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您更好的阅读互动体验,为了您能够及时看到更多内容,点个“关注”我会每天为您更新更多精彩故事、分享不一样的精彩瞬间。
战乱童年,艺术启蒙1931 年,王扶林出生在江苏镇江,那是一个战火纷飞的年代。1937 年,日本侵略者逼近镇江,年仅 6 岁的王扶林跟着家人踏上了逃难之路,最终来到上海。在上海,他们定居在影剧院附近,仿佛命运特意为他开启了一扇艺术之门。
每天清晨,王扶林总是被影剧院演员排练的声音唤醒。那些悠扬的曲调、生动的表演,如磁石般吸引着他。他常常溜进影剧院,沉浸在话剧、戏曲的世界里。虽然只是个孩子,但他学会了哼小曲,还对弹奏产生了兴趣。
上海在当时是中国的文化中心之一,影剧院众多,艺术氛围浓厚。这里就像一个巨大的艺术宝库,为王扶林的艺术启蒙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他如饥似渴地汲取着艺术的养分,虽然只是学到一些皮毛本事,但这些经历却在他心中种下了艺术的种子。
他会翻到墙上看影剧院的表演,眼睛里闪烁着好奇与兴奋。他也深知自己只是个旁观者,渴望有一天能真正走进这个艺术的殿堂。在那个战乱的年代,生活充满了不确定性,但王扶林心中的艺术之火却从未熄灭。
报考戏剧学校在成长的过程中,王扶林对知识的渴望愈发强烈。他偏科严重,数理化成绩不佳,这使得他无缘心仪的外语院校。
恰逢上海解放,上海市立戏剧专科学校从全国扩招学生,这仿佛是命运为他打开的另一扇窗。王扶林决定去搏一搏,他怀揣着对艺术的憧憬和对未来的迷茫,踏入了报考戏剧学校的征程。
经过一番努力,王扶林最终迈进了戏剧学院的大门。入学后,他本以为能在舞台上游刃有余地表演,展现自己的风采。可现实却给了他沉重的一击,他发现舞台表演与自己想象中的完全不同。
一穿上戏服,站到舞台上,他就紧张得浑身发抖,大脑一片空白。在班级排演话剧时,他不是撞倒道具树,就是踹穿布做的墙壁,状况百出。这让他深感自己天生就不是当演员的料。
从剧务到导演面对自己在表演上的不足,王扶林没有自暴自弃。他自愿转到幕后当剧务,开始了另一种艺术探索。
在剧务的岗位上,他兢兢业业,帮忙布置舞台背景,去各种商店淘道具,站在台边拉幕布,还负责给同学们打饭。他以这种方式近距离听取老师的指导,努力提升自己对戏剧的理解。
毕业后,王扶林被分配到中央广播局。在这里,他成为了一名广播演员。但他对这个职业并不满意,心中始终怀揣着对导演工作的向往。
经过两年的打磨,他毅然决定转行做导演。初当导演,他便执导出《皇帝的新装》广播剧和我国第一部电视剧《党救活了他》。这两部作品的成功,让他在导演之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导演生涯的崛起王扶林执导的儿童广播剧《五个杏儿》《青蛙公主》等,以其生动的剧情和精彩的演绎,受到了听众的广泛好评。这些儿童广播剧不仅为孩子们带来了欢乐,也让王扶林的导演才华初露锋芒。
而我国第一部电视剧《党救活了他》的播出,更是引起了巨大的轰动。这部作品以其深刻的主题和精湛的制作,赢得了业界的高度赞誉。王扶林凭借这些早期作品,在导演界崭露头角,为他日后的辉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年轻时的王扶林)
执导 “笑的晚会”王扶林执导背景电视台的 “笑的晚会” 时,敏锐地察觉到节目形式的古板。当时社会处于改革开放初期,人们的思想逐渐开放,对娱乐方式的需求也在发生变化。
王扶林结合当时社会的新潮娱乐方式,大胆地将节目改造为互动式的茶座场景。演播厅里摆上了五六张大圆桌,演员既是表演者也是剧场的观众,这种新颖的形式活跃了现场的气氛,增加了互动感。
晚会节目内容丰富多样,不仅有相声,还增加了小品、独角戏、笑话和洋相等喜剧形式。马季和郭全宝表演的第一个节目《笑一笑》,让观众捧腹大笑;
游本昌表演的诙谐魔术《两个手指头》,更是成为晚会的一段轶事;侯宝林和郭启儒表演的相声《四大须生》、谢添表演的小品《变脸》等十多个节目依次登场。
最后一个节目群口相声《诸葛亮请客》,虽然因荒诞剧的表演方法引发了争议,但也让观众看到了晚会的创新与大胆。
