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不少英雄人物于军事和政治舞台上留下了深刻印记。1950年的全国英模大会上,350名正式代表中有两位特别引人注目的团长——李长林和严大芳,他们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展现出了非凡的勇气和智慧,还在随后的岁月里各自走上了更高的领导岗位。本文小史将带大家了解一位英雄团长严大芳。

在1918年的夏季,严大芳诞生于四川广元县(现今广元市利州区)的一个遥远而贫穷的小镇,名为鱼洞河。他出生在一个农民家庭,家境十分贫寒。严大芳的父亲,严仕清,是一位勤劳的农民,家里有五个孩子。在红军到达该地区前,严仕清已经活跃在当地政治中,担任着区委书记和区苏维埃主席的重要职务。
1930年,寒冬腊月,连绵不断的大雪覆盖了整个小镇。雪花开始时细如柳絮,随风轻舞,不久便变得如同鹅毛般密集地飘落。厚厚的积雪铺满了田野,整个世界变成了一片洁白无瑕的冰雪王国。在这片被雪覆盖的大地上,除了偶尔寻食的乌鸦留下几抹飞逝的黑影,再无其他色彩。
在这样一个冰封的冬日,地主贪婪地侵占了严家唯一的两亩水田。这对严家来说无异于雪上加霜,面对这种不公,他们却无力回天,只能默默承受这深冬的寒冷。

合照
随着春天的到来,由于没有田地可耕,严大芳一家只能依靠砍伐山林中的柴火维生。1933年的春末,15岁的严大芳在市集上卖柴时,偶然听到红军在麻柳树街招募士兵的消息。激动之下,他急忙回家与父亲商讨自己的念头。
次日清晨,严仕清带着严大芳及其长兄严大富来到招募点,就这样严大芳踏上了一条充满挑战与牺牲的革命之路,开启了他作为一名战士的生涯,这段经历后来塑造了他坚定不移的革命信念和勇气。
在1937年的初期,抗日军政大学面临了围绕张国焘的严重意识形态争议。中央明确指出张国焘的路线错误应当由他个人承担,而不应将责任波及到与他一同行动的红四方面军的高级将领。然而此事逐渐升级,一些极端言论无端将红四方面军的高层与张国焘的问题联系起来,导致局势进一步紧张。

图片来源于网络
许世友对这种上纲上线的做法感到极度不满,内心充满了愤怒与不平。他本就性情直率,言辞犀利,在这种压力之下,他感到胸口剧烈的疼痛,终于在一次激烈的讨论后,情绪失控,导致口吐鲜血,急需医疗救治。
治疗期间,许世友的思想波动极大。在被误解和个人情绪的双重打击下,他竟然产生了悄悄返回四川继续游击战的冒险念头。这种行为在当时被认为是极端不稳定和危险的。情绪的紧张与内心的挣扎让他的状况更加复杂。
4月4日的夜晚,许世友和两位同僚,詹才芳与王建安,打算秘密离开延安,避开持续的政治风波。他们计划在夜色中悄无声息地溜走,但在最后时刻,他们的行动被严大芳及时发现并阻止,许世友随即被送入监狱。

在狱中许世友的心境异常复杂,他十分想念自己的妻子雷明珍,并通过抗大的同学给她送去了消息,希望她能前来探望,同时带上他之前的那件毛衣,以此为慰藉。但雷明珍在经过深思熟虑后,决定划清界限,认为与许世友的婚姻已无法维系。随着时间的流逝,许世友焦急地等待着妻子的消息,但最终等来的是一封决绝的信件。信中雷明珍阐述了决定离婚的理由,并附上了离婚协议书。
在1939年,严大芳不甘心在八路军总后勤部担任副官。他觉得自己的战场是在前线,不应该被困在后勤工作中。尽管科长和处长都试图说服他认识到后勤工作的重要性,他却一再强调自己渴望回归战场。多次请求未果后,他决定私自行动,一夜之间离开驻地,开始了寻找老部队的旅程。经过数周艰难的跋涉,严大芳终于意识到找回老部队的希望渺茫,遂返回总后勤部自首,接受了行政降职和禁闭的处分。
1942年初,他在抗日军政大学第六分校重新焕发了活力。尤其在军事技术课程中表现出众,成为班上的佼佼者。那一年,面对日军的密集扫荡,学校频繁迁移,严大芳担任侦察队队长,带领小队成功避开多次日军的围追堵截,确保了全校师生的安全。

在一次转移中,严大芳的侦察小队及时发现并规避了日军的包围,从而使全校师生在紧张的战火中得以安全撤离。严大芳的果断和领导才能,不仅挽救了无数生命,也在同行中树立了英勇无畏的形象。
在1945年8月严大芳率领的三十四团二营七连,在太行山区的上党战役中扮演了关键角色。此次战役中他们被分配追击一个敌团。当大部分部队与敌人交火时,严大芳带领七连作为先锋,在黑暗中迅速穿透敌阵。
追击数公里后,仅有的七连先到达敌方防线附近,听到山头上传来挖掘工事的声音。敌军在此设立了重要的炮兵发射阵地。通过一个被俘的敌军指引,严大芳得知敌人的主要力量仍在附近。

