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全盘点,顶尖研究型大学主导,北航清华领先

未名林 2024-07-10 18:32:28

作为国家科技界的“盛宴”,每一届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都能引起广泛关注。不管是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还是“国家三大奖”,对于获奖者来说都是莫大的荣誉。

在“国家三大奖”中,科技进步特等奖、自然科学一等奖和技术发明一等奖极具分量。自2000年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改制以来,共评出科技进步特等奖16项(通用项目),自然科学一等奖14项(通用项目),以及技术发明一等奖29项。

今天再来细细盘点一下,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的这29项重大成果。

历届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获奖项目

从总体上看,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得主大部分来自高校单位:除了2005年度获奖者宗保宁、2014年度获奖者刘中民,以及2023年度的吴丰昌、张少华之外,其他获奖者均在高校工作。

具体而言,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独占6项,清华大学5项,北京大学、大连理工大学、中南大学各两项;此外,西北工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中国海洋大学、浙江大学、东南大学、南昌大学、湖南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分别斩获一次该荣誉。可惜的是,理工科实力突出的上海交大、华科等院校却至今未能问鼎这一大奖。

(1)2004年-中南大学

① 主要完成人:黄伯云、熊 翔、易茂中、黄启忠、张红波、邹志强(均为中南大学)

② 成果:高性能炭/炭航空制动材料的制备技术

作为国内材料科学领域的战略科学家,黄伯云率领团队历时20年,研制出的“高性能炭/炭航空制动材料的制备技术”,打破了国外的技术垄断,使中国成为第四个拥有自主生产高性能炭/炭航空制动材料的国家。

(2)2004年-西北工业大学

① 主要完成人:张立同等

② 成果:耐高温长寿命抗氧化陶瓷基复合材料应用技术

张立同是国内著名航空航天材料专家,长期从事大型空间站用陶瓷基复合材料研究。耐高温长寿命抗氧化陶瓷基复合材料应用技术的研发,使我国研制更新一代的航空航天器具备材料基础。

(3)2005年-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

① 主要完成人:宗保宁、闵恩泽、慕旭宏、孟祥堃、张晓昕、朱泽华(均为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

② 成果:非晶态合金催化剂和磁稳定床反应工艺的创新与集成

宗保宁等石化科技工作者历经二十年研究,开发了“非晶态合金催化剂和磁稳定床反应工艺的创新与集成”技术,成功突破了在世界化工领域沿用了80多年的传统催化剂材料和反应技术,推动了世界化学工业技术的跨越式进步。

(4)2006年-哈尔滨工业大学

① 主要完成人:谭久彬等

② 成果:超精密特种形状测量技术与装置

谭久彬带领团队经过18年的努力所完成的超精密测量与仪器技术,推动力超精密零部件和超精密装备的制造问题的解决,极大提升了先进装备制造技术领域的实验能力和加工测量一体化技术水平。

(5)2007年-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① 主要完成人:房建成等

② 成果:卫星新型姿控储能两用飞轮技术

房建成带领团队经过十多年攻关,在国内开辟了航天器姿态控制磁悬浮惯性执行机构的新技术方向,为我国各类高精度长寿命遥感卫星和大型航天器姿态控制惯性执行机构由机械轴承飞轮向磁悬浮飞轮的跨代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6)2008年-大连理工大学

① 主要完成人:郭东明(大连理工大学),贾振元(大连理工大学),康仁科(大连理工大学),王永青(大连理工大学),盛贤君(大连理工大学),余慧龙(航天科工集团二院25所)

② 成果:硬脆材料复杂曲面天线罩精密制造技术与装备

郭东明教授带领团队攻坚多年,在无任何国内外参考的情况下成功研制出“硬脆材料复杂曲面零件精密制造技术与装备”,成果全部获得应用,解决了国内具有高性能要求的石英陶瓷类硬脆材料复杂曲面零件的制造难题。

(7)2008年-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① 主要完成人:张广军(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江洁(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魏新国(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樊巧云(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张晓敏(航天东方红卫星有限公司),刘付成(航天科技集团八院812所)

