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临川
编辑|t
引言1931年,日本关东军悄悄动手,东北一夜沦陷。可你知道吗,这可不只是占领那么简单!东北这片富饶的土地里,藏着煤矿、钢铁、石油,还有大片耕地和无穷的财富。
短短几年,日本扶植伪满洲国,把资源抓得紧紧的,几乎把东北当成了“后勤仓库”。
可以说,如果当年日本没有这一步,未必敢全面侵华!
要知道,即便是从如今的面积来看,日本仅有37.8万平方公里,而东北,则有145万平方公里!
一夜之间,关东军掌控东北1931年9月18日夜,日本关东军发动了九一八事变,打着“护侨自保”的旗号一夜之间将沈阳变成了战火纷飞的战场。
第二天早上,整个东北三省的人民惊醒在枪炮声中,发现家门口的关东军已经悄无声息地进驻了。那天晚上关东军的“效率”高得让人咋舌,几乎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接管了沈阳。此后不到三个月,东北三省已经尽数落入日本人之手。
这场“神操作”可不是关东军一时兴起,它背后隐藏着日本人多年的计划。早在日俄战争结束后,日本就在东北埋下了野心的种子。
当年,日本通过《朴茨茅斯条约》攫取了东北南部的控制权,并获得了南满铁路的经营权。表面上,南满铁路是日本的交通“枢纽”,可谁都知道,铁路沿线的驻军是日本在东北的“桥头堡”。
从那时起,日本军方便不断扩充力量,最终形成了关东军这支庞大而精锐的侵略部队。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不仅占领了东北全境,还迅速着手在政治上安插亲日势力。1932年3月,日本“扶植”溥仪在长春成立了伪满洲国,让这位前清小皇帝成了“满洲国”的名义元首。
这一套操作可以说是教科书式的“傀儡政权养成记”。表面上,“满洲国”拥有所谓的“自治权”,可实质上所有关键决策都掌握在日本人手中。溥仪不过是日本扶植的“吉祥物”罢了。
当时,关东军从政务到经济、从军事到文化,全方位控制着伪满洲国。他们把东北打造成了日本扩张的基地,任何事情都打着“满洲国”独立的幌子进行。更有意思的是,日本还特别重视在国际上的“形象”包装,搞出个“独立国家”的架势。
这么一来,关东军不仅可以名正言顺地在满洲活动,甚至打着“平等、亲善”的旗号试图获得国际认可。可实情呢?日本关东军拿着满洲的资源就像是自己家开的超市,进进出出,没有一件是留给东北人的。
日本人靠着这场“神操作”不费一枪一弹就稳稳控制了东北,为了掩人耳目,又把溥仪推到台前当幌子。
这一步奠定了他们在中国的基础,所有接下来的行动都变得顺理成章。可以说,没有九一八事变那晚的“神操作”,日本恐怕还真不敢轻举妄动。
满洲的“宝库”:日本经济野心的温床日本关东军占领东北后,一点都没闲着。东北这块地方,地大物博,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可日本人不止是看上了地盘,他们更看中了这里的矿藏和资源。
说东北是“满洲的宝库”,一点也不夸张。在日本看来,这里煤矿、铁矿、木材丰富,绝对是为他们提供经济支撑的“肥肉”。
1932年,伪满洲国刚一成立,日本就迫不及待地把手伸向了东北的资源。先是控制了交通命脉,成立了“满洲铁路株式会社”,一边打着搞交通的幌子,一边对东北资源全面掠夺
。
其实,这条铁路沿线的煤矿、铁矿、木材业都被“满铁”牢牢掌控着。这家公司名义上是交通公司,实则是日本垄断资本的工具,为日本源源不断地运送资源。
可别小瞧了这些资源,当时的日本工业非常依赖外部供应,而东北的煤炭和铁矿几乎成了日本经济的“血液”。
据统计,1936年,日本从满洲获得的煤炭已占其总进口量的三分之一。这不仅保证了日本的工业生产,更让日本在对外扩张上有了源源不断的支持。
再说说“满洲炭矿公司”,这个公司由伪满洲国和“满铁”折半投资,可是在运作上却几乎被日本全面操控。
到1940年,“满炭”公司的资本已经翻了十几倍。到后来,日本的石油、轻金属、铁、油页岩甚至铝矿都成了他们攫取的对象。这样的经济掠夺模式,让日本在中国东北几乎建立了一个“经济基地”。
这种疯狂掠夺给东北百姓带来了巨大痛苦,不少农民为了躲避日伪的“资源征集”,不得不舍弃家园。
关东军还推行所谓的“农产品公卖制度”,强行让农民交粮,东北的百姓为此饱受压迫。而日本人在这一套资源“攫取计划”上不仅没心软,还把这些“战利品”转运回国,进一步充实了他们的军工生产。
可以说,日本人从东北得到的经济“补给”不仅为他们提供了兵工原料,还让他们在经济上有了打持久战的底气。没有东北这个宝库的支撑,日本根本无法支撑接下来的侵华战役。
移民和掠地:日本的长远殖民计划说完了资源,再说说日本的“人力”计划。关东军一占领东北,立刻着手推行一项“移民计划”。他们的野心不仅仅在于抢资源,还要“人口掠夺”。
从1932年起,日本开始推行“移民屯垦”政策,把大量日本人安置到东北,打着“开拓移民”的旗号,把东北的土地大肆兼并,变成日籍移民的农业基地。
其实日本人对东北的土地可谓觊觎已久。他们通过成立所谓“东亚劝业公司”,以极低的价格或强制手段获取东北的大片土地。
每亩熟地只象征性地支付少量金钱,就这样,东北的土地慢慢被日本人“巧取豪夺”地收入囊中。更荒唐的是,他们还鼓励日本农民携带家眷移居到东北,让日本“移民屯垦”迅速扩张,到1945年,迁入东北的日本人口已达到几十万人。
这些日本移民进入东北后,成立了“日本人村庄”,农业生产几乎不受任何限制。与之形成对比的是东北的本地农民,不仅土地被强行占用,还得忍受日伪的剥削和压榨。
东北原本富饶的土地在日本移民的掌控下,成了为日本本土输送粮食的“仓库”。
同时,关东军还大肆推行“日货倾销”和“控制市场”的政策,大量廉价日货涌入东北市场,几乎垄断了当地经济。
这种经济“入侵”让东北的本地工商业者几乎无路可走,东北经济在殖民化过程中遭受了毁灭性打击。再加上日伪推行的苛税和强征,普通百姓的生活更加艰难,经济被彻底掏空。
日本人在东北的经济收割远非一朝一夕,而是精心布局的结果。通过资源掠夺和“移民计划”,他们将东北彻底殖民化,为全面侵华战争建立了“后方基地”。
可以说,东北成为了日本军国主义的“补给站”,为后来的战争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支持。
日本占领东北后,不仅得到了丰富的资源和经济支援,还进一步巩固了他们的侵华野心。
东北的“经济丰收”让日本获得了自信,认为自己可以借助这块宝地推进侵略的步伐。而最终,这场侵略不仅给中国带来了深重灾难,也让日本在战争结束后尝到了失败的苦果。
参考资料
抗日战争研究︱高士华:日本关东军是怎么来到中国东北的?高士华2019-01-31
中东铁路事件_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