸的中国所展现的民族团结景象,对众多美国人而言,仿佛是遥不可及的梦想。
全球多数国家存在对少数民族的歧视与排挤,而中华民族却能独树一帜,各民族和谐共处,这不禁让人思考,中国究竟是如何成为民族融洽相处的典范的?
1902年,晚清皇帝尚未退位,封建专制仍肆虐中华大地之时,著名学者及改革先锋梁启超先生,已率先提出了“中华民族”这一重要概念。

他认为,彼时中国境内各民族经年融合,已可统称“中华民族”,以此体现其多元一体的紧密关系。
今日,学界普遍认为,中华民族的民族融合起源于先秦至西汉时期,这一观点已成为广泛接受的共识。
中华民族今日的样貌,离不开主体民族汉族的贡献。谈及此,其作用之大,又该从何细述汉族在其中所扮演的关键角色呢?

春秋战国至秦朝,中原诸侯国间频繁兼并,这一历史进程促进了汉族的逐渐形成与发展。
黄河流域乃中华民族之摇篮,孕育了众多先祖。因此,自古以来,黄河流经的主要地域被视作“中原”,有言云:得中原者,即可得天下。
数千年来,中华民族究竟采取何种方式逐步消除民族差异,实现各民族团结一致的呢?

公元前一千余年,武王姬发带领诸侯联军击败纣王帝辛的奴隶军,随之,一个崭新的朝代正式登上历史舞台。
但须指出,尽管当时华夏大部分地区名义上由周朝统治,但这与今日国家概念有别,那时的周朝,仅是众多势力中武力最为强盛的一方。
他虽能命令他人,却未获真心信服。一旦他显露衰败之态,手下人便会立刻抓住机会,取而代之。

而且,最重要的是,这些诸侯从未视自己与周朝天子册封的其他人为同一民族或“大家庭”成员。
击败共同敌人后,这些人依旧各行其是,本质上毫无改变,继续沿着原有的轨迹生活。
中华祖先自部落时代起,因地理位置与血脉关系各异,导致风土人情、文化习俗及语言习惯上均存在显著差异。
诸侯间互不顺眼,不断伺机攻伐邻邦,由此开启了长达数百年的诸侯相互兼并的时代。

持续的战争导致无数生命消逝,百姓生活困苦,衣衫褴褛,食物匮乏,饱受饥饿与寒冷之苦。
渐渐地,九州大地上兴起了一股渴求统一、终结战乱的思潮,人们热切期盼有一个国家能真正终结乱世,将各诸侯国联合起来。
值得注意的是,此时期因各思想教派纷纷涌现,迎来了被誉为“诸子百家”的中华民族思想文化最辉煌的时代。
多年后,那片曾被世人视为“蛮荒之地”的小国,历经数代君主不懈努力,终于摆脱周边欺凌,具备了与各国争雄的强大实力。

恰逢英豪嬴政现世,历经坎坷登上秦国之巅,凭借先祖余荫与自身奋斗,终“席卷八荒”,一统华夏九州。
随后,他继续南征北战,征服越地,进一步拓展了疆域,为中华民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随后,经汉高祖刘邦与汉武帝刘彻等人的竭力推动,分封制终被废弃,天下人普遍认同了国家统一的观念。
然而,截至目前,中华民族的概念仍局限于汉族及少数几个民族,那么,后续的民族是如何实现融合的呢?

康熙年间,通过多次征战,国家的主要疆域得以确定,与此同时,中华民族的概念也开始逐渐形成。
晚清给中国及人民带来深重苦难,但不可否认,中华民族今日之团结,清朝统治者亦有其贡献,功不可没。
在互联网迅猛发展的当下,外国人通过网络影像了解中国现状后,常常会产生这样的疑问:
中国五十六个民族为何能拥有强大凝聚力,紧密相连?这其中的缘由何在,使得各民族间能如此牢固地团结在一起?

东汉末年,刘室衰微,致群雄并起,竞相争夺天下霸权,展开了一场逐鹿中原的激烈较量。
中原大战频发,国家动荡不安,致使众人纷纷逃离故居,寻觅避乱之所,或隐于深山密林,或居于雪域高山之巅。
同时,迁徙至此的其他地区人们也与他们共居,彼此通婚联姻,并在生活中相互协作,共同进步。
凭借汉族卓越的同化能力,人们在不知不觉中,日益增多地主动或被动地融入了汉族文化。

南北朝时,少数民族统治的北方普遍存在某种现象。北魏孝文帝拓跋宏,作为这一时期的领袖,便是其典型代表。
这位皇帝自幼受汉族文人熏陶,长期沉浸于汉族文化,很早就察觉到汉族相较于多数少数民族,在诸多方面更为卓越。
因此,他亲政后,采取了一系列举措,在北魏成功推行了汉族制度及汉语,实现了汉化改革。
至此,北方游牧民族,以往多避世而居,终迈入民族大融合的新纪元。

唐朝之所以能成为世界中心,拥有举世无双的国威,关键在于南北方人民都拥有统一的民族观念,这为唐朝的强盛奠定了坚实基础。
宋元时期后,除受地理条件限制的部分民族外,大多数民族均自发迁入中原地区。
元朝统一后,忽必烈号召下,众多北方民族南迁,前往生存环境更优的南方,融入了汉人的居住区。

受国势影响,众多西方人如阿拉伯人前来中国定居,逐渐在中国西北部形成了一个新民族——回族。
此为第三个民族大融合的时代。
最后一个民族大融合发生在少数民族主政的清朝,该朝代见证了各民族间的深度交融,保持了历史的连贯性与文化的多样性。
在前三帝频仍征战以建朝代的基础上,清圣祖康熙悟出,欲真正稳固清朝统治,须从消除民族隔阂着手。

因此,平定三藩、收复台湾后,他便着手此事。值得一提的是,今日中国之广袤疆域,一定程度上归功于他。
清朝数百年间,汉族与少数民族交流融合加深,彼此交融。各民族均被视为国家不可或缺的一份子,享有平等地位。
无人会歧视其他民族,此乃中华民族数千年演变发展所积淀的共识,根深蒂固于每个人的心中,成为代代相传的观念。

《探讨中华文明起源及民族议题的辩论著作》,该书聚焦于中华文明的起始与民族问题的深入辨析,逻辑清晰,用词精准。
《中华民族融合推动文化全面融合》。中国社会科学网指出,民族的融合进程深刻影响着文化的整体融合,促进了文化多样性的统一与和谐发展。
《发掘少数民族文化时代价值,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基础》。四川日报强调,此举旨在巩固各民族共同的文化认同与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