② 成果:小型高精度CMOS天体敏感器技术

这是一项军民两用技术,该成果发明了天体敏感器量值传递新方法和新装置,为实现我国航天器小型化、高精度自主运行提供了重要技术途径与更新换代产品。

(8)2008年-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① 主要完成人:徐惠彬等

② 成果:宽温域和耐腐蚀巨磁致伸缩材料及其应用

徐惠彬和团队经过十余年的深入研究,研制成功了宽温域和耐腐蚀两种四元合金体系的特种巨磁致伸缩材料,突破了高活性、易挥发、多组元复杂体系特种巨磁致伸缩材料制备专利技术,以及多种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纳米级高精度巨磁致伸缩特种器件,在航空、航天、航海等领域将有重大作用。

(9)2009年-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① 主要完成人:张军(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朱衍波(民航数据通信有限责任公司)、薛瑞(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吕小平(民航数据通信有限责任公司)、蔡开泉(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张学军(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② 成果:空地协同的民航空域监视新技术及装备

张军和团队发明了用于飞机自主定位的地基区域完好性监测方法及装置,以及基于多元融合的实时可信监视方法及装置,解决了密集飞行区域空域安全动态评估的难题;同时,该成果研发了面向飞行服务的综合态势增强监视方法及装置,实现了空中交通态势信息的实时共享。

(10)2009年-中国海洋大学

① 主要完成人:管华诗、于广利、于文功、李英霞、耿美玉、毛文君(均为中国海洋大学)

② 成果:海洋特征寡糖的制备技术(糖库构建)与应用开发

海洋药物学家管华诗院士带领团队,长期致力于海洋特征寡糖关键制备技术与方法及海洋药物开发领域的研究,构建了国内外第一个海洋糖库,为我国海洋制药业的兴起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1)2011年-东南大学

① 主要完成人:尤肖虎(东南大学),高西奇(东南大学),赵春明(东南大学),潘志文(东南大学),孙立新(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罗毅(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② 成果:宽带移动通信容量逼近传输技术及产业化应用

尤肖虎院士和团队在国际上率先开展了宽带多天线MIMO信道条件下的容量逼近技术研究,并率先将其推向工程实践和产业化应用,系统地解决了频谱效率提升10倍的关键技术问题。

(12)2011年-清华大学

① 主要完成人:邱勇(清华大学),段炼(清华大学),王立铎(清华大学),张德强(清华大学),高裕弟(昆山维信诺显示技术有限公司),李银奎(北京维信诺科技有限公司)

② 成果:有机发光显示材料、器件与工艺集成技术和应用

邱勇院士带领团队突破了OLED(有机发光显示器)长寿命、高效率、高精密制造的技术难题,自主设计并建造了国内首条 OLED 大规模生产线,产品可应用于航天和国防等领域。

(13)2012年-清华大学

① 主要完成人:戴琼海(清华大学),季向阳(清华大学),刘烨斌(清华大学),曹汛(清华大学),戈张(深圳超多维光电子有限公司),杨艺(北京凌云光视数字图像技术有限公司)

② 成果:立体视频重建与显示技术及装置

戴琼海和团队率先利用视角-光照协同立体视频三维建模方法,攻克了立体视频合成重建、平面视频立体重建与裸眼显示等核心技术,成功研制了“清立方”立体视频芯片、采集与重建装置和宽视场裸眼显示系统。

(14)2012年-清华大学

① 主要完成人:聂建国(清华大学),樊健生(清华大学),陶慕轩(清华大学),张振学(天津城建设计院),温凌燕(清华大学),卜凡民(清华大学)

② 成果:大跨建筑钢-混凝土组合结构新技术及其应用

聂建国教授和团队针对传统大跨重载结构的问题,发明了新型大跨组合楼盖结构、组合转换结构及其相关核心技术,并通过系列研究成功攻克了这些新型结构的空间受力机理、优化构造形式、负弯矩区混凝土板抗裂等关键技术难题。

(15)2013年-清华大学

① 主要完成人:张建民(清华大学),张嘎(清华大学),胡黎明(清华大学),侯文峻(清华大学),冯大阔(清华大学),张雷(清华大学)

