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三点的北京望京SOHO,27岁程序员李浩在朋友圈发出一条动态:“求个夜宵搭子,螺蛳粉优先,AA不聊私事。”
不到10分钟,三个陌生人响应。
这种“精准匹配、随叫随到、互不打扰”的“搭子社交”,正在成为年轻人的社交新宠。数据显示,某社交平台“找搭子”话题阅读量超10亿,甚至有商家推出“陪诊搭子”“遛狗搭子”付费服务。
年轻人为何沉迷“快餐式社交”?挚友真的过时了吗?
“旅游搭子负责拍照,健身搭子监督打卡,连去民政局领证都能找个‘离婚搭子’。”95后女生栗子翻开手机通讯录,30多个“搭子”分类清晰。
去年她与一位小红书网友结伴去新疆,两人分工明确:她做攻略,对方管摄影,全程AA制,朋友圈点赞之交,旅行结束默契退群。
“就像拼单,各取所需,不用迁就对方口味,也不用担心欠人情。”
这种“模块化社交”正在渗透生活各个场景:
“穷搭子”:大学生拼9.9元奶茶第二杯半价;
“情绪搭子”:深夜连麦吐槽老板,天亮互删;
“过年搭子”:租个“假对象”回家应付催婚,按小时收费。
有网友调侃:“现代人的友情,已经从‘生死之交’降级为‘点赞之交’,现在连点赞都省了,直接‘拼单式社交’。”
为什么年轻人宁可找陌生人“搭伙”,也不愿麻烦老朋友?一张对比表揭开真相:
维度
传统挚友
搭子
情感投入
需要共情、安慰、长期维护
“工具人”属性,情绪0负担
时间成本
定期聚会、秒回消息是标配
临时组队,过期不候
社交压力
怕冷场、怕说错话、怕比较
聊不来就散,毫无心理包袱
经济成本
生日礼物、婚礼份子不能少
AA制,谁也不欠谁
“和闺蜜逛街,她要试2小时衣服,我还得夸好看;但和‘逛街搭子’约在商场,目标明确——买完就走,效率翻倍。”00后女生小雨直言。
三、年轻人社交降级真相:不是冷漠,是太累了1. 快节奏下的“生存式社交”李浩的日常被996填满,通勤2小时,回家只想瘫着。
“上次和大学室友聚会还是半年前,群里聊天记录停在‘生日快乐’。”像他这样的年轻人不在少数:白天被KPI追赶,周末被相亲填满,维系一段深度关系已成奢侈品。
“找搭子就像点外卖,省时省心,还不用洗碗。”
2. “社交断舍离”成新刚需年轻人开始信奉“社交节能主义”:
精准避雷:“旅游搭子”提前签协议,列明“不接受穷游”“拒绝网红打卡”;
边界感拉满:约饭不谈工资,健身不问情史,主打“熟悉的陌生人”;
可拆卸式关系:需要时一键匹配,不需要时安静躺列。
“与其在闺蜜面前装正能量,不如和‘情绪搭子’嚎啕大哭,反正明天谁也不认识谁。”一位网友的评论获赞3万+。
当“搭子”成为流量密码,更有意思的是,有人把“找搭子”变成副业。95后男生阿杰专门陪人打游戏、看演唱会,月入过万:“这届年轻人,愿意为‘不孤独’买单,但不想为‘人情债’付费。”
结语:“搭子社交”爆火的背后,是年轻人对低负担生活的妥协,也是对情感需求的重新解构。当“挚友”变成奢侈品,“搭子”就成了性价比之选。或许正如社会学家项飙所说:“附近的消失,让年轻人学会用‘弱连接’编织安全感。”
与其说他们抛弃了深情厚谊,不如说正在用更轻盈的方式,与这个快节奏的世界握手言和。
文末互动:你找过“搭子”吗?来评论区聊聊你的经历!