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我家的电子血压计怎么显示我血压高达180/110mmHg,可一到医院测,却是正常的135/85mmHg,这到底是哪里出问题了?”
小李边说边把手中的电子血压计递给医生。
他满脸写着疑惑与担忧,生怕家里的“健康小助手”在关键时刻掉了链子。
像小李这样因为家用血压计数值波动不准而烦恼的患者并不少见。
电子血压计是否可靠?2008年,《美国高血压期刊》刊登了一项关于家用电子血压计的研究。
这项实验在120位志愿者中展开,研究人员将家用电子血压计与医院常用的水银血压计进行对比。
发现70%的电子血压计测量误差在±5mmHg以内,符合医学标准,但有30%的设备误差达到了±10mmHg以上。
这意味着,如果你随手买了一个便宜的电子血压计,而它不在那70%里,你测量的结果可能已经不再准确了。
类似研究在2016年的《英国医学杂志》上也有报道。
那次实验特别强调,未经过认证的电子血压计(比如没有“ESH”或“BHS”认证)的测量准确率只有65%,远低于通过认证的产品。
实验建议消费者购买血压计时一定要认准国际认证标志。
挑选合适的家用血压计市场上血压计品牌琳琅满目,价格从几十元到上千元不等。
怎么挑选靠谱的设备?这里有两个关键点:
注意认证标志购买血压计时,请认准包装上的“计量器具许可证标志”和“型式批准标记”。
它们是产品经过严格检测的证明,相当于设备的“身份证”。
在欧洲或北美销售的血压计,通常还会有ESH、BHS或AAMI认证的标志,这些认证代表产品在精准性、耐用性方面都达到了行业标准。
避免过于廉价的设备2016年的研究中,未经过认证的廉价血压计测量误差较大。
这些设备常采用低成本的传感器,虽然能显示一个数字,但精准性堪忧。
花多一点预算选购高质量设备,能大大提高血压监测的可靠性。
小李听完医生的解释,赶紧掏出自己的血压计查看,结果发现自己的设备并没有这些标志。
他有些懊恼:“早知道选的时候就看仔细点!”
很多人发现自己早上测血压正常,晚上却高得离谱,或者每次去医院测的血压值比家里的低。
这是因为血压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它会随时波动。
而这种波动,和测量的时机以及外界环境密切相关。
选择正确的测量时机
血压在一天内会随着身体状态的变化而上下波动。
通常,清晨是血压的“高峰时段”,医学上称为“晨峰现象”。
这时候身体刚刚醒来,血管壁的弹性较差,血压容易偏高。
因此,建议每天清晨起床后、排尿后,安静休息五分钟,再测量血压。
晚上测量最好选在睡前,并尽量保持平静的心情。
避免干扰因素刚运动、喝酒、吸烟或情绪激动时测量的血压可能会偏高。
这是因为这些行为会刺激心脏泵血,导致瞬时血压波动。
研究表明,剧烈运动后测量的血压比静息状态下平均高出20mmHg。
正确操作的重要性测量时的姿势和环境也会影响血压计的准确性。正确的测量方法包括:
坐姿测量,手臂与心脏保持同一水平。
双脚平放,背部靠在椅背上,避免交叉双腿。
袖带松紧适中,缠绕位置应在肘部以上2-3厘米处。
医生打趣地问小李:“你测血压的时候是不是跷着二郎腿,顺便刷手机?”
小李一脸尴尬地点点头:“对啊,难道这样也有影响?”
答案是肯定的,腿部交叉会压迫血管,导致血压读数偏高。
验证和校准血压计小李还有一个疑问:“我怎么知道我的血压计准不准?”这时候,医生给他支了几个简单又实用的办法:
对比医院测量值最直接的方法是把家用血压计带到医院,用它和水银血压计进行对比。
正常情况下,两者的误差应在±5mmHg以内。
如果误差超过这个范围,就说明设备的准确性可能存在问题。
用水银血压计验证如果家中还有一台水银血压计,可以用交替测量的方法进行验证:先用电子血压计测一次血压,两分钟后用水银血压计测第二次,再隔两分钟用电子血压计测第三次。
对比这三组数据,如果电子血压计与水银血压计的平均值误差在5mmHg以内,说明设备可以继续使用。
定期校准设备即使是高质量的电子血压计,也需要定期校准。
建议每年送到质监局、厂家售后或医院进行一次专业校验,以确保设备始终处于最佳状态
血压管理的科学观念血压计本身只是一个工具,重要的是我们如何解读它的数值。
医生提醒道,不要因为一次异常数值就惊慌失措。
血压的变化是动态的,单次测量的结果不能说明全部问题。
长期监测更重要如果发现血压波动较大,建议记录一段时间的数据,寻找规律。
例如每天早晚各测一次,连续一周,计算平均值,这样可以更准确地反映你的血压水平。
健康生活方式不可忽视除了监测血压,日常的健康习惯同样重要。
控制体重、坚持适量运动、均衡饮食、保持心情放松,都是维持正常血压的关键。
研究表明,坚持健康生活方式可以降低血压5-10mmHg,对于轻度高血压患者甚至可以完全避免药物干预。
小李走出诊室时,似乎松了一口气。
他决定换一台经过认证的血压计,并承诺按照医生的建议,正确使用和定期校准设备。
你家的电子血压计准不准?不妨拿起它,看看有没有认证标志,是否超过了一年的校准期限。
如果发现测量值异常,也不要慌张,试试对比验证或咨询专业医生。
健康管理是一场长跑,关键在于科学和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