这场 “笑的晚会” 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反响,据统计当时收看这台晚会的观众人数仅次于第 26 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决赛转播。王扶林的这次创新,为中国电视文艺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名著改编的传奇20 世纪 70 年代末,王扶林被派往英国考察电视节目制作。在英国,他惊讶地看到当地将文学名著成功拍成电视剧,这犹如一道闪电击中了他的内心。
他不禁想到:“莎士比亚的作品可以拍,我们为什么不能让中国古典作品见诸荧屏呢?” 这个想法如同一颗种子,在他心中迅速生根发芽。
回国后,这个念头始终萦绕在他脑海,他迫切地希望将中国的文学瑰宝搬上电视荧幕。终于,机会来了。
1982 年,中央电视台领导询问他可以拍什么电视剧时,王扶林毫不犹豫地说出了《红楼梦》。这个提议被采纳后,他仿佛看到了自己即将开启一段伟大的艺术征程。
艰难拍摄《红楼梦》决定拍摄《红楼梦》,这可不是一条平坦的道路,而是充满了荆棘与挑战。首先是选角难题,王扶林决定在全国范围内海选演员,他要找到最符合角色气质的人。
这一决定震惊了很多人,业内人士纷纷质疑,认为没有明星的号召力,很难成功。但王扶林坚持自己的想法,他认为演员是否符合角色气质才是关键,不能搞 “名牌主义”。
从筛选报名信,到面试,再到培训,王扶林事必躬亲。他申请了 10 万元经费,举办了两期共 60 多天的培训班。
60 名来自全国各地的学员,大部分名不见经传,有的甚至从未演过戏。他们在培训班里学习表演、研读原著,为塑造经典角色努力着。
在这个艰难的过程中,王扶林的妻子王芝芙给予了他极大的支持。王芝芙是中央人民广播电视台的高级编辑,她深知丈夫的梦想,不仅包揽了家务,还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帮助王扶林挑选配音演员,甚至参与到剧本的讨论中。
王扶林常常工作到深夜,王芝芙总是为他留一盏灯,准备一杯热茶。她就像一颗温柔的星辰,照亮着王扶林前行的道路。
拍摄《红楼梦》的三年里,王扶林犹如一个执着的工匠,贴着原著的纹路,对作品精雕细琢。每个细节他都不放过,力求还原小说原貌。有一次搭建荣国府的景,府门前牌楼上写着 “荣宁街”。
搭完景后,剧组请红学家们过来把关,红学家们一眼就指出错误,应该是 “宁荣街”。这件小事让王扶林深刻认识到,没有红学家的把关,就可能留下遗憾。
历经重重困难,87 版《红楼梦》终于呈现在观众面前。这部电视剧一经播出,便引发了全民追剧热潮。红学家周汝昌先生称赞说 “首尾全龙第一功”,冯其庸先生认为它是对小说 “有史以来最大的普及”,至今已重播 1500 多次,成为几代观众心中无可取代的经典。
巅峰之作《三国演义》20 世纪 90 年代,中国的影视行业继续蓬勃发展,对历史题材的作品关注度持续升高。在这样的背景下,《三国演义》的拍摄被提上日程。
这部鸿篇巨制的筹备工作可谓浩大而艰巨。剧组汇聚了国内顶尖的人才,除了总导演王扶林之外,还有蔡晓晴、张绍林、孙光明、张中一、沈好放五位优秀的分部导演。他们组建了强大的导演阵容,为《三国演义》的高质量制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编剧团队也毫不逊色,由杜家福、朱晓平、刘树生、叶式生、李一波和周锴等六位中青年作者组成。他们历经半年、几易其稿,把 120 回的小说原著改编成了 80 集的电视剧剧本。每一个情节、每一句台词都经过反复斟酌,力求忠实还原原著的精髓。
选角更是一场艰难的战役。《三国演义》里光有名有姓的人物就 400 多个,为了找到最符合角色形象的演员,导演组走遍了国内几乎所有的电影厂、剧团、专业院校,面试过的演员多达一千多人。
王扶林亲自定下两条选角规矩:不管角色大小,定演员都得六个导演一致点头才行;剧组选演员,不看名气和资历,只看合不合适。
在资金方面,《三国演义》获得了充足的支持。当年总共耗资 1.7 亿元,其中,1 亿元用于搭建场景,剩下的 8000 万用于日常拍摄和开销。
