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长大后不“心疼”父母?多半是父母犯了3个错误,养出凉薄之人

布谷妈妈 2025-04-15 20:22:58

我一位姑妈,来我家做客时,一提起表哥,就直叹气。

她说,自从儿子工作之后,就跟“失联”了似的。

你打电话给他,永远是“您拨的电话无人接听,请稍后再拨”。这个“稍后”,可能十天半个月后才能打通。

即便接通了,这边连开场白还没讲完,那头就是:“好了不说了,我有事。”

于是,那头就变成了“嘟嘟嘟”的声音。

有一次表哥回家,她正好感冒。

她头疼得躺在床上,表哥居然连她房门都没进,更别提送一杯热水,问一句:“妈,你怎样了?”

姑妈苦笑着说:“我养育儿子几十年,到头来,他成了我最熟悉的陌生人。”

她叹了一口气,自言自语:“我怎么就养出这么一个不心疼我的人呢?”

我也不知道怎么安慰她,可以前每次去她家玩,看她对待表哥的方式,又觉得,表哥之所有会这样,好像是必然的。

因为她的养育方式,犯了3个错误,才养出“凉薄”之人。

一:无底线的付出

姑妈从孩子一出生,就变成了“24小时服务的老母亲”,喂饭、洗衣、接送、陪读……

样样不落,连生病都不好好休息,生怕耽误了照顾娃。

问题是,她跟很多父母一样,做得越多,孩子反而越没感觉。

她在厨房忙得热火朝天,汗水都滴锅里了,他坐在沙发上吃薯片、看短视频,连一句“妈你累不累”都没有。

孩子不是天生没良心,而是他从来没“看见过”父母的辛苦。

小时候的他,以为你理所当然;

长大了的他,觉得你“不说就说明你不在意”。

我们不是不该对孩子好,但如果,我们的爱,总是悄悄地给,不说出口、不表达界限,孩子就永远学不会感恩。

当我们需要孩子的时候,不妨说一句:

“妈妈也很累,这顿饭咱们一起弄。”

“我最近腰不好,家务你也分担一下吧?”

这不是“计较”,是让他看见,我们不是超人,也是人。

二:情绪勒索代替真沟通

“我都是为了你,还不懂感恩?”

这句话听着熟吗?

“你知道我为了你付出多少吗?”

“我把你养这么大,你连句谢谢都不会说?”

“我省吃俭用,就为了你上好学校!”

说这些话的时候,我们是真的委屈,真的心酸。

但孩子听到的,往往不是心疼,而是“你又在给我施压”。

尤其是青春期之后的孩子,对“道德绑架”极度敏感。

你越是诉苦,他越是冷漠;你越是强调牺牲,他越是想逃开。

因为这时候的他,需要的不是“你为他做了什么”,而是你“是否尊重他”。

姑妈的口头禅就是:“我都是为你了你啊!”

每次表哥听了,一点反应都没有,仿佛你是空气。

我们可以邀请孩子,来感受我们的情绪。但千万不要“以爱之名”,去“绑架”他。

三:控制式的关心

姑妈的“心疼”方式,是全面接管表哥人生大事小事:

衣服要穿哪件、秋裤要不要加;

大学填去哪座城市,谈恋爱千万别选他那个“懒女孩”;

连早餐吃啥,都得提前夜里发微信提醒。

她以为,这样是对孩子好,怕他吃亏,怕他走错一步。可在表哥眼里,这不是“关心”,是“控制”。

表哥上大学期间,有一次跟我吐槽:“终于离开家了,一毕业,我就彻底自由了。”

当孩子长大后,如果还时刻被父母“监控”、安排、插手,他会越来越有“压迫感”。

你说的是“爱”,他听的是“干涉”。

时间一久,他只想逃,甚至开始刻意冷漠——不是不爱你,是不想再被你“安排”了。

四:换个方式,养出“有良心”的孩子不难

其实,孩子不是天生没良心,也不是故意冷漠。

他们只是在我们“忙着付出”的时候,没有机会,学会心疼别人。

要养出“有良心”的孩子,并不难。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不妨这样做:

①把“无声的付出”换成“可见的表达”

我们当父母的,别再一声不吭地忙前忙后,然后默默受伤。

不妨试着,把我们的付出说出来,比如:

“我一会想给你做3个菜,会有点忙不过来,你把青菜摘一下吧。”

“我刚洗完你的床单,弯着腰有点疼,你一会儿来搭把手吧。”

这样说,不是抱怨,是引导孩子看见你的努力,从而自然而然生出“心疼”和“感谢”。

当然,咱要讲事实,不能无病呻吟,也不能给孩子刻意制造愧疚感。

②把“讲大道理”换成“分享小情绪”

我们别再一板一眼地说:“你怎么不懂事”“你要懂感恩”,那只会让孩子更想翻白眼。

我们可以试着这样说:

“你刚才那句话让我有点难过,我感觉受伤了。”

“我知道你累,但妈妈也想被关心一下,能不能给我一个拥抱?”

这一点点“情绪的流露”,比大道理更有力量。

你懂示弱,孩子才懂体贴。

③把“全包式服务”换成“合作式参与”

做饭、洗碗、扫地、照顾家人……这些,我们别再一手全包!

孩子越大,越要把这些“家庭责任”,作为一门课交给他。

我们可以说:

“今晚你洗碗,我休息一会儿,顺便让你感受一下‘妈妈日常’。”

“奶奶最近腿疼,你帮她铺个床,顺便陪她聊聊天吧。”

孩子做了,才能理解;理解了,才能心疼。

有时候,我们不需要做得更多,只需要换一种方式,让孩子看见,我们不是“理所当然”,而是“值得被珍惜”。

我们一辈子都在心疼孩子,别等到老了,才发现——那个最该心疼你的人,却从没学过怎么疼人。”

0 阅读:0

布谷妈妈

简介:每日一篇科普原创,解决育儿路上百种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