② 成果:大型结构与土体接触面力学试验系统研制及应用

张建民教授和团队研发了大中小型成套接触面力学试验设备、数值模拟技术、精密测试技术和试验成果数据库等四方面的系统成果,提出了五项技术发明,已应用于高铁、高坝、港航、地铁、海上风电等国内外大型工程,为接触面力学行为的测评提供了基础性技术平台。

(16)2014年-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① 主要完成人:刘中民(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刘昱(中石化洛阳工程有限公司),吕志辉(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陈俊武(中石化洛阳工程有限公司),袁知中(新兴能源科技有限公司),齐越(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② 成果:甲醇制取低碳烯烃(DMTO)技术

刘中民和团队的“甲醇制取低碳烯烃(DMTO)技术”,开拓了一条新的乙烯原料路线,是新型煤化工技术的重大突破,而且也是对传统以石油为主要原料的石化产业的一场创新性的革命。

(17)2015年-南昌大学

① 主要完成人:江风益(南昌大学),刘军林(南昌大学),王 立(南昌大学),孙 钱(晶能光电(江西)有限公司),熊传兵(南昌大学),王 敏(中节能晶和照明有限公司)

② 成果:硅衬底高光效GaN基蓝色发光二极管

江风益院士和团队经过近10年的技术攻关和生产实践,发明全球第三条LED照明技术路线并加以完善,冲破了国外的专利束缚,具有完整的自主知识产权,产品在市场上形成独特的优势,极大地提升了我国LED技术在全球的竞争力。

(18)2016年-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① 主要完成人:宫声凯

② 成果:高温/超高温涂层材料技术与装备

宫声凯与团队一起,针对我国航空发动机发展对叶片热障涂层的迫切需求,成功研制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涂层制备关键设备,在我国高性能航空发动机上获得批产应用,极大地保障了航空发动机叶片的长寿命和高可靠性。

(19)2017年-浙江大学

① 主要完成人:高翔(浙江大学),吴国潮(浙江省能源集团有限公司),朱松强(浙江省能源集团有限公司),郑成航(浙江大学),胡达清(浙江天地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岑可法(浙江大学)

② 成果:燃煤机组超低排放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

高翔等科学家历经近20年自主创新研发,突破了燃煤机组超低排放关键技术,快速过滤煤炭在燃烧过程中牌排放的二氧化硫等5种污染物,对破解我国燃煤污染的挑战具有重要意义。

(20)2017年-大连理工大学

① 主要完成人:贾振元(大连理工大学),高航(大连理工大学),王福吉(大连理工大学),鲍永杰(大连理工大学),李兰柱(航天材料及工艺研究所),刘建波(哈尔滨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② 成果:高性能碳纤维复合材料构件高质高效加工技术与装备

贾振元带领团队经过多年攻关,成功解决了碳纤维复合材料构件高质高效加工的技术难题,推动我国碳纤维复合材料构件加工技术水平进入国际前沿水平。

(21)2018年-北京大学

① 主要完成人:梅宏(北京大学),黄罡(北京大学),张颖(北京因特睿软件有限公司),刘譞哲(北京大学),郭耀(北京大学),熊英飞(北京大学)

② 成果:云-端融合系统的资源反射机制及高效互操作技术

梅宏院士带领团队,经过长期探索和实践研究,创造性地提出颠覆式的数据互操作技术途径——“黑盒”思路,发明了通过系统客户端外部监测与控制实现业务数据和功能高效互操作的完整技术和平台,消除了系统源码、原开发团队、数据库表等“白盒”依赖,大大提升了信息孤岛的开放效率。

(22)2018年-中南大学

① 主要完成人:何继善(中南大学),李帝铨(中南大学),蒋奇云(中南大学),凌帆(湖南继善高科技有限公司),李建华(湖南继善高科技有限公司),尹文斌(湖南继善高科技有限公司)

② 成果:大深度高精度广域电磁勘探技术与装备

何继善院士经过二十年的研究,成功打破了西方在大深度高精度广域电磁勘探技术领域的垄断,使我国在电磁探测装备的研发上和应用上,实现了由仿制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地研制的根本性转变。

(23)2019年-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① 主要完成人:张军(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史晓锋(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苏维(中国民用航空飞行校验中心)、何锋(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李小强(北京天华航宇科技有限公司)

