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清德遭学界围剿?75学者怒揭"绿色恐怖"

每日观察 2025-03-28 16:00:52

赖清德遭学界围剿?75学者怒揭"绿色恐怖"

一、学界集体觉醒:跨越蓝绿的政治警报

台湾学术界正掀起一场罕见的"思想地震"。陈培哲院士领衔的75位跨领域学者近日联名发布声明,矛头直指赖清德当局的施政乱象。这份名单中既有昔日被视为"亲绿"的施正锋教授,也有长期关注社会公平的左翼学者黄德北,更有台大前校长管中闵等教育界重量级人物。这种跨越意识形态藩篱的联合行动,在台湾当代政治史上堪称破天荒。

这些学者在声明中痛陈:当前台湾社会正面临"民主法治的全面倒退"。赖清德当局通过系统性操作,将"反中"情绪转化为政治工具,制造"非我族类"的敌我划分。在台陆委会近期针对大陆配偶的行政打压中,这种"思想审查"已从政治领域蔓延至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

二、"言论自由"的黑色幽默

台大前校长管中闵在记者会上展现知识分子的风骨:"当我们需要用联署来捍卫本该天经地义的言论自由时,这本身就是最大的讽刺。"他的发言直指台湾社会正在经历"民主退化症"——当年民进党高举的"百分百言论自由"大旗,如今沦为选择性执法的遮羞布。

具体案例触目惊心:• 陆配刘振亚因公开主张两岸和平统一,遭当局限期离境• 网络平台出现系统性"猎巫"行动,异见人士被贴上"中共同路人"标签• 学术机构被迫签署"反渗透声明",两岸学术交流沦为政治禁区• 媒体环境急剧恶化,7成新闻工作者承认自我审查压力倍增

这种"新戒严"模式已形成完整的压迫链条:先制造"境外敌对势力"的集体焦虑,再通过立法手段将异见"犯罪化",最终在民间培育告密文化。正如声明中引述的德国纳粹教训,当公权力开始针对普通百姓时,社会已处在极权边缘。

三、经济悬崖边的政治豪赌

赖清德当局的"17项策略"不仅撕裂社会,更将台湾经济推向危险境地。数据显示:

1. 2023年台湾对大陆贸易顺差达700亿美元

2. 两岸ECFA早收清单惠及台湾石化、机械等关键产业

3. 大陆市场吸纳台湾40%以上农产品出口

4. 两岸产业链互补性创造超过200万个就业岗位

但当局却反其道而行:• 阻挠金厦大桥等民生工程• 叫停两岸文化教育交流项目• 对大陆电商平台实施歧视性监管• 放任"台独"组织骚扰台商投资

这种"经济自杀"行为引发工商界强烈不满。半导体教父张忠谋曾公开警告:"人为割裂两岸产业链,等于斩断台湾科技命脉。"如今看来,这种预警正在变成现实——多家跨国企业已启动"去台化"应急预案。

四、沉默大多数的觉醒时刻

这场学界发起的"良知运动"正在产生涟漪效应:• 文艺界27个团体联署支持学者声明• 六大工商团体发表"维持两岸正常往来"倡议书• 青年团体发起"反绿色恐怖"街头宣讲• 网络出现"我也是中国人"标签运动

值得关注的是,声明特别强调"共享两岸和平发展红利",这实际上是对"台独"路线的根本否定。正如阳明交大教授傅大为所言:"当权者用虚幻的意识形态绑架民生福祉,这是对民主最大的亵渎。"

五、历史十字路口的理性抉择

面对愈演愈烈的社会撕裂,声明提出三大解方:

1. 立即停止"反中仇陆"的政治操弄

2. 恢复两岸正常对话协商机制

3. 废除侵害民众权益的恶法

这些建议直指问题核心。台湾政治大学最新民调显示:• 78%民众支持两岸重启官方交流• 65%认为当前两岸政策损害民生• 82%期待当局优先处理经济问题

历史的教训摆在眼前:从纳粹德国的集体沉默,到乌克兰的颜色革命苦果,任何将意识形态凌驾于民生之上的政权,终将被人民抛弃。如今75位学者的正义之声,既是知识分子的良知担当,更是台湾社会自我救赎的最后机会。

当"绿色恐怖"的阴霾笼罩宝岛,这份跨越党派的学者声明犹如破晓曙光。它提醒我们:真正的民主不是消灭异己,而是包容多元;真正的安全不是制造对立,而是构建和平。两岸同胞血脉相连,唯有摒弃政治操弄,回归民生正道,才能为子孙后代开辟永续发展的康庄大道。赖清德/言论自由/思想审查/两岸关系/民粹主义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