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医治不了的癌症,我来治!”
1984年,湖南省肿瘤医院的会议里,一个中年男中医公然叫板一众西医。
当他说完这段话,底下的西医都嗤之以鼻。
网友也觉得他只是说大话,博人眼球。
那他是否可以治好这些癌症病人?他又有什么底气去叫板?
叫板西医
1984年的一个春日,湖南省肿瘤医院会议室里气氛凝重。
一位身着中山装的中年医生站在讲台上,目光坚定地环视着在座的西医同仁:
“西医治不了的癌症,我来治!”
这句掷地有声的叫板在会议室里激起了一片哗然。
在当时西医主导的医疗环境下,中医常因为治疗时间之久,效果见效慢不被看好。
一位西医专家在院务会议上公开质问。
面对质疑,他淡然处之,而这种质疑并未随着时间推移而减弱。
他默默记录每个病例,细致观察治疗过程中的点滴变化,用科学的态度对待每一位患者。
而这位敢于向西医发起挑战的中医,就是潘敏求。
入门中医
他的宣言不是意气用事,而是源于对中医的深厚信念和多年临床实践的积累。
潘敏求出生在湖南浏阳一个传统中医世家。
童年时期,他常常跟在祖父身后,穿梭在高耸的药柜之间。
在弥漫着草药芬芳的房间里,年幼的潘敏求已将《汤头歌》熟记于心。
那些传承千年的医方歌诀,成了他童年最动听的摇篮曲。
年幼的潘敏求总是趴在柜台前,奶声奶气的背诵“清热解毒用银花,败毒散邪保平安...”。
每个前来的病人都会摸摸潘敏求的头,每次都会逗趣儿似的说他是小医生,有模有样的。
因为每天的耳濡目染,潘敏求对学医救人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靠着对医学的喜爱,潘敏求早起晚睡的地学习。
终于在1963年,22岁的潘敏求考入湖南中医学院。
虽然潘敏求是出身医学世家,但是他从未以此自傲。
相反,他因为这个身份更加的努力学习医术,只为了早日可以救死扶伤。
清晨的校园里,当其他同学还在背诵英语课文时。
他已经开始研读《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等医学经典。
因为他觉得只有将老祖宗留下的宝贵智慧融会贯通,才能在运用的时候得心应手。
所以他在大学里从未懈怠,几乎每天都泡在图书馆学习。
而在他即将毕业去实习的时候,发生了一例让他改变想法的事件。
在医院实习的他那天遇到了他的第一个病人,是一位被毒蜈蚣咬伤的病人。
而在病人到他这里之前,已经在其他医院治疗过。
当时接受的是西医治疗,但是效果并不是很理想。
凭借多年积累的中医智慧,年轻的潘敏求精准把脉,为患者开出了一剂化解蜈蚣剧毒的良方。
然而令人没想到的是,病人吃了几服药后,症状竟然减缓了许多。
没过几天,人就完全康复了。
康复的病人感激涕零,一直拉着潘敏求的手说:
年轻有为啊,多亏有你我才捡回一条命。
而病人也向他袒露,一开始只是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来的,毕竟西医已经束手无策了。
没想到喝了几幅中药后,病竟然好了。
这次治愈不仅赢得了患者的由衷感激,更在潘敏求心中种下了对中医疗效的坚定信念。
挑战肝癌
实习结束,潘敏求也毕业了。
毕业后,潘敏求被调入湖南省肿瘤医院工作。
在这里,他也遇到了人生伴侣黎越恒。
繁忙的医院走廊里,他们因中医话题而交流,共同的理念让彼此心生敬意。
相同的使命与追求,使他们越走越近,最后走进了婚姻的殿堂。
在黎越恒的鼓励和支持下,潘敏求向医院提出:
开设中医肿瘤科的建议,开创了中医治疗癌症的先河。
回忆起那段艰苦却充满希望的岁月,潘敏求眼中泛起温暖的光芒。
黎越恒不仅是他的妻子,更是他最坚实的后盾。
在夫妻二人的不懈努力下,医院的中医肿瘤科从无到有。
最终成长为享誉全国的中医治癌的重要基地。
2002年,肝癌晚期的汪先生在多家医院宣告无望后,怀揣着最后一线生机拨通了潘敏求的电话。
彼时的汪先生,面容枯槁,眼神中满是绝望。
潘敏求坚定地说:
“只要有一丝生机,就绝不能放弃。”
电话挂断后,潘敏求心急如焚,抄起工具便冲向汪先生家。
然而在前往的途中,意外却骤然降临,车祸突如其来。
车辆碰撞发出巨大的声响,车头直接报废。
而潘敏求也陷入了短暂的昏迷,好在其他的好心人将他拉出车外。
做了一些简单处理,没过多久,潘敏求醒了。
醒了没几分钟,他反应过来自己在哪,立马爬起来找自己的工具箱。
周围的好心人劝他先好好休息,然而他却像没听到似的,去车上找东西。
拿着东西他迅速在路边拦下一辆车,简单说明情况后便继续前行。
因为他知道每耽误一分钟,汪先生就可能陷入绝境。
好在司机师傅在听到他的诉求后,立马将他送到汪先生家。
车停稳之后,来不及道谢便直接跑进汪先生家里。
他看到躺在床上的汪先生,没有犹豫,直接上手为汪先生仔细把脉。
凭借多年积累的经验,迅速制定以“以毒攻毒、扶正祛邪”为核心的治疗方案。
配以几味药材,迅速开出一剂救命的良方。
几个月后,奇迹降临。
汪先生病情好转,肿瘤显著缩小,精神状态也焕然一新。
如今汪先生身体还是非常硬朗的,有空还能去跑的士。
而这个成功案例不仅给了其他癌症患者希望,也让质疑的声音渐渐消失。
成功背后的艰辛
这些经历,让他放出了“西医治不了的癌症,我来治!”的豪言壮语。
为了这个豪言壮志,潘敏求开始了艰难的探索之旅,他坚信在民间也能有治疗癌症的偏方。
于是他走遍湖南周边80多个县市,在崎岖的山路上跋涉。
这些偏远的地区交通条件恶劣,道路崎岖难行,有的地方甚至连像样的公路都没有。
而在当时的条件下,他只能徒步跋涉,所以寻找偏方的路很艰难缓慢。
不仅如此潘敏求获得民间药方的信息主要依靠口口相传和一些零散的线索。
他需要在各个村庄、小镇中四处打听,询问当地的村民、民间医生是否知晓治疗肿瘤的药方。
在探寻民间药方的过程中,潘敏求常常面对零散模糊的线索。
但他始终以医者的执着,在民间智慧中甄别筛选,只为找到那一剂救命的良方。
在探寻民间药方的过程中,潘敏求通逐渐构建起自己独特的治癌理论。
他精准地指出“淤毒虚”是肿瘤滋生的根源所在。
并开创性地提出“健脾理气、化瘀软坚、清热解毒”这一创新治疗方法。
于是他开始研究专门针对肝癌的中药制剂。
为了让更多的医学生学习自己的经验,他把自己的的临床经验进行了系统的编写。
为了尽早写完,他常常工作到深夜。
偶尔值班的护士经过他的诊室时,还能看到他带着眼镜奋笔疾书。
终于在夜以继日的写作下,《中华肿瘤治疗大成》完结了。
这本著作不仅记录了他独特的治疗方法,更为后辈中医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在潘敏求的影响下,他的儿子也选择了中医这条道路。
潘敏求希望通过言传身教,让更多年轻人投身中医事业。
这个至高荣誉是对他几十年坚持和贡献的最好褒奖。
如今即便年过古稀,他仍然坚持每周出诊,为患者解除病痛。
在他的诊室里,总是排着长长的队伍。
人们不远千里而来,就是为了寻求这位老中医的帮助。
潘敏求总是耐心地为每一位病人诊治,他的手法娴熟而温和,眼神慈祥而专注。
结语
四十年过去了,当年那个勇于挑战西医的中医大夫,已经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中医的价值。他不仅为无数癌症患者带来了希望,也为中医药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这就是潘敏求,一位真正的医者,一位永远追求卓越的中医大师。
信息来源
1.红网,2022-09-22,《走近国医大师|潘敏求:医乃仁术,德者居之》
2.华声在线,2022-07-22,《国医大师潘敏求:书写中医药对抗肿瘤的传奇》
3.中国中医药报,2023-03-09,《潘敏求:上下求索力攻肝病》
4.长沙晚报网,2017-06-30,《这次是真的!湖南三位名老中医获国医大师、全国名中医殊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