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心理诊所门前,贺顿眼中闪烁着坚定和野心。这个矮小黑瘦的女孩,从农村一路闯到城市,然而在最后一步却遇到了困难。
她显然无法承受开心理诊所所需的10万元开户及房产证抵押费用,这对她来说简直就是天文数字。
贺顿最大的本钱是她天生的好嗓子。
钱开逸因为她的嗓音而对她一见钟情。在娱乐圈见过许多美女的钱开逸,却被贺顿的声音深深吸引。"我想和你生一个有着更美妙声音的孩子,"钱开逸说这话时,眼神里透着居高临下的怜悯,仿佛在施舍一般。
与之相对的,是房东儿子对贺顿的真诚追求。那个朴实的男人,对贺顿百依百顺,疼爱得就像捧在手心里的珍宝。
命运给了贺顿两个选择,但她偏要都抓住。
贺顿心想:“声音和身体都是我的本钱。”于是她约见了钱开逸,用一场露水情缘换来了10万元。自从那天之后,她显得非常平静地去银行开了户,就好像只是完成了一笔再普通不过的交易一样。
随后,她又跟房东的儿子谈条件:"只要你妈妈把房产证给我抵押,我就答应跟你在一起。"这一招险棋,换来了房东母亲100万欠条的房产证抵押。
精明的房东太太深知贺顿这个人非常聪明,她的儿子无法打败她。然而,她仍然决定将房产证交给贺顿,但同时也要求她签署100万的欠条。
贺顿用最擅长的手段 - 声音和身体,在短短几天内搞定了开诊所的全部条件。看到到手的10万现金和100万抵押的房产证,她嘴角露出了得意的笑容。
这个笑容背后藏着多少算计?又少了多少羞耻感?对于贺顿来说,这只是换一种方式完成梦想。毕竟,她从小到大都是这样走过来的。
她用命运给她的筹码,玩了一场更大的游戏,仿佛是命运跟她开了个玩笑一样。
人们说这个女人的声音有魔力,她的身体是魔鬼,内心深处却藏着一个巨大的梦想。为了这个梦想,她可以毫不犹豫地一次又一次地进行交易,一次又一次地算计。
没想到吧,那个靠声音和身体来换取心理诊所的女人,最初竟然只是个养老院的护工。
故事发生在那个时候,贺顿因借了别人一条裤子,阴差阳错地进入了养老院。那里的每一天,都在面对着那些将要离世的人的生活,日子过得浑浑噩噩。
最终,遇见了改变她命运的老教师。
这位在国外有女儿的老太太,坚决不肯出国养老,她坚决要留在国内,并找人陪自己。当她第一次见到贺顿时,就已经认定她是最适合的人选,于是她决定将贺顿接到家里来专门照顾自己。
老人教书一辈子,退休后因为找不到合适的徒弟而感到失落。当他看到贺顿那张白纸一样的脑袋时,便萌生了悉心调教的念头。
老太太经常告诫贺顿:“不能一辈子都在养老院混日子,要自己闯出一片天。”
或许是这句话使贺顿心生波澜,她离开了养老院,成为一名美白产品推销员。
贺顿毫不气馁,回到出租屋后每天都吃泡面,还使劲往脸上抹美白产品。然而,这种行为的结果是她的脸部变成了阴阳脸,一边黑一边白。
这位女士没能做成销售,而且差点被一个秃头男人占了便宜。幸运的是,她及时用防狼喷雾逃脱了。
当销售事业失意之时,她在街边偶遇了一家心理诊所。
学费的问题令贺顿头疼不已,最后,她在这个问题上犹豫不决,去找了之前那个秃头的男人,这一次,她主动提出了交易。
当她收到学费的那一刻,她内心的情绪没有悲伤和难过,反而充满了对未来的期待。
经过培训,贺顿终于取得了心理培训师证书,但是她想要开一家诊所的话,还需要10万的存款以及房产证做抵押,这让她遇到了难题,但也激发了她更强的野心。
贺顿是一个有梦想的女孩,从养老院的小护工开始,到街边推销员,再到心理培训师,她始终在追寻自己的梦想。尽管她的外貌并不出众,但她有着优美的嗓音和一颗敏感的心。
她的这些资源就是她翻身的关键。
每次的挫折都未能让她退缩,反而让她更加清楚应该采取什么方法去达成自己的目标。在旁人看来,她的手段可能违背了道德准则,但对她来说,这只是实现梦想的必经之路。
说到贺顿这个人,很多人的第一印象就是她又矮又黑,外貌并不出众。然而,就是这样一个看起来普通的女人,却拥有最不屈不挠的倔强劲儿。
贺顿高中没毕业就离家去闯荡,身上只有一条借来的裤子,连件像样的衣服都没有。然而,正是这条裤子让她找到了人生中的第一份工作。
自那以后,贺顿明白了一个道理:在这个世界上,一切都可以交换,关键在于你用什么去换。
"前路茫茫,不怕;未来无期,也不怕。"这是贺顿最爱说的话。
她那双明亮的眼睛里,隐藏着一颗聪慧过人的心。她深知自己的闪光点,那就是她那独具一格的好嗓音和超凡的心智。
她成为心理医生是因为发现这个职业最吃香。心理治疗被穷人看不起,富人却愿意支付高额费用。她发现富人的烦恼往往是她连想都不敢想的奢侈。
正是因为这个落差,她才看到了机会。
"我长得丑,但我有梦想。"这句话成了她为自己突破道德底线的最佳挡箭牌。当别人质疑她的手段时,她总是用这句话为自己开脱。
在她的理解里,梦想是一种通行证,能为所有出格行为提供正当性。
