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位姑妈,来我家做客时,一提起表哥,就直叹气。
她说,自从儿子工作之后,就跟“失联”了似的。
你打电话给他,永远是“您拨的电话无人接听,请稍后再拨”。这个“稍后”,可能十天半个月后才能打通。
即便接通了,这边连开场白还没讲完,那头就是:“好了不说了,我有事。”
于是,那头就变成了“嘟嘟嘟”的声音。
有一次表哥回家,她正好感冒。
她头疼得躺在床上,表哥居然连她房门都没进,更别提送一杯热水,问一句:“妈,你怎样了?”
姑妈苦笑着说:“我养育儿子几十年,到头来,他成了我最熟悉的陌生人。”
她叹了一口气,自言自语:“我怎么就养出这么一个不心疼我的人呢?”
我也不知道怎么安慰她,可以前每次去她家玩,看她对待表哥的方式,又觉得,表哥之所有会这样,好像是必然的。
因为她的养育方式,犯了3个错误,才养出“凉薄”之人。
一:无底线的付出
姑妈从孩子一出生,就变成了“24小时服务的老母亲”,喂饭、洗衣、接送、陪读……
样样不落,连生病都不好好休息,生怕耽误了照顾娃。
问题是,她跟很多父母一样,做得越多,孩子反而越没感觉。
她在厨房忙得热火朝天,汗水都滴锅里了,他坐在沙发上吃薯片、看短视频,连一句“妈你累不累”都没有。
孩子不是天生没良心,而是他从来没“看见过”父母的辛苦。
小时候的他,以为你理所当然;
长大了的他,觉得你“不说就说明你不在意”。
我们不是不该对孩子好,但如果,我们的爱,总是悄悄地给,不说出口、不表达界限,孩子就永远学不会感恩。
当我们需要孩子的时候,不妨说一句:
“妈妈也很累,这顿饭咱们一起弄。”
“我最近腰不好,家务你也分担一下吧?”
这不是“计较”,是让他看见,我们不是超人,也是人。
二:情绪勒索代替真沟通
“我都是为了你,还不懂感恩?”
这句话听着熟吗?
“你知道我为了你付出多少吗?”
“我把你养这么大,你连句谢谢都不会说?”
“我省吃俭用,就为了你上好学校!”
说这些话的时候,我们是真的委屈,真的心酸。
但孩子听到的,往往不是心疼,而是“你又在给我施压”。
尤其是青春期之后的孩子,对“道德绑架”极度敏感。
你越是诉苦,他越是冷漠;你越是强调牺牲,他越是想逃开。
因为这时候的他,需要的不是“你为他做了什么”,而是你“是否尊重他”。
姑妈的口头禅就是:“我都是为你了你啊!”
每次表哥听了,一点反应都没有,仿佛你是空气。
我们可以邀请孩子,来感受我们的情绪。但千万不要“以爱之名”,去“绑架”他。
三:控制式的关心
姑妈的“心疼”方式,是全面接管表哥人生大事小事:
衣服要穿哪件、秋裤要不要加;
大学填去哪座城市,谈恋爱千万别选他那个“懒女孩”;
连早餐吃啥,都得提前夜里发微信提醒。
她以为,这样是对孩子好,怕他吃亏,怕他走错一步。可在表哥眼里,这不是“关心”,是“控制”。
表哥上大学期间,有一次跟我吐槽:“终于离开家了,一毕业,我就彻底自由了。”
当孩子长大后,如果还时刻被父母“监控”、安排、插手,他会越来越有“压迫感”。
你说的是“爱”,他听的是“干涉”。
时间一久,他只想逃,甚至开始刻意冷漠——不是不爱你,是不想再被你“安排”了。
四:换个方式,养出“有良心”的孩子不难
其实,孩子不是天生没良心,也不是故意冷漠。
他们只是在我们“忙着付出”的时候,没有机会,学会心疼别人。
要养出“有良心”的孩子,并不难。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不妨这样做:
①把“无声的付出”换成“可见的表达”
我们当父母的,别再一声不吭地忙前忙后,然后默默受伤。
不妨试着,把我们的付出说出来,比如:
“我一会想给你做3个菜,会有点忙不过来,你把青菜摘一下吧。”
“我刚洗完你的床单,弯着腰有点疼,你一会儿来搭把手吧。”
这样说,不是抱怨,是引导孩子看见你的努力,从而自然而然生出“心疼”和“感谢”。
当然,咱要讲事实,不能无病呻吟,也不能给孩子刻意制造愧疚感。
②把“讲大道理”换成“分享小情绪”
我们别再一板一眼地说:“你怎么不懂事”“你要懂感恩”,那只会让孩子更想翻白眼。
我们可以试着这样说:
“你刚才那句话让我有点难过,我感觉受伤了。”
“我知道你累,但妈妈也想被关心一下,能不能给我一个拥抱?”
这一点点“情绪的流露”,比大道理更有力量。
你懂示弱,孩子才懂体贴。
③把“全包式服务”换成“合作式参与”
做饭、洗碗、扫地、照顾家人……这些,我们别再一手全包!
孩子越大,越要把这些“家庭责任”,作为一门课交给他。
我们可以说:
“今晚你洗碗,我休息一会儿,顺便让你感受一下‘妈妈日常’。”
“奶奶最近腿疼,你帮她铺个床,顺便陪她聊聊天吧。”
孩子做了,才能理解;理解了,才能心疼。
有时候,我们不需要做得更多,只需要换一种方式,让孩子看见,我们不是“理所当然”,而是“值得被珍惜”。
我们一辈子都在心疼孩子,别等到老了,才发现——那个最该心疼你的人,却从没学过怎么疼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