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战争谜团:关键时刻,邓华和刘亚楼为何双双否定毛主席决策?

静心百年录 2025-01-21 10:37:03

纵观人类社会,从来都是历史造就伟人,而中国历史,则选择了毛主席,毛主席也改变了中国的命运。

毛主席具备政治家的胆识,军事家的韬略,思想家的睿智以及诗人的浪漫和洒脱。然而毛主席一生最成功的成就,无疑是他的军事成绩。

美国前助理国防部长菲利普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毛何止是一位游击战士!他是一位伟大的战略家。在本世纪20年代和30年代初期,他在一系列辉煌的游击作战中,把蒋介石及其国民党政府弄得苦恼不堪……”

毛主席的战略思维和高超的领导艺术对于中国革命的胜利具有关键作用,至今仍有重大的现实意义。然而在解放战争中,邓华和刘亚楼两位大将,却在战事的关键时刻,双双出面否决毛主席的决策。

邓华和刘亚楼为何要这么做呢?他们否决毛主席的关键原因是什么呢?否决后的后果又是如何呢?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揭开谜团。

1948年11月,毛主席为中央军委起草致林总、罗瑞卿等人的电报,提出平津战役的作战方针,毛主席在电报里明确指出:在将平津地区的国民党军分割包围后,首先要攻击的是塘沽和芦台,其次是新保安、唐山、天津等地。

毛主席为何要将塘沽放在首要地位呢?

这跟塘沽的地理位置有关。塘沽位于天津东部,海河入海口北侧,是华北地区重要的海运港口。由于港湾水深,所以即便是冬季,海水也不会结冰,还能停泊大型舰船。

在解放战争时期,塘沽是华北国民党与南京政府联系、接受美援装备及其物资的关键通道,更是国民党海运南撤的唯一海口。

显然,毛主席认为解放军首先攻打塘沽,就可以彻底切断平津国民党军的海上退路,将傅作义集团牢牢控制在华北地区,从而达到一举歼灭的目的。

塘沽的地理位置优越,这点国军自然也是知道的。为了守住塘沽这一关键出海口,国民党军队在此地部署了第17团,下辖第86军、第92军第21师及独立第95师等部,整体人数直逼五万。与此同时,国军也充分利用塘沽地形,构建了极其严密的防御体系。

除了有陆军把守之外,国军还在塘沽周边配置了各种火炮,形成了密集的火力网。此外,国军海军舰队也在塘沽附近海域游弋,随时准备为岸上的陆军提供强大的舰炮火力支援。

如果毛主席的战略如期进行,如果解放军能在第一时间拿下塘沽的话,这就意味着我军彻底切断了对方的海上退路。

为了能顺利拿下塘沽,毛主席以中央军委名义再次致电林彪、罗瑞卿等人:“请令后到三个纵队,全部包围塘沽一点,割断天津、塘沽间以及芦台、塘沽间的联系,向天津、芦台两面构筑坚固阻击阵地,不要分散兵力去其他地方,争取一举歼灭塘沽内的敌人。”

从毛主席的作战部署可以看出,他是想一次性就拿下塘沽这个棘手之地,避免出现敌军从海上逃跑的不可控局面。

几天后,刘亚楼等人向中央军委发来报告,说九纵一个师于16日清晨占领北塘,已向塘沽前进;七纵昨天已经抵达芦台,明日即继续向塘沽方向前进。

从这里可以看出,刘亚楼是肯定毛主席首先攻打塘沽的决定,那么,为何他后来又否决了毛主席的决定呢?我们接着往下看。

12月20日中午,刘亚楼、林总、罗瑞卿给第七纵队司令员邓华、政治委员吴富善发去电报说:“塘沽战役的指挥由你们担任,参加攻击的兵力待敌情弄明白后再决定。”

