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们,咱们今天不聊轻松的,聊点硬核的,聊聊那款曾经风光无限,如今却口碑急转直下的苏-35战斗机。它在中国,甚至在国际舞台上,都经历了一场从巅峰到谷底的戏剧性转变。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让我们抽丝剥茧,细细道来。
先说大家最关心的:它真的不行了吗?这个答案,恐怕没有那么简单。你想啊,这苏-35,好歹也是苏-27的深度改进型,是俄罗斯倾尽全力,想与F-22叫板的杰作。在2014年,咱们国家引进24架时,歼-20还没服役呢,那会儿,苏-35那可是妥妥的“准五代机”,多牛!不少军迷朋友更是将其视为当时中国空军的顶尖战力,那热情,现在想起来还让人热血沸腾。
可是,风水轮流转啊。近些年,苏-35在国内外的评价却是一落千丈。各种负面新闻,像雨后春笋般冒出来:在对抗演习中,竟然输给了咱们自己的歼-10C;更令人大跌眼镜的是,它居然被乌克兰的单兵导弹击落了!这消息一出,国际社会对俄罗斯武器装备的信心,那是直线下滑。印尼、埃及等国家,更是直接取消了购买计划,这经济损失,可不是个小数目。
这,究竟是为什么呢?难不成,苏-35真的不行了?
话可不能这么说。要我说,这其中,还真没那么简单。首先,咱们得承认,苏-35的发动机确实是一绝,推力强劲,机动性能出色,这在驱离外国战机,执行某些特定任务时,还是很有优势的。还有,这飞机的高速飞行能力,也是它的一大亮点。
但是,时代在发展啊。咱们的歼-10C装备了国产先进的有源相控阵雷达,在超视距空战中,优势明显。这苏-35的雷达系统,跟咱们比起来,确实就显得落后了。这可不是说它不行,而是说,它在某些关键技术上,已经跟不上时代了。
再说那些国际订单取消的事儿。说句实在话,这背后,不全是苏-35性能的问题,更多的是政治和经济因素在作祟。一些国家的资金链紧张,一些国家又因为各种政治原因,改变了采购计划。这跟苏-35本身的好坏,关系没那么大。
至于在俄乌战场上被击落的事儿,更是不能简单归咎于苏-35本身的性能问题。俄罗斯空军的战术运用,以及弹药的缺乏,都可能是导致这一结果的关键因素。这就像一个优秀的运动员,如果教练战术不好,装备也不好,也很难发挥出最佳水平。所以啊,单凭一两次战损,就断言苏-35不行,这未免有些武断。
其实,咱们购买苏-35,更多的是一种战略性投资。当时,咱们的航空发动机技术相对落后,引进苏-35,可以学习其发动机技术,这对于促进咱们自身航空工业的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意义。从这个角度来看,苏-35的价值,并没有完全被那些负面新闻掩盖。
最后,我想说,苏-35的争议,与其作战能力本身关系不大,更多的是一些偶然因素,甚至是政治因素的影响。它在中国的服役,也是一个复杂的课题,既有其不足之处,也有其积极的意义。大家看待问题,不能只看表面,要多方面分析,才能得出更公正客观的结论。
朋友们,关于苏-35,你们是怎么看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一起聊聊你们的看法!
老毛子的飞机优势在于机动性(发动机好)、皮糙肉厚耐打,缺点也很明显,航电技术落后(高新电子一直落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