尽管面对数目上的劣势,严大芳果断决定夜袭。他精心布置了三面夹击的战术,三个排悄无声息地接近敌阵地。在确保完全的隐蔽后,他们发起了突袭,一连串手榴弹猛烈轰击,使得敌军陷入混乱。战后成功夺取了4门珍贵的山炮,极大提升了我军的火力。此战绩使得严大芳受到邓政委的高度表扬。
1946年12月,在巨野战斗中,严大芳所在的第一营负责攻占关键桥梁。战斗中,初步攻击计划受挫,二、三营未能按计划进展。面对危急局势,严大芳迅速调整战术利用夜色和城市的复杂地形迂回前进。他指挥部队迅速占据了一些关键的民房,并通过破墙连通,形成连续的战斗阵地。
在连续一小时的激战后,他们成功突破敌人的防线,占领了城关,并摧毁了敌人的防御堡垒。严大芳亲自带领剩余的几名战士冲上城墙,多次击退敌人的反攻。他的英勇行为不仅确保了战斗的胜利,还极大地激励了随后到达的友军。

严大芳还指导部队在战斗中改进战术,利用局部优势,迫使敌人撤退。通过夜间连续作战,以及第二天对南门大桥的控制,成功地将敌军割断退路,于翌日全面占领南关,彻底消灭了守敌。此次巨野战斗的胜利,显著震慑了周边地区的敌军,为后续的行动创造了有利条件,严大芳的卓越表现再次得到了刘邓首长的认可和表扬。
在1949年5月10日深夜,第11军32师95团的副团长严大芳领导的部队接到了一个紧急任务:攻占位于浙江西南部的云和县(现属于丽水市)。任务紧迫,次日一早,尚未破晓,严大芳已经率领精锐先头部队,驾驶数辆刚夺取的大卡车急速向云和县进发。
当时95团并没有一个明确的攻城计划。考虑到解放军正在快速推进并且每个部队都在争取战功,战术上倾向于迅速围困然后再作计划。整个战区都处于动态变化中,兵贵神速,主张借势压倒敌军。

行军途中,严大芳反复琢磨如何能够以最小的损失和最快的速度攻克云和县城。就在接近县城不远处,严大芳偶然目光一转,注意到一个打扮得颇为讲究,戴着礼帽的男子从县城方向急匆匆走来。直觉告诉严大芳,这人非同一般,可能是国民党的官员或重要人物。他立刻命令司机停车,并迅速下车追上那人询问。
严大芳的突然出现让对方显得有些慌张,却机警地反问:“你们是85军的吧?”显然,他误将严大芳的部队看作是友军。严大芳顿时心生一计,他决定利用对方的误判,于是镇定自若地承认:“没错,我们是85军的先头部队。你为何离城?”这名男子随即松了一口气,表示自己奉县长之命下乡催粮。
利用对方的信任,严大芳开始逐步套出云和县的防务信息,得知县城内的防守由三个不同的保安队组成,彼此之间指挥并不统一。这一情报让严大芳更加肯定了他的计划:让部队换上缴获的国民党军服,假扮国民党85军,潜入城中。

为了确保计划顺利进行,他让那名办事员取消下乡计划,陪同部队一同进城,充当向导和掩护。当部队抵达城门时,由于有办事员的带领和车辆上明显的国民党标识,城门守卫没有丝毫怀疑,迅速开门放行。
部队一进城,严大芳迅速展开行动,首先控制了城内的武器库和战略要地。然后他亲自带队前往县政府,继续扮演85军的角色,以宣布新的防务安排为由,轻松控制了县长和在场的官员们。
直到全部控制住主要政府机构和军事要塞后,严大芳才揭示了真实身份,令所有人大为震惊。他们没想到这支看似国民党的部队竟是解放军的精锐力量。整个云和县的攻略,精妙地利用了敌人的疏忽和自身的伪装,仅用极少的交战就成功控制了整个县城,体现了严大芳的智慧和部队的执行力。

同年的一天,严大芳和他的部队正在对衢江上游进行例行巡逻时,他注意到几艘木船缓缓通过江面。这些船表面上看似普通的民用船只,但严大芳凭借他丰富的战场经验,迅速察觉到异常——这些船前后摆放的沙袋显然不是普通渔民会使用的。他立即判断这是敌人的伪装行动,果断命令部署火力阻截。
严大芳的部队迅速布置好机枪和迫击炮,构建了严密的火力网。敌人虽然尝试反击,但面对严大芳部队的激烈火力,最终不得不放弃抵抗,举白旗投降。这次行动中,严大芳俘获了包括一名中将和四名少将在内的高级指挥官,还缴获了58门排炮,为部队大大增强了火力。
然而这次胜利虽然显赫,但并非严大芳个人职业生涯中的高点。在此之前,他在攻占浙江云和县城时展示了更为出色的军事才能。在那次行动中,严大芳发现敌军的指挥部设在城楼内,经确认保安大队长也在场。严大芳利用部队制造前线干扰,不断对敌军发出心理战言论,声称敌军已被团团包围,同时他悄然取出狙击枪,伏击在一个隐蔽的位置。

在长达半小时的心理战和假攻击后,保安大队长无法忍受压力,探头查看情况,正中严大芳的狙击范围。一枪命中,敌军指挥官当场倒下,随即引发了敌军的混乱和迅速投降。这次行动中,严大芳用仅一枪便俘获了敌方2700余人,并缴获了大量武器装备,这一卓越成就迅速在当地传为佳话,民间甚至赋诗以赞。
尽管严大芳在1955年的授衔仪式上因资历问题未能晋升为将军,仅获得了大校军衔,这可能是他职业生涯中最大的遗憾。2011年8月18日,这位不凡的战斗英雄结束了他传奇的一生,享年93岁。严大芳的军事生涯,尤其是他的敏锐洞察和果断行动,成为了研究军事战术和领导力的重要案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