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谁还记得2019年的那个特别的除夕夜呢?
当冯巩在最后一次春晚舞台上说出那句陪伴了几代人的"我想死你们了"时,全国观众的眼眶都湿润了。这一刻,一个时代悄然落幕。
你可能会询问:我们为什么选择在2019年告别呢?
答案出人意料的简单且温暖——他言词明确地表示,现在是属于年轻一代的时间,历经风霜磨损的舞台应及时让位给他们。这番话的背后,藏匿着这位备受尊敬的艺术家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对传承的深深期待。
让我们回到1986年的时光。
那一年的春晚舞台上,站着一个充满活力的年轻人。他可能没有预料到,从那以后,他每年都将在除夕夜的舞台上,被全国观众所期待,等待他说出那句"我想死你们了"。
为何这句看似平凡的台词能触动那么多人的心灵?
这并不是演戏,而是真情的流露。每年春节,冯巩都能用这句话将团圆的温暖带给千家万户,这已经成为他仪式化的一部分。
然而,冯巩的影响力远超过于此。
这32年以来,他不仅在演,还在教。他的众多弟子中,从贾玲到潘斌龙,从白凯南到李鸣宇,从曹随风到宋宁,他们的风格各异,但都在他的指导下崭露头角。
有人说,冯巩的春晚时代已经结束。
然而事实上,一个崭新的时代已经在悄然展开——通过徒弟们的努力,冯氏喜剧的基因正在以全新的方式,在综艺、影视、相声等领域继续生根发芽。
这段经历不是结束,而是另一种传承的开始。
冯巩在从舞台演员到施教者的角色转变中,已经用了32年的时间,他不仅见证了中国喜剧的发展变迁,更是培养了一批能够承担起未来喜剧发展的新生代力量。
这可能就是他试图留给观众的最大的馈赠。
你还记得2021年春节那天吗?
《你好,李焕英》的上映让所有人都看到了贾玲的另一面。以前只被当作"搞笑女艺人"的她,如今成功晋升为"票房第一女导演"。
当冯巩在片中说出那句熟悉的"我想死你们了"时,观众们都以为这只是一种致敬。然而,这背后却隐藏着一段鲜为人知的师徒情谊。
最初,我们需要把时间回拨到贾玲最艰辛的那段岁月。
她当时连房租都付不起,每天只能躲在狭小的出租屋里发愁。就在她快收拾行李准备打道回府的时候,冯巩出现了。就仿佛电影里永恒不变的情节 —— 在最黑暗的时刻总会有一束光亮起,照亮所有的阴霾。
"她身上有光芽",是冯巩后来才说的。
然而这位师父并不是脾气很好的人。在训练时,他经常对贾玲发火。尽管如此,他也经常看到这个妙龄女孩为了逗笑观众不惜牺牲自己的形象,对此他的内心充满了心疼。
这种严格的态度,在其他徒弟身上同样可以看到。
来看看热度爆表的《热辣滚烫》。贾玲为了这部电影,硬生生减掉了100斤。
当初创作《你好,李焕英》的幕后故事其实更加感人。
当贾玲邀请冯巩演出时,很多人都觉得不可能,因为当时冯巩已经很少出现在荧幕前了。
这位恩师毫不犹豫地答应帮这个忙,而且不收取任何费用。在他看来,这并不是一次商业合作,而是他作为徒弟的恩师,应该尽的责任。
你看,这根本不是一般的师徒关系,简直就是亦师亦父的关系。
贾玲在从相声到电影,从舞台到银幕的每一步成长历程中都能找到冯巩的影子。而冯巩也在背后默默见证着这个曾经的“问题女孩”一步步成长为新时代的女性导演。
如今的贾玲,已经不再是那个需要借师父的名气提升自己名气的小女孩了。然而,在每一次提到冯巩时,她都会感慨地说:"没有师父,就没有今天的我。
这段话是不是真的戳到你心里了呢?
