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朋友遇到别的小朋友抢玩具,总是一脸委屈地去找家长。
而有的小朋友则特别沉稳,被抢了玩具也不哭不闹。
这是好事,还是另有隐情呢?
某天早晨我送娃去幼儿园,刚进门,一个小男孩径直走到我的娃边上,开始帮他收拾小书包,一言不发。
其他小朋友见了都笑:“他有小大人样儿,不发脾气。
”老师轻拍了一下那孩子,温和地说:“好啦,放轻松点。
”我心里想,这样的孩子,看似“情绪稳定”,但究竟怎样才算稳定呢?
情绪稳定背后的科学原理我们常听说要培养孩子的“情绪稳定”,可是,0-3岁的小孩子,他们的大脑可不全是稳定的。
科学研究发现,孩子的情绪并不是单纯的行为习惯,而是一系列复杂的脑部活动。
特别是小孩子的大脑,扮演着一个还未发育完整的角色,它对情绪的反应是快速且不易控制的。
简单来说,他的小脑袋会在瞬间爆发情绪,而他们没有能力去控制和管理这些情绪。
这就是为什么小娃常常说哭就哭,根本不计后果。
这其实是正常的,家长需要理解,在这样发展阶段,所谓“稳定”不等于不发脾气或不哭闹。
如何理解0-3岁孩子的情绪反应回到小孩子的世界,他们的每一次哭泣、发怒、欢笑,都由大脑的不同区域在指挥。
这些情绪背后,不是单纯的好坏,而是成长的过程。
就像有些孩子见到陌生人会大哭,有些孩子被抢了玩具却淡定,也许他们的大脑在进行不同的“学习”。
不哭闹的孩子不一定是“情绪稳定”,可能他还没有学会如何表达自己的不满。
大声哭的孩子也并非“情绪差”,而是在正常交流他的不安或需要。
建立合理的情绪期望与目标这时候就需要我们家长重新思考,什么样的情绪反应才算合理?
也许应该是这样的:孩子可以表达自己的情绪,哪怕是哭泣或生气,只要他能在成人的引导下渐渐平息,这亦是一种进步。
关键在于家长的引导,我们不能苛求他们不哭,不生气,但可以寻求一种合理的方式,帮助他们学习如何宣泄情绪。
记得有次我家娃因为没买到心仪的玩具而在商场大哭,我没有强迫他安静,而是陪着他聊了为什么玩具对他那么重要,慢慢地,他不再哭泣,而是开始用言语说明他的抗议。
支持孩子学会情绪管理的实用建议那么,家长们该怎么做?
首先是观察和理解,当孩子情绪爆发时,先不要急着制止。
站在他们的角度,倾听他们的情绪,给予适当的安慰。
这种共情式教育,比一味的制止更有效。
鼓励孩子表达,而不是压抑。
比如告诉他们,当你感觉难过或愤怒,可以跟爸爸妈妈说。
给孩子设立简单且真实的情绪目标,比如“明天我们试着哭少一点好吗?
”这种沟通能给予孩子信心,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的进步。
结尾的时候,孩子的情绪就像天上的云,有时候变化多端。
但正是这些多变的情绪,让我们见证了他们成长的每一步。
在看起来混乱的世界里,孩子们通过情绪与我们交流,而我们给他们的支持与陪伴才是他们成长路上的稳定剂。
下次当孩子情绪起伏时,我们不妨耐心观察,看看在这场情绪的“暴风雨”中,他们究竟学到了些什么。
这样,我们才不会被误解所蒙蔽,真正理解“情绪稳定”背后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