② 成果:复杂机场高精度飞行校验技术及装备

张军院士带领团队深入开展机载高精度飞行校验技术的研发,突破了校验信号特征的精细探测、空管设施性能的准信验判等关键技术,发明了新型高精度飞行校验系统,在中国民航机场,尤其是高高原等复杂机场的飞行校验得到广泛应用,保障了机场的如期开航和安全运行。

(24)2020年-北京大学

① 主要完成人:高文(北京大学) 、马思伟(北京大学) 、王荣刚(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

王苫社(北京大学) 、周建同(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王稷(上海海思技术有限公司)

② 成果:超高清视频多态基元编解码关键技术

高文教授和团队成功攻克超高清视频多态基元编解码关键技术,将超高清视频数据进行大幅压缩编码,通过网络传输到用户终端,再解码还原清晰度。该成果突破了传统视频编码和计算框架,形成了完全自主的编解码技术体系,与5G技术结合将引发航天探测、智慧医疗、精密仪器制造等产业变革。

(25)2023年-清华大学

① 主要完成人:路新春 、雒建斌 、王同庆 、赵德文 、何永勇 、刘宇宏(均为清华大学)

② 成果:集成电路化学机械抛光关键技术与装备

由清华大学路新春教授领导的团队通过技术创新解决了CMP核心“卡脖子”难题,形成自主技术体系,在集成电路装备成功实现整机全面应用与产业化,由此打破了国际巨头在此领域数十年的垄断。

(26)2023年-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

① 主要完成人:吴丰昌(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 、胡清(南方科技大学) 、席北斗(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 、吴明红(上海大学) 、张列宇(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 、徐祖信(同济大学)

② 成果:京津冀地下水污染防治关键技术与应用

该研究成果聚焦京津冀重点区域地下水的污染成因和来源,研究成果渗透到了整个地下水污染防治工作当中,极大提升了地下水环境的监测手段和监管能力,为水环境管理和水污染治理作出了重大贡献。

(27)2023年-湖南大学

① 主要完成人:陈政清(湖南大学) 、华旭刚(湖南大学) 、杨国来(南京理工大学) 、何旭辉(中南大学)、陈谨林(湖南省潇振工程科技有限公司) 、周帅(中国建筑第五工程局有限公司)

② 成果:永磁电涡流阻尼减振缓冲耗能新技术研发与应用

陈政清院士带领跨学科团队,历经16年努力研发出“国内首创的”永磁电涡流阻尼减振缓冲耗能新技术,从根本上改变了电涡流阻尼难以用于大型结构减振的状态,被国际同行誉为“耗能减震领域的革命性突破”。

(28)2023年-中国石油集团东方地球物理勘探有限责任公司

① 主要完成人:张少华、张慕刚、何永清、夏颖、陶春峰、马磊(均为中国石油集团东方地球物理勘探有限责任公司)

② 成果:陆上宽频宽方位高密度地震勘探关键技术与装备

由张少华等人带领团队自主研发的“两宽一高”全新一代陆上地震勘探技术,实现的陆上宽频宽方位高密度地震勘探关键技术装备为全球首创,具有极高的技术和应用价值。

(29)2023年-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① 主要完成人:鞠杨(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王凯(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张茹(四川大学)、朱建波(深圳大学)、赵毅鑫(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舒龙勇(煤炭科学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② 成果:深部能源开发岩体应力场透明解析技术及应用

该项目针对深部能源开发岩体工程灾害防治问题,发明了岩体结构及应力场透明解析技术,推动了国内岩体工程灾害防治靶向治理与源头防控技术的发展,其成果可广泛应用于国家大型能源企业及重大工程建设。

这29项成果,每一项都是重大的技术突破,具有深远的应用价值。未来我们的科学家还将创造出怎样“石破天惊”的技术发明,我们都在翘首以待。

3 阅读:2249
评论列表
  • 2024-07-11 14:41

    除了北京就数长沙最多了,对得起国家的投入,广东的那些大学隐身了[笑着哭]

  • 2024-09-10 09:41

    闲得蛋疼

  • 2024-07-31 14:20

    都散了吧,现在报奖全是关系。[汗]

    用户16xxx39 回复:
    这么夸张吗
  • 2024-08-02 13:51

    不看广告看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