剧组不惜重金打造了逼真的古代战场、宏伟的宫殿城池。光是 4000 个士兵的服装,光款式就有 1000 多种,头盔 1 万多件,加上刀矛盾牌等兵器 8 万,仅仅这些道具就快 10 万件,比好莱坞电影厂的道具都多几万件。
作品成就与影响《三国演义》播出后,犹如一颗重磅炸弹,在国内外影视界引发了巨大的轰动。
在国内,该剧获得了第 15 届中国电视剧飞天奖长篇电视剧一等奖、第 13 届大众电视金鹰奖最佳长篇电视连续剧奖、1994 年第四届五个一工程奖等众多荣誉。
全国收视率高达 46.7%,成为了家喻户晓的经典之作。观众们被剧中精彩的剧情、精湛的表演和宏大的场面所震撼。
在国外,《三国演义》同样备受瞩目。在日本,三国文化的影响力极大,三国题材的漫画能卖出 700 万册,电影票房不俗,游戏从不缺玩家买单。
走在日本的大街上,随便拉一个人出来,都能给你讲一段三国故事。韩国也不例外,小学生读图画版《三国演义》,中学生读文字版,大学生课堂上也常以《三国演义》为案例。
泰国更是随着 94 版《三国演义》电视剧的播出,掀起一阵三国热潮,各大报刊刊登剧照,国王的叔叔亲自讲解三国历史。
《三国演义》还被 50 多家出版社翻译出版,累积销量上亿。在世界范围内,它让各国观众领略到了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和独特的艺术魅力。这部作品不仅是一部电视剧,更是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一张亮丽名片。
王芝芙的陪伴与贡献王扶林与王芝芙的爱情,宛如影视圈中的一段传奇佳话。他们的相识充满了缘分,王芝芙是王扶林领导的女儿,两人初次相见便互生情愫。他们对于艺术有着独到的见解,共同的热爱让他们的心紧紧相连。
婚后的王芝芙,将家里打理得井井有条。她不仅是王扶林生活中的贤内助,更是他事业上的得力助手。在王扶林执导遇到瓶颈时,她总能给出宝贵的建议。
当王扶林决定拍摄《红楼梦》时,她全力支持,利用自己在中央人民广播电视台高级编辑的身份,为剧组挑选配音演员。她的眼光独到,挑选的配音演员为《红楼梦》增色不少。
在拍摄过程中,王芝芙深知丈夫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她不仅包揽了家务,让王扶林没有后顾之忧,还时常陪伴在他身边,给予他精神上的支持。
她就像一盏温暖的明灯,照亮着王扶林前行的道路。王扶林也常常感慨,没有王芝芙的支持,他可能无法完成《红楼梦》这样的经典之作。
妻子离世后的坚守命运总是充满了变数。1988 年,王芝芙身患重病离世,这对王扶林来说是一个沉重的打击。王扶林仿佛一下子失去了生活的重心,他整日抱着妻子的画像痛哭,陷入了深深的悲痛之中。
面对妻子的离世,王扶林一蹶不振。但他想到了年幼的儿子王小京,他知道自己不能就这样沉沦下去。在儿子的陪伴下,王扶林逐渐走出了阴霾。他决定用余生去坚守对妻子的爱,独守 36 年,不再对任何人动过心。
王小京在成长过程中,深受父母的影响。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北京大学,毕业后继承父业成为一名导演。他深知父亲的不易,一直照顾着年迈的父亲王扶林。王小京在导演之路上也不断努力,他的作品展现出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我爱我家》总摄影师王小京
王扶林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在事业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拍摄出了《红楼梦》和《三国演义》这样的经典之作。在爱情上,他坚守对妻子的承诺,独守 36 年。如今,儿子王小京成为了他的骄傲,他们的故事激励着后人,让人们看到了爱情的坚守与传承的力量。
对此,您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下您的看法!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