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感人的清明诗,一眼就惊艳了的空灵诗词!

隐书读 2025-04-05 12:40:35

清明节,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等,在每年4月4日至6日之间,是祭祀、祭祖和扫墓的节日。清明节源自上古时代的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自然节气点,也是传统节日。

让我们通过古人写清明的诗词中了解古人对亲人的怀念之情。

清明日——李建勋

他皆携酒寻芳去,我独关门好静眠

唯有杨花似相觅,因风时复到床前

此诗通过对比他人寻芳饮酒与自己闭门静眠,表现出诗人与众不同的生活态度和心境。杨花随风飘到床前,仿佛是来寻觅诗人,以景衬情,更显静谧与孤寂。

这首诗让人感受到在清明这个热闹的节日里,诗人选择了一种安静独处的方式来度过,或许是在喧嚣中寻求内心的宁静,亦或是有着别样的思绪不愿被打扰。

清明日园林寄友人

贾岛

今日清明节,园林胜事偏。晴风吹柳絮,新火起厨烟。杜若芳洲翠,山樱野径然。年年当此节,底事负归田。

诗中描绘了清明园林中的美好景象,晴风柳絮、新火厨烟、芳洲翠草、野径山樱,充满生机。尾联则流露出诗人对归田生活的向往。

此诗让人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体会到诗人对自然、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以及对当下生活状态的反思。

清明后登城眺望

刘长卿

风景清明后,云山睥睨前。百花如旧日,万井出新烟。草色无空地,江流合远天。长安在何处,遥指夕阳边。

刘长卿先写清明后登城所见的明媚春光,百花盛开、新烟袅袅、草色葱茏、江流接天。但最后笔锋一转,询问长安在何处,遥指夕阳边,透露出诗人对长安的思念和自身仕途坎坷的怅惘。

诗人既让人感受到春天的美好,又能体会到诗人内心深处的忧愁和对远方的牵挂。

郊行即事

程颢

芳原绿野恣行时,春入遥山碧四围。兴逐乱红穿柳巷,困临流水坐苔矶。莫辞盏酒十分劝,只恐风花一片飞。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

本诗描绘了清明时节诗人在郊野游玩的情景,尽情享受春日美景,兴致勃勃地穿梭于花丛柳巷,累了就坐在溪边石矶上休息,劝人不要推辞美酒,珍惜这美好时光。

诗人想传达出一种珍惜春光、享受生活的积极态度,让人感受到在清明时节亲近自然的愉悦。

采桑子·清明上巳西湖好

欧阳修

清明上巳西湖好,满目繁华。争道谁家。绿柳朱轮走钿车。游人日暮相将去,醒醉喧哗。路转堤斜。直到城头总是花。

此词描写了清明时节西湖边繁华热闹的景象,人们争道游玩,车水马龙,日暮时分,游人带着醉意喧闹着离去,而一路上直到城头都是盛开的鲜花。

展现出清明时节人们游春的欢乐场景,让人感受到当时社会的太平和人们生活的闲适。

寒食——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前两句描绘了寒食节时长安城里落花飞舞、杨柳摇曳的迷人春景。后两句通过写宫中传赐蜡烛给近臣,巧妙地讽刺了统治阶层的特权。

既让人欣赏到春日的美景,又能引发对社会现实的思考,感受到诗人对特权阶层的不满和批判。

壬戌清明作

屈大均

朝作轻寒暮作阴,愁中不觉已春深。落花有泪因风雨,啼鸟无情自古今。故国江山徒梦寐,中华人物又销沉。龙蛇四海归无所,寒食年年怆客心。

诗中借景抒情,通过描写清明时节的轻寒、阴云、落花、啼鸟等景象,抒发了诗人对故国的思念和对山河易主、人物消沉的悲痛。

让人深刻体会到诗人在特殊历史时期的家国之痛和身世之悲,感受到其对民族命运的忧虑和无奈。

送陈秀才还沙上省墓

高启

满衣血泪与尘埃,乱后还乡亦可哀

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坟上子孙来

此诗的前两句写陈秀才还乡的凄惨形象,后两句想象清明墓地上的萧条景象,反映了元末战乱后的农村荒凉,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厌恶和对民生疾苦的同情。

这是诗人表达在元末有长达二十余年的战乱,诗人送友人陈秀才回乡扫墓,感时伤乱,写下此诗。

闾门即事

张继

耕夫召募爱楼船,春草青青万项田试上吴门窥郡郭,清明几处有新烟

诗中以“清明几处有新烟”为精妙之句,清明本应处处有新烟,因战乱农民被召去打仗,大片土地荒芜,只有寥寥几处人家燃起新烟,一片凄凉。

此诗创作于战乱时期,当时社会动荡,农民被征入伍,诗人通过描写清明时的景象,反映了战争给社会带来的破坏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这是一首悼亡词,苏轼为悼念原配妻子王弗而写。通过描写梦境和现实,将阴阳两隔的思念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十年生死两茫茫”将时空瞬间拉近,展现出对亡妻的深情。

苏轼的妻子王弗去世后,葬于四川眉山。苏轼在密州任上,距王弗去世已十年,在一个夜晚,他梦到了妻子,醒来后写下了这首词,以寄托对亡妻的思念。

文 隐溪书社

素材来源唐诗宋词集

图来由AI生成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