谈论起冯巩的徒弟,最火的自然是贾玲。但如果要谈最像师父的徒弟,那一定是李鸣宇。
15岁开始学习相声,这份执着的决心让人佩服。
后来考进中戏遇到了冯巩,他的人生就犹如开挂一般。看过他创作的《公交奏鸣曲》,一等奖春晚的殊荣实至名归。他的创作水平绝对是实打实的。
而且人家还是个"清流",在娱乐圈这个大染缸里,专心创办"鸣乐先锋相声",连吴兆南先生都给他送感谢信,这份坚持,真的不容易。
相信宋宁的故事还会有更多的惊喜。
演员转行说相声的举动在当时是较为罕见和另类的,但是她做到了,并且没有被“春晚备胎”的标签所影响,始终积极追求自己的相声梦想。
白凯南也是不可忽视的角色。
他的经历就像部励志剧本。从一名舞蹈演员转型为相声演员,这跨度不可谓不大。然而,刚开始说相声时,他还曾被观众扔过垃圾,可以说是饱受挫折。
但是你知道吗?
在机缘巧合之下遇到了冯巩后,这哥们儿逐渐熬出了头,最后和贾玲搭档的《大话捧哏》让他红遍大江南北。
总结来说,我们必须要高度赞誉冯巩的独到眼光。
这六个徒弟,性格各不相同,却都被他一眼相中。更令人惊叹的是,他真的把每个人都带出来了。
有人问:为何他们的发展道路各不相同,却都取得了成功?
答案就藏在冯巩的教导方式中。他并没有把徒弟往同一个模子里套,而是能够依每个人的独特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导。
比如,李鸣宇的创作力强,冯巩就鼓励他写作品;宋宁的演技尚佳,冯巩就鼓励她在表演上突破。
现在想起来,这根本就不是在教相声,而是在教导我人生的道理。
最让人感动的是,这些徒弟现在都在各自的领域获得了成就,但在说起师父时,那份感激之情是一点没变。
这大概就是冯氏喜剧最值得珍惜的遗产——除了它的艺术价值,更重要的是,它为我们展示了做人的道理。
在娱乐圈中,最具有吸引力的便是那些逆袭故事。
你敢信吗?冯巩的徒弟曹随风曾经是个厨师。他非科班出身,连高中都没读完,14岁就在餐厅后厨开始挥洒汗水。
但是这个热爱相声的厨子不接受这样的命运安排。
他抓住机会参加了《开心100》,一路杀进决赛并获得亚军。这样的好运气可真不是盖的,他阴差阳错地认识了冯巩,并在2007年拜他为师,从此人生便如开挂一般。
现在呢?他不但登上春晚,而且一口流利的河南话说相声,观众都快笑岔气了。
再看看潘斌龙,他19岁就参军入伍,在一年后成为了一名文艺兵。
你以为他有多顺遂?别逗了。虽然和师父冯巩一起上过春晚,但就是火不起来。要不是后来贾玲带他去《欢乐喜剧人》,还不知道得憋屈多久呢。
但他就是不肯认输。
从《无名之辈》开始走红,到现在张艺谋导演的《第二十条》,都有他的身影。这个人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无论起步有多低,只要你足够努力,就一定会有收获。
说到起落,白凯南的故事更具戏剧性和刺激感。
明明在相声界已经很成功了,却跑去演戏,结果陷入抄袭风波,事业都差点完蛋了。关键时刻,师父冯巩出手相救,才让事情有了转机,重新走回正轨。
你看得出来吗?
这些故事中的共同点是,冯巩会在最关键的时刻伸出援手。他不仅传授相声技巧,更能在实际表演中指导徒弟,为他们指明方向。
有人说:成功不完全靠的是实力。
坦诚地讲,有一位出色的师父是非常重要的。冯巩就像一盏灯,在徒弟们最迷茫的时候,帮他们找到属于自己的那条道路。
这些故事告诉我们:人生啊,要么大刀阔斧,要么急流勇退。但在关键时刻,总有贵人相助,指点迷津。
或许,这就是命运最美好的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