作战经验的邓华对毛主席的战略思维有一定的学习和了解。所以他明白,想要拿下胜仗,就必须做到未雨绸缪,必须尽早对战场进行详细侦察,他们不能打没有准备的仗。

接受任务后,邓华立刻带兵对塘沽周边地形和国民党防御态势进行了详细侦察。侦察后的结果让他大吃一惊,他发现进攻塘沽的难度不是一星半点,尽管这是毛主席所强调的平津战役最重要的攻击点,但他还是决定将侦察结果告诉林总。

塘沽除了东面濒临渤海,其余三个面均为宽阔的盐滩跟盐碱地,这里地势平坦,几乎没有天然的遮蔽物,这对兵团来说绝对不是一件好事。如果将战争地点设在有铁路的北边,也会被这里众多的河沟影响,再加上国军凭借坚固的工事和强大的火力,他们要想硬拼,恐怕是不行啊!

更严重的是,国民党军队手里掌握着海军优势,他们的兵舰就在海上,指挥部也已经搬到军舰上,一旦路上军队需要救援,他们完全可以出动海军舰队向我方进行攻击,等到那个时候,别说拿下塘沽,恐怕我们军队也要元气大伤啊。

林总收到邓华发来的报告后,经过仔细考虑,他觉得邓华说得句句在理。目前作战形势需要打塘沽,就要开展海滩战斗,但是这场战斗消耗时间长,付出的代价大,最重要的是没有百分之百拿下胜利的把握,如果贸然行动,很可能会造成延长解放天津的后果。

在这份报告中,邓华除了否定毛主席攻打塘沽的决定之外,针对现状,他给出新的解决方案:“根据我们的估计,塘沽为平津敌人唯一退路,如果不打,反而(国军)跑的可能性少,不打塘沽的话,我们仍然有别的选择,那就是攻打天津或者北平,如果顺利拿下这两地,依旧可以封锁国军的海上逃跑路线。”

对此,林总将邓华发来的报告上交给军委,希望军委可以多加考虑。眼下虽然到了关键时刻,但是为了长远考虑,他们必须谨慎再谨慎。提交报告后,林总指示刘亚楼和肖华来七纵队,叮嘱他们去前沿阵地察看地形,看看是不是跟邓华说的一模一样。

经过查看后,刘亚楼发现前沿阵地的情况跟邓华所说的一模一样。当天晚上,刘亚楼便组织大家开会,讨论接下来的仗该怎么打:“如果先打天津,我们是否更有把握呢?”

一听这话,七纵队几个干部都高兴起来,他们认为,先打天津比先打塘沽更稳妥。就这样,刘亚楼带着大家的意见回到平津前线司令部,他把大家的意见进行汇总报告给林总,林总又针对大家的意见致电中央军委:

“我们意见目前我军一面准备防平敌突围,但由于我目前未攻两沽,敌多半不敢突围。在此情况下,我拟定五个纵队的兵力包围天津,进行进攻天津的准备……”

毛主席收到林总发来的电报后,经过仔细推敲,最终决定采取先攻打天津的提议,为此,战略部署也重新进行了调整。

看到这里,有人或许会问,毛主席既然战争经验很充足,为何没有想到先攻打天津后攻打塘沽呢?这主要是因为毛主席是从战略上或者是从宏观角度上来考虑的。毛主席年轻的时候虽然来过塘沽,但是他并不了解塘沽海水难以封冻,不便于构筑工事的情况。

所以当邓华等人将前沿阵地情况进行汇报后,毛主席也根据当下的情况进行了战略修改。既然攻打塘沽,依旧会出现敌人随时从海上逃跑的情况,也没有办法将敌人全部歼灭。不如直接舍弃这五个师,围住天津来得有把握。

在攻打塘沽一事上,身为领导者的毛主席没有坚定自己的思想,反而善于接受不同于自己的意见,他没有因几位大将否决自己而生气,更没有认为他们是不尊重自己,反而敢于承认自己的问题所在并及时调整作战部署。

小编认为,毛主席的敞亮做法,才是真正伟人该有的胸怀。毛主席在关键时刻,可以谦虚听从别人的意见,可以及时调整作战部署,这也是战争可以获胜的关键之一。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