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用辅行诀“汤液经法图",解构群方之首桂枝汤的临床奥妙

从蓉谈健康 2025-02-08 05:10:53

以汤液经法图解经方——桂枝汤

作者/王玉辉

《辅行诀》原卷子藏于敦煌藏经洞,1918年,河北威县张渥南偶然间从道士手中买下此卷子,送回家中世袭珍藏,后传于嫡孙张大昌。

敦煌藏经洞中发掘的陶弘景著作《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曰:外感天行,经方之治,有二旦、六神大小等汤。昔南阳张机,依此诸方,撰为《伤寒论》一部。这段话和《伤寒论序》:伊尹以元圣之才,撰用神农本草,以为汤液,汉张仲景论广汤液,为十数卷,用之多验。两者相互印证,都指明了《伤寒论》的依据是伊尹的《汤液经法》。

经云: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天有五气,化生五味,五味之变,不可胜数,今者约列二十五种,以明五行互含之迹,以明五味变化之用,此二十五味,为诸药之精,多疗诸五脏六腑内损诸病,学者当深契焉。

味辛皆属木,桂为之主,椒为火,姜为土,细辛为金,附子为水。

味咸皆属火,旋覆[花]为之主,大黄为木,泽泻为土,厚朴为金,硝石为水。

味甘皆属土,人参为之主,甘草为木,大枣为火,麦冬为金,茯苓为水。

味酸皆属金,五味[子]为之主,枳实为木,豉为火,芍药为土,薯蓣为水。

味苦皆属水,地黄为之主,黄芩为木,黄连为火,白术为土,竹叶为金。

陶隐居曰:此图乃《汤液经法》尽要之妙,学者能谙于此,医道毕矣。汤液经法图是一个五边形,五个角分别有除痞、除滞、除燥、除(痉)、除烦,两味药一起合用,会起到一个特别的作用。

这个图最大的特点是每一行都有三个味,体味,用味,化味。总结下来就是:体-阴-泻;用-阳-补,五味调和以调阴阳平衡!

桂枝汤:《伤寒论》第12条: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第13条: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12枚,擘。

桂枝、生姜味辛,芍药味酸,炙甘草、大枣味甘,对应汤液经法图:

1、辛味补肝,酸味泻肝,辛酸化甘,调理肝脏的疏泄功能。因风为阳邪,气通于肝,阳浮头痛,暮热早凉,此属谋虑伤肝,肝阳挟内风上冒所致。经云: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以辛补之,以酸泻之。

2、脾虚则四肢不用,五脏不安。辛甘化苦,调和脾胃,以解胃气上逆造成干呕症状。以甘补脾土,辛泻之。

3、肺虚则鼻息不利,以酸味补肺虚,肺气以下行为顺,以调鼻鸣之症状。经云:肺苦气上逆,急食辛以散之,开腠理以通气也。

4、卫阳浮盛于外,阴气少而阳气胜,则发热。阴弱无阳禁腠,阴液不能内守故汗出。恶寒、恶风,阴胜则身寒。是以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5、酸甘除痉:芍药、甘草为伍,酸甘化合,养阴制挛止痛,以治头痛。仲景芍药甘草汤,治脚挛急,其病在下,今用以治上,上下虽异,其理则一。盖一体之躯,岂可截然分为上下。

1 阅读:20
评论列表
  • 哇.中医好历害的奥妙.中医的品德如何呢。中医喜欢看自己孩子病的越久越好。这品德高不高。中医动不动反中医就是汉奸之类。搞的国人应该是喜欢看自己孩子病的越久越好才是对.中医品德得高到什么程度。从上所诉中医就是一个品德之高高出宇宙级。那么中医智商水平如何呢。别人用中医如果有效那么证明中医是喜欢看自己孩子病的越久越好。而中医不去反驳反而来強调中医能治病。这种用别肯定的条件来证明别人结论错的。这是要多大的智商水平才能做的事.还有中医特別喜欢用案例证明有效.不说是否真实吧。就一个反证法是用来证明结论错误而不是证明正确都不知道。这初二的知识学两年还不知道不证明中医的无敌智商吗。当然中医也可能没上过学.那不是证明中医文盲吗。结论中医的智商水平天下无敌。中医还有一个最可怕的地方连医学是治病救人而不是为了养身都不知道.还口口声声说中医药食同源。连何为药何为食分不清也不证明中医智商之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