贺顿的生存法则就是:把所有能利用的资源都用到极致。她认为,好嗓子和年轻身体都是可以用来变现的筹码。
她不在意别人的眼光,因为她深知,成功才是最好的遮羞布,能够掩盖所有的缺陷与不足。
贺顿对各种评价漠不关心。在她看来,世界上只有两种人:能帮助她达到目标的人和帮不上忙的人。
而至于道德,它被描述为成功人士所拥有的一种奢侈品。
在这个过程中,她一步一个脚印地向着自己的目标努力,从养老院的一名普通小护工,一步步走到了心理诊所的主人,每一步都走得很艰难,但她都坚定不移地走了过来。
她为了掌握自己的命运,不放过任何可利用的资源。
这便是贺顿,一个用野心掩饰伤痛的女子。她的故事,使人们难以判断该同情还是敬佩。但有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她从不屈服,也从不后悔。
要明白贺顿变成这样的原因,需要先了解她的童年经历。
那是个黑暗又绝望的乡村记忆。父亲狠心抛弃了她和母亲,离开时头也不回。留下的只有一个女人和一个孩子,在物资匮乏的年代,艰难地生存着。
在没有男人庇护的日子里,生活的艰难程度超乎想象。贺顿记得,她和母亲曾好几次几乎饿死。在那个年代的乡下,吃饭都成了大问题,更别提其他方面的需求了。
贺母选择了一条令村里人不齿的路:以身体换取食物。每次与村里的男人们私会后,他们都会留下一些粮食。
就这样,母女俩得以生存下来,这都是通过一点点的努力换来的。
小贺顿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的。她亲眼目睹母亲用身体换取食物,在生存面前放下尊严。这对一个孩子来说,本该是刻骨铭心的伤痛。
然而在贺顿心中,这恰恰被视作最普通的生存法则。
"活不下去了,还谈什么面子?"这句话是贺母的口头禅,深深地印在了贺顿的骨子里,成了她日后行事的准则。
在其他人看来,贺母的行为或许是可耻的。但当面临饿死和失去尊严的选择时,又有谁有资格去评判呢?唯有身处其中的人,才会深切地感受到那种无法言说的绝望。
父亲的离开,不仅使得家庭失去了经济支柱,还在贺顿心里种下了永远的不安全感。她从小到大都在努力学习如何靠自己生活。
母亲的行为让她明白了一个残酷的道理:这个世界上,任何东西都可以拿来交易。
于是,贺顿的羞耻感逐渐在她心里消失。她并不认为用身体交换物品有何不妥,因为从小她就看着母亲这样活着。
在她的认识中,这只是一种生存手段。
没有人曾告诉过她这样做是错误的,反而她看到的是只要能活下去,任何方式都是可以接受的。这样的价值观犹如烙印一样,深深刻在了她的灵魂之中。
童年的阴影如此深重,以至于贺顿长大后,完全复制了母亲的生存模式。只是,她把这种交易从换取食物,升级成了换取金钱和地位。
原罪的开始和悲剧的根源都是源于此。
细品贺顿的故事,你会发现一个令人心酸的事实:这是一个关于命运轮回的悲剧。
母亲是用身体交换食物,而女儿是用身体交换金钱。虽然表面上,她们追求的目标不同,但实际上,她们都在用相似的方式,挣脱命运的枷锁。
贺母是被逼无奈才那样的。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她被丈夫抛弃,带着年幼的女儿,除了用身体换取食物,她实在别无选择。
这是生存的无奈。
而贺顿呢?她将这一交易玩出了新花样。从用这个交易换取学费,到欺骗获取10万元开户资金,再到套取100万的房产证。她把母亲当年的生存手段,变成了实现野心的筹码。
这对母女,一个被生活所迫,一个主动出击。但她们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同样的道路,似乎命运跟她们开了个巨大的玩笑。
讽刺的是,贺顿完全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她的潜意识里,用身体交换资源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这样的价值观,是由从小生活的环境,家庭教育以及周围人的行为方式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形成的。
她以此为傲,自认为比母亲聪明,懂得运用资源去实现更高的目标。
家庭教育的可怕之处在于,父母的言行举止在潜移默化中塑造着孩子的价值观。就像贺顿一样,她从母亲那里学到的不仅仅是生存技能,更是一种处世哲学,即只要能够达到目的,过程并不重要。
这部电影以两代人的故事,串起了一条令人心疼又不寒而栗的命运之线。通过这部电影,我们可以深刻体会到家庭教育对人的影响有多么深远,同时也能理解到一个扭曲的价值观是如何代代相传的。
这就是命运的讽刺:你以为你在挣脱命运,实际上你在重复着上一代的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