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读者被宫斗戏、腹黑论洗了脑,认定薛家千方百计破坏宝黛爱情,硬要把宝钗嫁给宝玉,莺儿也被解读成了宝钗的工具人。其实认真读书的话,你会发现,莺儿冲口而出说了半句的、有关“金玉良缘”的预言,根本是不利于薛家的。
这个预言是怎样的内容?不读书的人,会想当然地以为“金玉良缘嘛,金和玉是最好的正配,我有金、你有玉,我们就是天生的好夫妻”。但是作品里可不是这么写的。
宝钗听到的说法,是“金锁是个和尚给的,等日后有玉的方可结为婚姻”,薛蟠说的,是“先妈和我说,你这金要拣有玉的,才可正配”。两次说法一致,都是“金”需要“玉”,而不是“金”能给“玉”带来什么好处。
凭什么?你薛家的“金”需要“玉”,我贾府就得把“有玉的”、“命根一样”的贾宝玉双手奉上?贾府有这么下贱吗?
好吧,既然“金玉”之说对薛家不利,那莺儿险些说出来、却被宝钗阻止,就一定不是处心积虑欲言又止故意吊人胃口,莺儿也不是散布谣言、制造舆论的工具人。而且差一点儿把不利之言说出来,她多半是不那么精明周到的。
是的,莺儿虽然心灵手巧(编花篮送黛玉,被宝玉请去打络子),却并非智谋之人。折花枝一节,更能看出这一点。
春燕明明告诉莺儿:“老姑嫂两个照看的谨谨慎慎,一根草也不许人动,你还掐这些花儿,又折他的嫩树!他们即刻就来,仔细他们抱怨。”这是春燕的肺腑之言。莺儿听不进去,照样乱折乱掐,也有她的道理,但是她和春燕并没有仇怨,反而是刚刚说了知心话的朋友。
可是面对春燕姑妈的责备,莺儿是怎么回答的?“姑妈,你别信小燕的话,这都是他摘下来的,烦我给他编,我撵他他不去。”这话放到明白人耳中,就是一句戏言;放到“年迈错眊,惟利是命”的婆子耳中,那分明是谗言告状了!
莺儿这话一出口,春燕就预判到“你可少玩儿,你只顾玩,他老人家就认真了。”——春燕能预判的,莺儿却不能预判。
本来莺儿折嫩柳,婆子虽然“心中便不受用”,但“看着莺儿编,又不好说什么”。可是莺儿这几句“玩话”,挑唆得婆子打春燕,还闹到怡红院里,平白生出一番风波。你说,莺儿是图什么?
她就是一个娇憨的、不知轻重的小女孩。
说到这里,问题又来了:以宝钗的周到细心深思,为什么调教不了莺儿?实在教不了,换一个人总行吗?为什么总把莺儿带在身边,让她成为她的第一大丫鬟?
其实,这正是宝钗的一种谋略。她公开申明“一概不用送,等要什么,再和你们要”,极力营造一种“省事的”、克己的形象,对她的人设有帮助。但是“那贾府上上下下都是一双富贵眼睛”、“男男女女都是‘一个富贵心,两只体面眼’”,时间长了,难免忘记这是宝钗“让利”,而习惯性地认为“本来就不该给她”。
让这个娇憨的、不知轻重的莺儿偶然闹上一次,可以起到“敲山震虎”的作用。别的不说,宝玉不是特意安排“给莺儿几句好话听听,也不可白得罪了他”,让春燕母女去道歉吗?
这只是一个例子。管中窥豹,可见一斑。宝钗需要的,不是一个和她一样安分克己、乐于助人(宝钗的黑粉不必急着反驳!你可以认为宝钗不是这样的。但你不能否定,宝钗是极力营造这样的形象、想让人们相信她是这样的)丫鬟,而是一个娇憨的、有时不那么懂事的副手。
主仆之间,也讲究互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